1921年历史背景概述(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

1921年历史背景概述(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1)

文 刘旭

01

以人物群像呈现时代原貌

拍摄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向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大部分观众们的既定印象里,主旋律影视剧大多都是围绕宏大叙事而展开的,在当中有历史洪流的记录,也有杰出人物或英雄形象的重点呈现。

作为“第五代导演”之一的黄建新一直长期耕耘主旋律影片,如今67岁,依然在寻找新的突破。十年前,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完成了《建党伟业》的拍摄,在梳理出整个建党历程的同时,也把1911-1921年之间活跃在历史中的人物做了相应的呈现。这种“群像嵌入时代”的表现形式也在他的献礼新作《1921》中得到了承袭和发展。

1921年历史背景概述(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2)

黄建新导演《1921》电影海报。

与前作不同,《1921》并没有选择较长的时间跨度,而是完全聚焦于1921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前后。通过对共产党早期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时代的思潮与社会的更变也就如同手卷画一样,不疾不徐地在荧幕上铺展开来了。

以往的影像作品里,提及1921年,会对红船之上的首次党代会进行大篇幅地述说,而对其他的重要事件可能会有所忽略。《1921》则没有拘泥于单一的事件,而是构架出了由独立到汇合的三条故事线,一条是欧洲反共势力对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的监视,另外一条是日本特高课对本国在沪共产党的严密追踪。而主线,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五湖四海的党代表齐聚“一大”。

相比于之前影视剧中对于建党的描绘,这也正是《1921》的特殊之处。三条线在动态中相辅相成,各自有一套叙事逻辑,同时又互相照应,最终在“一大”召开的时间节点上实现密切地交织。如此拍摄,一方面将历史背景补充得更为完整,观众能够从中知悉更为细致而多元的历史面向。

另一方面,也顺带提出了切中那个时代的诸多命题:如何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要不要与工农一起推翻旧世界?要不要联合共产国际?而对于观众来说,在精心设计的故事线中,很容易就能找到潜藏其中的答案。影视文本与人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这时达到了一种契合,观众也就更能明晰,催生党的建立的众多因素究竟有哪些了。

1921年历史背景概述(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3)

在《1921》中描述了众多历史人物,但并不是平均发力。/电影《1921》剧照

在《1921》中,影片描述的历史人物颇多,但并不意味着是平均发力。黄建新把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达作为了一个叙事的“枢纽”。1920年夏天由日本回到上海的李达,与友人陈独秀和妻子王会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两个重要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成了1921年时间与空间的显现。

陈独秀从属于时间序列,发起“新文化运动”、创办经营《新青年》、发展教育,这些均是他在这一年前后所做的事情。这些事,为后来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王会悟则为党的成立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当时数次会议的转移,都是在她的策划与安排下完成的。由李达发展到这两人,再由此延伸,这个时期的主要人物也就自然而然地联结到了一起。

以李达为叙事中心之一,这在过去的作品中是很鲜见的。从这一点上,足见黄建新在历史材料的解析上所花费的心血。他极大地避免了同类题材在人物塑造上的审美疲劳,与此同时,他还在史料中,提取了有质感的生活细节与真实场景,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这部电影也因此变得更加充盈。

02

发掘历史的新鲜感

《1921》虽然是讲述大时代的故事,但它的立足点自始至终都是人。当时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年龄相异,身份背景也各不相同,如何去展现这些人的复杂多面性,是对导演和演员双重的考验。黄建新选择了与代表们年龄相仿的演员,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角色贴合历史,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为同龄人,演员能够充分地去把握人物的精神特质。

1921年历史背景概述(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4)

黄建新导演特意选择了与代表们年纪相仿的演员。

黄轩在饰演李达时就深有感触。影片当中有一幕,是李达与妻子站在天台上讲火种和抵制日货的事情。李达讲着讲着,便陷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戚与伤感之中,他的眼泪开始掉落,为了缓和略为低沉的气氛,他哼起了歌,正是反抗压迫、渴望自由的《国际歌》。实质上,这段感人至深的戏是黄轩和倪妮即兴的发挥。黄轩说:“原本是想拍一些反映两个人关系内容,但表演时,就深切感觉到了李达当时的无奈。”

