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赏析(五首诗写尽杜甫年轻时的豪情)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既能反映社会生活,又能言志、咏怀、载道。诗圣杜甫的文字,不仅记录了盛唐、中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诉说着他的人生遭遇和理想感情。从《望岳》《春望》《春夜喜雨》《登高》《江南逢李龟年》五首唐诗中,可以窥探诗圣一生,年轻时的豪情,中年的零落,晚年的悲戚。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时年24岁的杜甫在洛阳应试不中,自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开始了“放荡齐赵间”(今山东、河北一带)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之前他已经游历了南方的吴越,现在他踏上了北方的齐赵,祖国的大好河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也记载在他的诗歌中。这首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740)年左右,杜甫时年二十八九岁。
杜甫年轻时的唐代,是封建时代的顶峰——盛唐。此时的中国,不啻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度,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代其他的国家在国力上远不及中国,盛世之下养育出人民强烈的自信和进取精神。经济的繁荣表现在城市的繁华和人民的休闲方式上。有钱人在城市生活,在名山大川陶冶情操。
杜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富有文学教养的士族家庭。他的爷爷杜审言为初唐的“文章四友”,所以杜甫说:“吾祖诗冠古”。写诗这件事,是他们家祖传的。父亲杜闲历任奉天令(京城长安附近的一个州郡的地方长官)、兖州司马(相当于市长)。他的叔父杜登曾在浙江湖州任县尉,还有一个姑父在常熟任县尉。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又有一个好家庭,年轻的杜甫,和很多富家公子一样过着奢华而无忧的生活。旅游是他此时的最爱,更是他一生的嗜好,他每到一处总会游山览水、访古凭吊,所以他留下了很多游记诗。
28岁前,他已漫游了很多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当他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时,再一次被感动,于是写下了《望岳》。诗的全篇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一个“豪”字。
一个是泰山的“豪”,另一个是作者内心的“豪”。
泰山广大,连绵不绝横亘在山东平原,以至于“齐鲁青未了”。这座五岳之尊,是齐鲁大地上最高大、巍峨的山峦,所以山南、山北风景各异。登临绝顶,极目远眺,辽阔致远。不由得让年轻的杜甫大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几百年后王安石也说过同样的话“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人生就应该向上追求,登的高才能望得远,“欲群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志青年的共同追求。
登泰山下而小天下,追求更高的视野、更宽广的事业,是杜甫此时心中所愿。也许,就在登上泰山前,他还为自己第一次科举不第而感到失意,但当他登顶泰山后心胸一下开阔千里。也许他在想:“没什么,我年轻,我有的是才华,迟早会位居庙堂。”
然而,没有人能抵御得了时代的洪流。时代的一股清风能让人飞上青天揽月,时代的一粒灰尘也能让人寸步难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成都锦里
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的长安,杜甫时年46岁,距离他写《望岳》已经过去了十五六年了。这十多年里,他奔走在洛阳和长安之间,好在也娶了妻、生了子,但难耐岁月蹉跎,一直没混上一个正经工作。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长漂”生活。他一直在努力考取功名,但天宝六年(747年)由李林甫操办的一场“野无遗贤”的考试,彻底关闭了杜甫通过科举入士的愿望。他在长安漂泊期间,到处递简历,干谒权贵找工作,都没有什么结果。更不幸的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的父亲也去世了,家道逐渐衰败,日子一天比一天清贫,甚至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以至于把孩子都饿死了。
在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的生活终于出现了一些转机,他献赋玄宗,获得一个看管兵器的工作。但这年的十一月,“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羽衣霓裳曲”,安禄山一路南下,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幸蜀,杜甫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带着一家人向北逃亡。杜甫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间避难于陕北的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八月向灵武找寻唐肃宗时被叛军抓至长安,拘禁于长安城。
