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最终的结局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话可能是历史上最狠的一句话,令无数人为之胆寒。

商鞅最终的结局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1)

战国时期,公叔痤建议魏惠王,商鞅“能用则用之,不能用杀之”,所依据的大概就是这句话。

商鞅,又称公孙鞅、卫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在前往秦国之前, 商鞅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当差,任中庶子。

公叔痤深知商鞅有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就得了重病,且一病不起。恰好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并询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

公叔痤趁机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在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

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见状,知道魏惠王不想用商鞅,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么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

商鞅最终的结局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2)

魏惠王离开后,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商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然后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

商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最终没有出逃。

魏惠王离开公叔痤,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

后来,公孙鞅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在秦国实施变法,帮助秦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逐渐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所遇到的是经验不够老道、不够心狠手辣的魏惠王,故而能侥幸逃过一劫。而三国时期的沈友则是不幸的,因为他遇到了孙权。

商鞅最终的结局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3)

江南人杰地灵,三国时期的东吴更出了许多青年才俊。这些青年才俊,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孙坚、孙策、孙权、周瑜等大人物外,还有一位名叫沈友的青年才俊,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

沈友,字子正,三国吴郡人,年仅十一岁就因才华而崭露头角,后来成为曹魏三公之一的华歆当时也在吴郡,他见到沈友,说:“自桓、灵以来,虽多英彦,未有幼童若此者。”我们现在喜欢说神童,而在华歆眼里,沈友就是汉末最杰出的神童。

沈友不仅博学多才,善于文辞,文笔极佳,还喜好军事,曾注释过孙子兵法。另外,沈友的口才也极好,常常能把对手辩驳得哑口无言。

孙权即位后,礼聘沈友为幕僚。沈友与孙权谈论王霸之略,当务之急,孙权“敛容敬焉”;沈友还向孙权提出兼并荆州的计策,也被孙权采纳。

商鞅最终的结局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4)

但有才华的人往往心高气傲,沈友也有心高气傲的毛病,常“清议峻厉”,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僚,最终被人诬告意欲谋反。

建安九年,孙权设宴大会群臣,沈友在酒宴上直言孙权的过失,指责孙权不顾身在许都的汉献帝,有无君之心,实际上等同于谋反。

沈友的言论,令孙权极不高兴,说:“有人先前告你谋反。”再者,孙权也知道沈友有才华,终究不会为自己所用,于是便下令杀了沈友。沈友被杀时,年仅二十九岁。

孙权其实对臣子也挺好,比如对周瑜、对吕蒙、对诸葛瑾、对周泰等,孙权都能对其倾心相交,宠信有加。

但这里面有个前提,即孙权所宠信之人,必须是能忠心为他办事,不能有任何丝毫私心。周瑜如此,吕蒙如此,诸葛瑾如此,周泰亦如此。

而一旦孙权发现有臣子对自己不再忠心了,他也从来不惮大开杀戒。而且,这个臣子的才华越高,孙权杀他的心就会越坚决,因为孙权深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

沈友如果只是一个才能平庸的人,孙权或许还能绕他一命,但他偏偏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孙权如果不杀他,那就不叫孙权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