对于其他的角色,演员们也都做了颇有新意的阐释与表现。比如,片中年轻的毛泽东在洗衣房与街坊们共话家常。这种有关伟人生活化的场景是很少出现在以往的主旋律作品中的。但在《1921》里,类似的内容俯拾皆是:毛泽东来到李达家,嘱咐他做菜要多放辣椒;李达在失意时,王会悟为他端上一碗汤圆。这些平凡生活的烟火气,让观众也更加容易接近人物,并且感受他们当时的境遇。

而实际上,这些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也都来源于史料。创作团队没有放过任何一句记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他们找寻到了不同角度的杰出人物的叙事,这无疑给观众们增加了许多新鲜感。

当然,《1921》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在它浓郁的生活气息之外,还有一些浪漫化的隐喻出现。譬如李达在阳台之上的呐喊,彼时的阳光就象征着前途与希望。在回忆这场戏时,黄轩也说:“为了捕捉到太阳的光,大家在天台上等了很久。”这种写意的内容也让影片在扎根现实主义的同时,平添了更多的超拔感。

除此,红船上召开党代会时,天空正下着雨,倪妮饰演的王会悟在船头打着油纸伞,看上去很有东方美学的质感。而在会后,雨过天晴,某种程度上,这也暗合了建党的整个历程。包括王会悟抱着孩子的时刻,那个画面也能够让观众体悟到“新生”的深层次意涵。

1921年历史背景概述(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5)

倪妮饰演的王会悟在红船雨中撑起油纸伞。/电影《1921》剧照

影片中对于正向角色的塑造饱满而扎实,那些传统意义上“反派”的角色也不遑多让。倪大红饰演的黄金荣,田雨饰演的程子卿等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正反两方不断碰撞中,影片还增添了悬疑、动作等元素,这使得《1921》的故事也变得更有戏剧张力。

而这些精彩的演绎,有赖于老中青三代演员们的努力。他们跳脱出完全崇高化的表演模式,通过自己的提炼,将当年那帮年轻人们的冲劲与干劲做了很好的诠释。戏里,他们共同完成建党的使命;而在戏外,他们也联手,为观众奉上了一部留得住的作品。

03

“献上一部留得住的作品”

实际上,“献上一部留得住的作品”也是导演黄建新的希冀。在影片的最后部分,时间轴被拉回到当代,一位老师在为小朋友们讲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始末。与前作《建党伟业》相比,这是影片在结构上的一个创新。

影像不但回溯了历史,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由此可以预见的是,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日后也会继承先辈们的精神。一百年前,火种是由当时的年轻人点燃。而一百年后,星星之火也将形成火炬,在新时代年轻人的手中传递开来。

于这个层面而言,1921不只是个特殊的年份,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凝结与浓缩。留下这些影像的意义,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是后世对先辈的一种致敬。某种程度上,《1921》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教育的路径。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都在故事中娓娓道来。而百年前的历史与当下又形成了某种观照,如今稳定而幸福的生活,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教育年轻一代认知历史和珍惜眼前生活,《1921》显然有着深远的价值。

电影《1921》中的年轻人。/电影《1921》剧照

近几年,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与喜欢了。这与呈现方式有着很大的关联,诸如《1921》就突破了传统叙事的局限,它把历史知识与年轻人的生活内容做了真正的结合。青年人对理想的探寻、对革命的信仰、对前路的探索,很自然地就能融入其中,年轻观众因此受到感召和收获力量,也是情理之中。

这种共鸣是带着温情与虔敬的。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也在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所以对于历史及生存现状的体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最早参与建党的十三人平均年龄是28岁,观影过程中,不免会想到鲁迅在《热风》里对青年人所说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1921》所呈现的,就是那道光,而它正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东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