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如何与乡村振兴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者按: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我国农业生产正加快从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出现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催生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许多新业态。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率已超过三分之一。规模经营的加快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而这些要素的重新配置又势必要求人们用新思维去经营农业:旅游思维、跨省思维、大数据思维……不断涌现的农业新思维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农村“产业兴旺”夯实了基础,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

旅游思维:夏卖油来春卖花

农业发展如何与乡村振兴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1)

江西省樟树市爱农湖生态主题乐园内,市民在体验采摘桑葚之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继前些年“用管工业的方式管理农业”的工业思维之后,现代农业经营中又悄然出现了一种新思维——旅游思维。五颜六色的油菜花、风光秀丽的田园综合体、能采摘能认领的百果园……成为了一些城郊接合区、风景名胜区、特色农业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仅江西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就超过110万人。

江西省农业厅厅长胡汉平说:“工业思维强调的是精细化、标准化管理,重在管理出效益;旅游思维则强调开发出农业种植功能之外的观光、休闲、养老、教育等多种功能,重在以人气聚财气!”

像景区一样以人气聚财气

春暖花开时节,在江西农业大学的油菜花试验田里,记者看到红色、橘红色、粉红色、粉白色、桃红色、白色等各色油菜花竞相绽放,格外惹眼。

“这是我们用四年时间,培育出的17种彩色油菜花。”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青年教授付东辉说,过去他们培育的主要是高产油菜,这几年,随着油菜花观光热的兴起,他们不仅要培育高产油菜,还要培育好看、具有观赏价值的油菜花。

培育五颜六色的油菜花,春卖花来夏卖油,就是时下农业旅游思维兴起的结果。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旅游思维的兴起,过去农村单一的种养业开始加快向农旅结合的新业态转变,田间地头出现越来越多的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走进位于江西省樟树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爱农湖主题生态乐园,仿佛走进了一个“农业迪士尼”。乐园内,采摘园、植物迷宫、丛林秘境、花花世界、农艺创意园、荷兰风车等项目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玩赏。

“从春节到现在,我们这里游客几乎就没断过,两个月收入达到近两百万元。”过去从事蔬菜配送的生态乐园负责人王剑辉深深体会到旅游思维给农业带来的丰厚效益。

在樟树市市委书记刘安安看来,过去“用管工业的方式管理农业”,现在做农业则像做旅游一样,要以人气聚财气;过去,农业像园区一样打造,如今则像景区一样打造。

在旅游思维影响下,越来越多从事传统农业的人也纷纷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植入”旅游元素,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万国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江西共有各类休闲农业规模经营企业4810家,农家乐经营户2.31万户,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达810亿元。

不断挖掘乡村新功能

记者采访发现,农业旅游思维的背后,是农业、农村新功能的不断挖掘。

走进位于江西省高安市的巴夫洛田园综合体,仿佛来到了一个风光秀美、充满田园诗意的乡村乐园。在这里,农业不再是繁重的农活,而是被注入艺术、时尚、旅游等元素,融入了“闲、养、乐、学”等多种功能。

“在国外,农业本身就有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些市场开发出来就可以挣钱!”巴夫洛田园综合体负责人肖文是武汉大学系统工程学博士,当过公务员、上市公司老总,特殊的经历让他对农业有着特殊的认识。

肖文说,他的巴夫洛田园综合体包括了“一谷、一园、一镇”,即巴夫洛生态谷、巴夫洛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巴夫洛风情小镇,涵盖了循环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生态牧场游憩区等多个板块,不仅可以生产绿色生态的农产品,还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观光旅游产品。

挖掘农业、农村新功能,用旅游思维发展农业,让人们找到了一条稳农富农的新路子,并重新思考未来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每年三四月份,“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十万多亩油菜花次第开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过去有一段时间,由于种油菜效益太低,婺源很多农民都不愿种油菜。“种油菜费时费力,一亩还只能挣一两百块钱,打一天工就挣回来了。”家住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的曹日泉说。

