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十大哲理(说说易经大同之道)
文/文孟君
易经“同人”卦,其“九五”(如图)爻辞说:“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其含义是,与人和同,先哭后乐。大军克敌,得以相遇。
其中,“同”,“和同”。“号咷”,放声大哭。“大师”,大军。“克”,攻克。
易有六十四卦,每个卦由上下两个单卦各三个爻构成,这六爻的爻位,自下而上依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易经符号阳爻“⚊”统称作“九”;阴爻“⚋”统称作“六”。同人卦由下上数第五爻序位是“五”,又是阳爻,就称作“九五”。
清儒程廷祚,解读此爻道:“九五本乎天德,以通天下之志,先号咷而后笑者,先之以至诚恻怛,而后乃相视以莫逆也。如此则无形骸之隔、物我之间,迹泯而天见,私去而公存,天下莫能御之。人之同也,似用大师以相克而相遇者也。此正得大同之道者。”(清程廷祚《大易择言》)
程廷祚认为,“九五”之爻,以天德为本而志通天下,先哭后乐,是先以至诚、恻隐之心相交,而后才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这样就没有形骸相互的隔断,物我之间的间离,迹象泯灭,本真显现;私心已祛除,公理而留存,此种“和同”之境,天下孰能控制?!人与人之间的和同过程艰难,恰似大军克敌制胜、方能相遇一般。可见,此爻深得“大同之道”。
此处,程廷祚充分移用了庄子的经典语义。《庄子·大宗师》说“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这里,子祀等四人一起对谈说:“有谁能以‘无’作头颅,把‘生’当脊柱,视‘死’为屁股;有谁能悟知生死存亡,浑为一体,我们可以与其交友。”四人相视而笑,心心相契,于是相交为友。
可见,在程廷祚看来,“九五”与人和同,深得“大同之道”,先以诚恳、恻隐之心与人相交,诚以待人,情深恻怛,为友感伤,而后才能求得心心相契,相视而笑。所谓先忧伤而后快乐矣!这个“求同”的过程,恰似大军克敌制胜,需越过层层阻隔,才能与友军相遇。
当然,这里“九五”的“大师克,相遇”,也可以理解为:“五与二正应,而二阳非理隔夺,必用大师克胜之,乃得相遇也。云‘大师’、云‘克’者,见二阳之强也”。(宋程颐《周易程氏传》)即“九五”爻与“六二”爻正应,但“九三”“九四”二阳爻夹在其中无理阻隔、强夺,或潜藏兵戎,或登上城垣,其情形险恶。唯有动用大军克敌制胜,“九五”“六二”方得相遇。这里,“大师”、“克”,反证“九三”“九四”二阳的实力强大。
因而,宋诗人杨万里进一步阐释说:“‘大师’,刚而力之谓。故,师,莫大乎君心,而兵革为小;克,莫难于小人,而敌国为易。君臣同,则人毕同矣。”(宋杨万里《诚斋易传》)
诗人认为,“大师”,义指“阳刚”和“力量”。所以,“师”之大,没有大过“君心”,“君心”是最有力量和最为刚强的,相对来说,“兵革”的力量是有限的。“克”之难,没有比克胜“小人”难的,“小人”是最难对付的,相对来说,敌国反而容易克胜。若能君臣和同,上下同心,则天下大同矣!
所以,孔子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君子之道,或出而“治国平天下”,或隐处而独善其身,或沉默,或言说,内心中正真诚,“出处语默”心心相契,无有不同,天下也没有能离间他们的(宋程颐语:“中诚所同,出处语默无不同,天下莫能间也”)。因此,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无所不能;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味深长。
可见,先忧后乐,先危后安,先苦志、后遂愿,方是“同人”大同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