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昔日的长安城已变成人间地狱,随处可见残垣断壁、横尸街头,对此情景,想到失联半年之久的鄜州家人,他不由得“吞声哭”,常常跑到城门口打探北方的消息。在这样的心情下,他写下了《春望》,全诗焦聚在一个“悲”字上。
一个是黍离之悲,国家残破;一个是离落之悲,骨肉分离。
山河依旧只是朱颜改,今非昔日,睹物思人,怎么能不让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史之乱从755年至757年已经过了两年了,所以是“烽火连三月”,在这非常时刻,青年时代“致君尧舜”的理想已显得微不足道,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能有一封来自鄜州家人告平安的书信就太好了。
“家书抵万金”,家庭是一切爱的源泉。人总有一个来处,总有一个归处,来处归处皆在家庭。人近中年,不再随性,变得保守,祈求安稳,因为他明白:他之于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自己,他是父母依赖的儿子,妻子依靠的老公,子女依存的父亲。这种朴素的家庭感情写在他的《春望》和《月夜》里。所以,这个世界最悲伤的事情是一个人没有了来处,也没有了归处。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的锦官城(成都)草堂,杜甫时年50岁,距离他写《春望》已经过了4年了,是杜诗里少有的轻松、欢喜的一面。
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经历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边找到了片刻的安宁。
过去的四年,他先是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官至左拾遗,又喜和家人团聚,但悲哀的是他没有做官的天赋,也没有戡乱的能力。最终,他只能弃官而去,流落至秦州(甘肃天水),最后又来到了让他平时最快乐的锦官城。这种心境之下,他看花不再泪溅,闻鸟不再心惊,眼中没有了悲伤,回归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甚至诗里流露着王摩诘的风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没有历经失败的成功不能谓之成功,没有经历痛苦地得到不能谓之得到。杜甫在看清现实后,豁达了,他放弃了,也就收获了。
“好雨知时节”,在春天最需要的时候,来了一场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成都平原,雨霁云开,成都到处繁花似锦。这场雨,也许是杜甫眼前的春雨,或许更是杜甫心中的及时雨——乱世中的安稳。
这种安稳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杜甫的及时雨严武。年轻的严武此时正是成都的最高长官,更重要的是他友善杜甫,在生活和工作中给予了杜甫无私的帮助。杜甫的生活和心情也随着严武的升迁去留变化着。
高适接替严武离开成都他失意,严武再次回到成都他高兴,他不做天子的官,却能安心入严武的幕府,这些事实都表明严武是杜甫雪中的碳、初春的雨。可惜,严武英年早逝。765年,严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再次流落到夔(重庆)、荆(湖北)、湘(湖南)等地。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帝城
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重庆)白帝城,杜甫时年56岁。悲从诗来,悲秋,悲己,悲人生。
年老体弱、穷困潦倒的杜甫登上了白帝城的高台,极目远眺,没有了在泰山之巅的山河辽阔,所见皆萧索。离开成都后,准备经过三峡去湖南的杜甫,在重庆就病了,而且一病就是两年多。大病初愈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刘备饮恨西去的白帝城,面对萧瑟河山,风烛残年的他,或许回顾了他的一生——四个字而已——艰难苦恨。
放下了“致君尧舜”的执念,想在成都安度残年竟也不可能。763年安史之乱平息了,世界并没有因此而安宁,到处是军阀割据;765年严武去世了,成都兵燹再起,他不得不离开居住多年的浣花溪,也许他想落叶归根,可惜到重庆奉节就病了,这场大病让他再次审视了他的一生,情不自禁从笔端流露出这首千古绝唱的《登高》。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年)的潭州(长沙),杜甫时年59岁。
人生有很多美好的邂逅。多想遇你在春风,逢你在江南。
他乡遇故知,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而公元770年,杜甫在潭州(长沙)与李龟年的这次相逢,字里行间却含着悲伤的泪。我甚至以为这是他最悲伤的一首诗。
想当年岐王(李隆范)和崔九(中书监崔涤)的宅邸是何等的奢华豪华和热闹,如今都不在了。各行各业的顶流和才俊往来于他们的门庭,青年才俊杜甫和著名艺术家李龟年便在此相逢、相识、相聚。
安史之乱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各自逃亡、漂泊,没想到能再次相遇在潭州。他们相逢在春天,这个春天是他们年轻的时候,现在他们又相逢在春天,只是已是暮春。
花已落,鬓已白。“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许他们喝酒、叙旧、流泪、拥抱,也许他们惊愕、惊喜,也许他们相逢一笑、不言不语。
时也,命也。杜甫在写完这首诗不久后,就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舟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