但随着婺源旅游的开发,昔日不起眼的小黄花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并让婺源赢得了“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五湖四海的游客接踵而来。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的曹日泉回到家乡,将自家2亩多地流转给景区统一种植油菜,自己则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10多万元。“过去,我们村800多人有近一半在外打工,但现在基本都回来吃上旅游饭了!”曹日泉乐呵呵地说。

在付东辉、肖文等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的观光、休闲、养老、教育等功能将越来越凸显。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更多优质农产品外,还应该在这些方面更多发力。

需避免单一化、季节化、同质化

虽然用旅游思维发展农业扩展了农业的功能和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但也需避开一些陷阱,才能顺利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用旅游思维发展农业需避免单一化。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在农业发展中虽然也注意引入旅游思维,但仍停留在简单的搞农家乐、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层面,产业形态较为单一。

江西巴夫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晗说,时下,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热情已不仅仅是看一看、玩一玩,而是有着更多期待,农旅结合应朝着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方向拓展。

二是用旅游思维发展农业需避免季节化。业内人士表示,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但在农旅结合中,应通过品种搭配或多元发展避免季节化现象。

江西樟树阁山功能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果蔬观赏采摘及深加工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傅波告诉记者,他的采摘园内搭配种植了无花果、火龙果、钙果等37个品种,确保游客每天都有景色看,每天都有果子摘。

三是用旅游思维发展农业需避免同质化。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农业旅游思维的普及,很多地方都开始了农旅结合的探索,但在此过程中需避免同质化问题。

付东辉说,他们之所以培育这些五颜六色的油菜花,就是因为眼下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搞油菜花观光,但各地景观差别不大,都是千篇一律的金黄色,容易导致审美疲劳。

跨省思维:农业要素“强强配”

农业发展如何与乡村振兴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2)

山东寿光客商孙凤堂在江西省樟树市张家山街道投资建设的蔬菜产业示范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山东过来种菜的、浙江过来种瓜的、广东过来种稻的、福建过来种茶的……记者在江西采访发现,“跨省思维”正成为新型农业思维,其背后是农业正着眼全国乃至全球来配置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

统计表明,近五年来,江西共引进省外境外农业投资项目1194个,引资总额1700多亿元。专家称,农业正进入新招商时代。

外地客商跨省来种地

“山东、甘肃、海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粗算下,我们已在11个省市区有投资,投资额达70多亿元。”在江西省樟树市张家山街道一个新建的蔬菜产业示范园内,来自“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鲁寿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凤堂掰着手指和记者细数起了自己投资过的省份,勾勒他的蔬菜产业版图。更令人惊奇的是,前几年,他还在美国洛杉矶和荷兰阿姆斯特丹收购了两个基地。

“现在,我们寿光很多搞蔬菜的企业都已经走出寿光、走出山东,在全国甚至全球很多地方都有投资。”孙凤堂说。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农业投资效益的提升,农业生产中正兴起一种新的跨省思维,许多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等都开始跨省甚至跨国种地。

在江西省高安市祥符镇南山村,今年,浙江客商陈惠民刚刚流转了700多亩地,准备种植台湾、日本等地的果蔬。“我是第一年到省外投资农业,但我身边很多搞农业的朋友之前就出来了,在江西、贵州、四川等地都有投资。”他说。

如今,行走在江西许多田间地头,经常能碰到像孙凤堂、陈惠民这样从外省到这里来投资农业的客商。

在井冈山大陇镇案山村,记者遇到了从广东到这里投资休闲农业的客商蔡春风。在他的投资下,案山村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度假村,村内不仅新建了百花园、采摘园,还开起了咖啡馆、农家乐、小吃铺等。蔡春风说:“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很多客人都从外地跑过来玩,我很看好这!”

