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

汉代洛阳宫殿复原效果图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2)

东汉概述图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西归(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3)

东汉帝王谱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4)

汉光武帝

1、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籍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东汉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高帝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早年与兄刘縯等率宾客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刘玄称帝后,被拜为太常偏将军。更始元年(23年)与王凤所率起义军配合,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歼灭王莽军主力。刘縯遇害后,刘秀隐忍伪装,取得更始帝刘玄的信任。旋被派往河北,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被封为萧王后,即拒绝更始召命。更始三年(25年),刘秀公开与更始帝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秀即位之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徭役,裁省吏员;多次下诏释放及禁止残害奴婢,使大批奴婢免为庶民;实行度田,检核垦田和户口,旋因遭到强烈反抗而失败。又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公职权,全国政务皆通过尚书台而总揽于皇帝;妥善安置功臣,赐其高爵厚禄而不使干预政事,禁止外戚、宦官干政;裁并四百余县,取消内郡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削弱地方兵权,扩大中央直接统辖的军队。统治期间,社会生产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史称“光武中兴”。

刘秀于中元二年(57年)二月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5)

汉明帝

2、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43年),册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制度。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防范贵戚功臣势力。对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佛教引进中国。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永平十八年(75年),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时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6)

汉章帝

3、汉章帝

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4月9日),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为贾贵人。

永平三年 (60年),立为皇太子。即位后一改明帝苛察,事从宽厚。少好儒术,建初四年(79年),令诸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令班固等据以作《白虎通》,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颁布胎养令,以奖励人口生育。在位期间,社会民生尚称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后世史家将其与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然外戚窦宪骄擅,帝待以宽容,遂开外戚专政之始。

章和二年(88年)四月九日,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安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章帝作为一位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史称为“章草”。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7)

汉和帝

4、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79年-106年2月13日),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汉章帝刘炟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

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92年),刘肇与宦官郑众等设计捕杀窦氏及其党羽后亲政,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屡派兵征伐匈奴、羌及西域诸国,并发布减免灾区租、赋之诏。在位期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人西使大秦(罗马帝国),至西海(波斯湾)被阻而还,为汉使所达最西之地。在位时期,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106年2月13日)病逝于章德殿,终年二十七岁。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8)

汉殇帝

5、汉殇帝

汉殇帝刘隆(105年11月5日—106年9月21日),汉和帝刘肇少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不满周岁便夭折,虚寿二岁,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谥号孝殇皇帝。

刘隆因为年幼,由皇太后邓绥临朝听政。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9)

汉安帝

6、汉安帝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4月30日),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母左小娥,东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9年。

汉安帝即位时,东汉朝廷内忧外患,百事多艰。首先是河西急报,西域各国不满班超离任以后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的苛政,纷纷叛汉。接着就是羌族起义,这场战争长达11年之久,耗费巨大,使东汉元气大伤。

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南下宛城,得病回京。三月,在返京途中死于车中,终年三十二。葬于恭陵,谥号孝安皇帝。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0)

汉前少帝

7、汉前少帝

汉前少帝刘懿(?——125),男,汉族,一名犊,汉章帝刘炟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汉安帝刘祜堂弟,东汉第七任皇帝,125年5月18日―125年12月10日在位。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去世,阎太后为把持国政,在其兄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刘懿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同年十月,刘懿因病驾崩,之后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1)

汉顺帝

8、汉顺帝

汉顺帝刘保(115年~144年9月20日),东汉第八位皇帝,汉安帝长子,恭愍皇后李氏所生。

永宁元年(120年)立为太子。延光三年 (124年)废为济阴王。次年,安帝死,宦官江京等立北乡侯刘懿为少帝,旋卒。宦官孙程等杀江京,迎立刘保为帝。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封侯。外戚梁商、梁冀相继为大将军,朝政操于宦官、外戚之手。

建康元年(144年),刘保去世,年仅三十岁,谥号孝顺皇帝,葬于宪陵,庙号敬宗(后被去除庙号)。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2)

汉冲帝

9、汉冲帝

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2月15日),字明,汉顺帝刘保之子,母虞贵人,东汉第九位皇帝。建康元年(144年)四月,刘炳被立为皇太子。八月,汉顺帝去世,刘炳继位为帝,尊汉顺帝皇后梁妠为皇太后,由梁妠临朝摄政。

汉冲帝即位后,外戚梁氏把持朝政,梁妠的哥哥大将军梁冀飞扬跋扈,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永憙元年,汉冲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仅三岁。谥曰孝冲皇帝,葬于怀陵(汉冲帝陵)。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3)

汉质帝

10、汉质帝

汉质帝刘缵(138年—146年7月26日),又名刘续,东汉王朝第十位皇帝(145年—146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

永憙元年(145年),汉冲帝病逝后,刘缵被外戚权臣梁冀拥立为帝,年号本初。本初元年(146年),因称梁冀为“跋扈将军”而被梁冀毒死,谥号孝质皇帝,年仅九岁,葬于静陵。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4)

汉桓帝

11、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阳嘉元年(132年)出生于冀州蠡吾国(今河北博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

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刘志即位,即汉桓帝。即位初期,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延熹二年(159年),刘志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宣告了东汉王朝外戚专权时代的结束。中常侍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被刘志封为列侯。由于宦官肆虐,党同伐异,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满。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68年1月25日),刘志去世,终年三十六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董卓当权时取消庙号)。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5)

汉灵帝

12、汉灵帝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省深州市)。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6)

汉少帝

13、汉少帝

汉少帝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一说十八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因为在位不逾年,传统上称东汉共十二帝,刘辩与东汉另一位少帝刘懿都不在其中,亦皆无本纪;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两位少帝均是汉朝皇帝,则刘辩为东汉第十三位皇帝。

东汉朝历代帝王顺序(历代帝王历之十)(17)

汉献帝

14、汉献帝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东汉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

刘协早年受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刘协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刘协被司空董卓拥立为帝。董卓伏诛后,刘协被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挟持,后在杨奉和董承的护送下返回洛阳。建安元年(196年),刘协受制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县,拜曹操为司空。后因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事,结果没有成功。建安十三年(208年),以曹操为丞相,建安二十年(215年),立曹操之女曹节为皇后,翌年封曹操为魏王。

延康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1月25日),刘协在魏王曹丕逼迫下禅位于曹丕,降封山阳公,保留天子礼仪,将两个女儿嫁于曹丕。青龙二年(234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史称汉献帝。

【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