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

歌声之于我,从小至今总是伴着一路走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上学期,小学至大专,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时代之歌,听着歌,也爱上唱歌,似乎歌儿成了自己的伴侣,虽然在很多的场合我们没有痛快地唱上一回,但歌声总是萦绕在耳畔似的。生活中无缘无故摆不脱也离不开歌声,也就足以证明歌乐不仅是生活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健康而言,除温饱、睡眠,食疗、医疗,锻炼外,歌乐及戏曲来调整心理也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正如作家吴伯萧在《歌声》里说的话“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1)

我上小学时时,老师教我们唱的是基本上是五六十年代的经典红歌,至今还能唱的来每首歌的首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最普及的歌),“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幼儿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工农齐武装,卫国保家乡,展开游击战,胜利有保障······”、“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地道战、嘿,地道战······”、“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雄赳赳,齐昂昂、跨过鸭绿江······”,“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还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放学后还跟着高年级的伙伴学唱过“我是一个兵”,不过他们恶搞,将歌词变成了诙谐庸俗的了,那时只感到搞笑----

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2)

童年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屋檐下安装一个有线普通碗口大小褐色小喇叭,省级(后来变成本县)人民广播电台每日早午晚三次播放,开播前放《东方红》合唱曲,于是几乎人人都会唱,后来是俞逊发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每次广播完毕是《国际歌》管弦乐曲,-------对我们熏陶非常深。

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3)

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4)

赶上村里学样板戏,有的孩子就喜欢唱,大胆唱,敢于人前唱,而且学得快,也许是外向性格或是O型血的气质吧,我因嗓子和胆量原因吧,想唱不敢唱,因此打小非常羡慕那些敢唱的人,同学好友兵兵就是敢于唱,且唱的好的。记得他最拿手的就是“智取威虎山”里少剑波的唱段“老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改地--换天······”,一有空,老师就点“来,兵兵给大家唱一段”,兵兵毫不推迟,即刻站起来就开腔,那冲天的气势至今激励着我们。

期间,老师常带我们去就近的五台中学观摩师生的文艺晚会,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张老师的女儿和我村一男生演唱的“逛新城”。

记得小学校园里比我们高的四五年级女学生唱过“阿瓦人民唱新歌”“金珠玛米亚古都”(两臂还左右交叉向下翻舞表演一番)“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小曲好唱口难开”等。

期间,正值大队学大寨时期,在石坡山上混凝土制的电杆上安装了两个东西背向的铝制的高音大喇叭,每天书记或队长总是一大早去大队办公室鼓捣那个电唱机来放,要不就是大队看门的老梁放,最频繁的唱段是丁果仙的晋剧《打金枝》精彩唱段,非常舒心,与这交相呼应的是五台中学的高音喇叭也是每日上午必歌的,少不了动人的歌曲,有郭兰英“我的祖国”,“绣金匾”“南泥湾”,“浏阳河”,傅丽坤的《红珊瑚》,孟贵彬的《草原之夜》,任桂珍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张振富、耿莲凤的《逛新城》,索朗旺姆的“北京的金山上”,李双江的“红星照我去战斗”,于淑珍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电影《青松岭》主题歌等等响彻云霄,粉碎“四人帮”后播放得是李光羲的“祝酒歌”较多。这些歌声及戏曲唱段伴我从童年走到少年,也伴随村亲们度过了一段激情和美好的岁月吧。

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5)

邻村片上的古城七年制学校也时常组织文艺节目或者庆“六一”之类的活动,我们也参加或去观看,最雄壮的是组建的中学生“军乐仪仗队”,红旗、彩旗队伍后面,三个大军鼓领着一班小军鼓,领路转操场,之后摆开圆圈方阵,各个班级表演唱,或者打快板,就是那“山东快书”,又称“莲花落子”。记得我们也学过,家长帮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一副快板,左手一串薄的五六块小板,右手是拿从一节小碗口粗的圆竹桶锯下来的中断竹节,再劈开两块相同的大板打击道具。两手按照规则协调打出“山东快书”的味道还真不容易,我们也就是学学罢了,好像没有表演。除露天大型训演外,那些古城中学的老师们,还经常在本校南讲台上举行文艺调演,好像每人都有拿手的乐器,组织合奏或伴奏,节目自然是老师或老师们手把手教会学生表演或唱歌的节目了。

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6)

当然,看戏看电影也是小时候的主要文化生活,本村或邻村及五台中学都去看的,戏大部分是本县剧团的,戏名少不了《十五贯》、《三岔口》、《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等,不过老是“反杀地”(就是重复演出的意思),后来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电影看的大部分是红色经典的战斗故事片,电影插曲大家争相学唱一番,乐此不彼;样板戏时代,除观看革命现代京剧电影以及县剧团在村子里演出的外,我村大队文艺宣传队也拉得上台面,唱红歌、二人台最叫响,人民公社每次调演,总少不了我村的,原来的支书唱的就不错,还和他的爱人唱二人台,代表村里外出巡演还有村里的配乐队相随,唱的歌记得有“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唱支山歌给党听”,“阿瓦人民唱新歌”“青稞美酒献给毛主席”等。

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7)

在支农劳动的村“五家岗”(村地名)田间地头里,刨山药的四爷爷曾自发给我们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同时一只手还挥舞着打拍似得,我们被其感染,跟着学唱,在劳动的间隙里第一次学唱国歌,非常带劲的。

童年的歌曲回荡在耳边(伴我童年的歌声)(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