在外省企业“跨”进来的同时,本地企业也在积极“跨”出去。这两年,江西正邦集团先后在内蒙古、吉林、河南、云南等地布局投资建场。正邦集团品牌部总监葛名扬说,目前,正邦已在全国29个省区市拥有480家分子公司。

生产要素全国配置

在业内人士看来,跨省思维的背后是农业开始着眼全国乃至全球配置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

今年春耕前,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泽泉乡观音桥村种粮大户袁松松和朋友一起去福建考察了一个农业项目。“如果放在以前,我肯定不会想到还会去外省种田。”他说。

十年前,袁松松刚开始返乡种田时,在自己村里流转了100多亩地。他说,那时,农村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局限在本村或熟人间,偶尔有人出去种田或外地人来包田的,大家都觉得很稀奇。

但在随后的十年里,袁松松自己也开始外出包田种,并且从最初的跨村、跨乡到跨县,再到如今开始考虑跨省。“现在和那个时候不一样啦,外出包田很常见,大家都是哪里有好田就去哪。”他说。

记者采访发现,受农村的乡土性、农业的低利润和农民的保守观念影响,过去,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范围较小,大多局限在一村、一县、一省。然而,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今,农业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要素的调配。

孙凤堂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寿光在蔬菜尤其是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经过这么多年开发,本地不管是土地还是环境承载力,都到了一个极限。只有走出来,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为何要到国外收购基地,孙凤堂说,美国、荷兰在蔬菜育种和大棚蔬菜种植方面走在世界前面,“比如美国洛杉矶是全世界育种行业一个重要城市,全球很多大的种业公司都在那设有分公司,我们只有到了那里,才能及时了解全球育种行业的最新动态、最新技术,做到和国际接轨”。

和孙凤堂一样,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许多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都迫切需要通过“走出去”获得更大的发展。

陈惠民告诉记者,来江西之前,他一直在浙江本地经营,但由于沿海土地紧张,他的基地面积只有300亩,且难以扩大。经朋友介绍到江西来考察后,他发现这里不仅土地多,而且生态好,很适宜发展高档果蔬种植。

“现在,到外省投资农业已经很常见了,我今年先流转700亩地,如果发展好,下一步还会扩大规模。”他说。

实现农业的“买全国”“卖全国”

记者采访发现,用跨省思维经营农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调配生产资料给农业生产带来多重有利变化。

首先,通过跨省思维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陈惠民说,在农业生产中,以前,受地域限制,像江西这样的农业大省有许多土地、生态、劳动力和市场等要素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而另一方面,沿海充足的资金、专业的人才、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模式等却因当地土地紧张等原因等找不到“用武之地”。“而通过跨省思维,沿海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模式和江西的土地、生态、劳动力等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了跨省的分工合作和利益共享。”

其次,通过跨省思维推广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孙凤堂告诉记者,寿光很多蔬菜企业到外省来投资,也带来了种植蔬菜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有力推动了其他地方蔬菜产业的发展。“比如,我们到樟树建示范园,周边村庄一些种菜的农民跑来看了以后都说开了眼界,原来菜还可以这么种!”

樟树市委农工部部长熊春华也说,虽然他们从寿光引进的只是一家企业,但想发展的却是一个产业,“希望通过这家企业把我们当地的蔬菜产业发展起来”。

最后,通过跨省思维实现了农业的“买全国”“卖全国”甚至“买全球”“卖全球”。

记者了解到,在寿光企业带动下,从去年开始,产自江西赣州的蔬菜已通过中欧蔬菜班列走出了国门,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江西丰城华英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彭中国也告诉记者,华英从河南到丰城投资设厂后,利用自身的品牌和销售体系,将丰城的麻鸭做成了一大特色产业。“目前,我们每年养殖麻鸭3000万羽,带动3000多户农户增收1.2亿元。”他说。

大数据思维:“测天测地测市场”

农业发展如何与乡村振兴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3)

农业物联网自动化系统,可对大棚内环境进行实时感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郭强摄

农田里建气候观测站,用手机一扫就可获得田块的施肥方案、成立大数据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种什么养什么……“大数据思维”的背后,是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从粗放走向精准的变革。

用大数据“测天测地测市场”

春耕前夕,记者在江西宜春市下辖的丰城市采访时,发现了一个农民“卖天气”的故事。

卖“天气”的农民叫雷应国,是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一位“80后”种粮大户。面对记者“天气怎么卖”的疑惑,雷应国自豪地用手机扫了扫“雷应国生态富硒米”包装上的二维码,大米产地的气候状况、环境条件、气候品质等信息一目了然:“累积温度3363℃、总雨量650毫米、平均每天日照时数7.3小时……”

原来,为了更好服务农业生产,气象部门在他的农田里专门建了一座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监测周边环境。在包装的二维码旁,还有气象部门颁发的“气候品质认证”标志,靠着这标志,雷应国种植的生态富硒大米“身价”从原来的8元/斤涨到18.8元/斤,且供不应求。

雷应国卖的“天气”,实则是对生产气候环境精准把控。记者在农村采访发现,眼下,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用到数据,并由此兴起一种新的大数据思维。

在江西省奉新县宋埠镇宋埠村,建华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单春拿着手机,对着一块农田扫描定位。不一会儿,手机屏幕上就弹出了田块的编号、营养成分和施肥建议:土壤酸性较强,可增施生石灰。“这是我们新使用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它会对每块田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提醒我们怎么施肥,缺氮就让我们施氮肥,缺钾就施钾肥。”宋单春说。

大数据不仅“测天测地”,还“测市场”。在丰城市梅林镇江桥村,贵澳集团投资2.1亿元打造智慧富硒产业示范园,种植绿色无公害的富硒蔬菜。公司副总经理王根元告诉记者,他们有一个庞大的调研团队和大数据中心,可以及时掌握全国乃至全球农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信息。“我们会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调整我们的生产,什么赚钱就种什么。”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大数据思维的背后,是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从粗放走向精准的变革。

一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精准把控。

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万亩富硒绿色蔬菜产业园,只见一排排现代化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隔壁的控制室内,一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环境数据:“空气温度:29.1℃;土壤温度:17.6℃……”产业园技术总监王希华告诉记者,这种温室大棚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可自动调节温、湿、光、水肥、二氧化碳,进而给蔬菜创造了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

二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投放。

在江西省高安市巴夫洛智慧农业展示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农作物长势、每日农事安排、人工和生产资料投入及未来产量和收益等数据尽收眼底。江西巴夫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晗说,过去农业浇水、施肥、打药主要凭经验和感觉,如今通过大数据正向生产管理定量化和精确化转变。

三是确保农业产出的精准可控。

在江西省资溪县“一亩茶园”的茶山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摄像头和传感器。以往,种茶人种出好茶,只能靠经验和运气。如今,通过“互联网 ”技术,这里已经实现了大气温度、土壤湿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茶树的生长、管理有了科学的依据。

资溪县“一亩茶园”江西片区经理姚娅介绍说:“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我们会进行人工干预,确保我们茶叶的生长环境和出品,符合一个有机标准。”

“投入”大数据,降风险增效益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现代农业来说,大数据已经和无人机、温室大棚、生态农药等一样,成为一种新的“投入品”。它的使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有利变化。

首先,通过对环境的精准把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温度低了,自控系统将自动给其加温;温度高了,降温系统就会自动开启;水分含量低,大棚内的滴灌系统会自动打开;不需要阳光时,就把遮阳系统打开……记者在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看到,通过大数据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可对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需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调节,从而让农作物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生长。

不仅是自然风险,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也被大大降低。王根元说,过去农民种田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以至经常发生滞销、脱销现象,而通过大数据技术极大缓解了这一问题,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其次,通过精准投入和提升智能化水平,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记者采访发现,物联网的运用,不仅可以通过环境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还可以通过智能化操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指着基地里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江西井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槐康笑着说,这台设备由一台电脑控制,农作物渴了有水喝,饿了就施肥。“有了它,不仅管理起来方便,还能省下不少工钱!”陈槐康说,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后,基地再也不用雇人浇水施肥了,同时,产量也更稳定,每亩地能多挣二三百块钱。

最后,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把控,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于晗说,过去农民凭经验施肥打药,不仅浪费了大量农药化肥,而且还带来农药残留超标、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如今,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记者刘健、郭强、陈毓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