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最受欢迎的古镇(河北人或许你不知道)

来源:《话说王快》

作者:高晋占

剪辑:地理大神

王快水库,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水质清冽,风景秀丽。

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王快水库,只知道支离破碎的王快新村,不知道王快过去的宏大规模,更不知王快曾经有过的繁华和辉煌。

河北最受欢迎的古镇(河北人或许你不知道)(1)

我们亲身经历过王快兴衰的这一代人,老之将至,许多事件的具体情景,如果再不抓紧记录下来,就可能永远湮没,永远不被后人所知。为了未来的后代,为了王快的将来,我们应该抓紧利用有生之年,把我们所知道的王快说出来写出来。

河北最受欢迎的古镇(河北人或许你不知道)(2)

一、王快概况

王快的名称有点怪,据说有来历。此镇原来叫作王槐铺,镇中有一棵老槐树,年代久远粗大无比,号称王槐,王槐铺由此得名。当年康熙皇帝去五台山降香,途径此地忽发诗兴,吟出一句:王到王槐王快乐。

不料江郎才尽,有了上句对不出下句,只好作罢。继续西行百里后,到达阜平西部的龙泉关,忽然有了灵感,对出了下句:龙至龙泉龙泉清。

这两句诗的对仗关系并不严格,第二句的两个“龙泉”完全一样,而第一句的“王槐王快”却有一字不同。为了满足对仗关系,后人将第一句改为“王到王快王快乐”,于是对联变为:王到王快王快乐,龙至龙泉龙泉清。

王槐铺据此更名为王快。

王快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土地肥沃,鱼米之乡。王快地理地貌得天独厚,是阜平县的黄金地段和东方明珠,也是阜平人东出曲阳的东方门户,是阜平与外界经济交流中最为活跃的贸易市场,也是阜平东部的文化经济中心。

河北最受欢迎的古镇(河北人或许你不知道)(3)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解放初期,王快的工业、商业和农业都已经超过县城,号称阜平第一镇。那时阜平的政治中心是县城,而经济和贸易中心是王快。

王快东西狭长约四五里,分为东街和西街,西街更长一些。东街多为农户,穷人较多;西街不少人做生意、开店铺、办作坊、开工厂,居民的文化程度略高一些,生活相对富裕一些,几个祖传大户人家(如陈家、顾家、耿家)都居住在西街,能工巧匠也大都居住在西街。

东西大街两侧布满了民居,很多深宅大院南北通透,北到山根,南至沙河沿。例如,耿家在王快虽然人数不算太多,但很有名气,解放前很富有,文化水平高,在王快有很多土地。耿家大院很讲究,座落在西大街最东头路北,四层院落,一水儿的砖瓦房。后院是个花园,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鹅卵石步道漂亮典雅,并栽种有名花和草木。

王快南北短街的南端路东,一座壮观的戏楼坐西朝东,轰然而立。这是王快镇的最高建筑,半条街都能看到,成了王快的地标。戏楼前面(东面)是个很大的戏院,能容纳几千人。

戏院东头是关帝庙,庙门与戏台相对。四周有围墙,南围墙边常有卖香烟、瓜子、糖果的摊贩。逢年过节及庙会期间,镇上常常在戏楼组织演出,还常常邀请和雇用外来的戏班子在这里登台唱大戏,有一次一连唱了四十多天。

有时还会请两个戏班子,分别在戏楼和关帝庙前临时搭起的台子上同时唱戏,演起真正的“对台戏”,以观众所向定输赢。哪个戏班子唱的好,得到的待遇就高。因此,演员唱戏很卖力。唱“对台戏”时,观众往前看是一台戏,往后看又是一台戏,一会儿跑这边,一会儿跑那边,非常热闹。

二、王快古迹

王快地处东西交通要道,是京、津、冀、鲁乃至东北地区到五台山进香拜佛的必经之地,所以造成王快特有的繁华,也使王快留下了诸多古迹。

王快最为著名的古迹当属九龙枝。王快镇东面约 3 里处,有一棵千年古柏,明朝万历元年被敕封为“树王”,并铲树皮大书:“敕封树王”。 树王主干比碾盘还粗,六七人才能合抱,有九个大树枝,树冠很大,郁郁葱葱宛如黄罗伞盖。康熙皇帝到五台山降香,途径此处时,惊奇于树王的苍劲葱茏,赐名九龙枝,旁边的水池赐名九龙池,树王纪念亭赐名九龙亭。

河北最受欢迎的古镇(河北人或许你不知道)(4)

据说,有一位讨饭的瞎子慕名而来,要用手臂测量一下九龙枝树干的周长。他把探路打狗的棍子戳靠在树干某处,用作丈量的起点和终点,之后伸开手臂一庹(tao)一庹地进行丈量(一庹就是两臂平伸时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身高)。这时有人悄悄地拿走棍子,一袋烟功夫后才靠回原处。瞎子丈量了这么长时间才又摸到棍子,由“庹”的数目计算出树干周长,不禁大吃一惊,一路讨饭一路宣讲九龙枝粗大无比、举世无双。

九龙枝周围的一片区域,称之为“龙王堂”。清康熙帝到五台山降香,曾路过此地,看到这里,青山巍巍,绿草如茵,大沙河平静流淌,一时龙颜大悦,命人筑台垂钓,并留有“王到王槐王快乐”之绝句。传说康熙帝第二次到五台山降香,路上患了眼病,被这里一少女治愈,因此康熙在此地建一庙宇,名为“眼观奶奶庙”,常年供奉这一少女,每逢初一、十五来奶奶庙降香的游客络绎不绝。

修建定县至阜平的公路时,步高崖是必经之地,从 1951 年到 1957 年,为修建定县到阜平的公路,国家投资累计总额 102 万余元。这里是交通要道,但山高路滑,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谷,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常有骡马垛子翻滚到深沟里。

过了步高崖,经贾家口再向东走,下一个险要之处就是曲阳县境内的漫石道了。王快水库建成后,向东出阜平的这条交通主线被水库截断,在远离水库的北面重新开辟了道路,原来的定阜公路北移到铁岭、平阳、韩家峪、野北一线。

每逢元宵节,王快每家每户捐献一个蜡碗(过去常用的一种陶瓷器皿,里面放猪油或植物油,有一个灯捻引出到上端,常用于供奉时照明)。元宵节之夜,这些蜡碗摆放在“gao’er”上点燃,相当于上千个灯盏,宛如星光灿烂,十分壮观美丽,人称“蜡碗山”,几里外都能看到,装扮了王快的元宵节之夜。蜡碗山成为王快一景。

三、王快的商业

王快镇位于阜平最东端,离曲阳很近,到行唐也不远,地处交通要道,进出阜平县的物资大都要路经王快镇,进行商业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是阜平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阜平的商业中心。

经过多年的商业环境熏陶,王快市民的商业意识普遍较强,有较多资本的就想开店,没有资本的也想置办一个货郎担,挑到附近山村走街串巷,卖点针头线脑零碎百货也能养家糊口。

河北最受欢迎的古镇(河北人或许你不知道)(5)

王块的庙多,自然庙会也就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集会,农历三月二十三、四月十五、五月十三为王块庙会,每一庙会和一座庙宇相对应,如西门外的玉皇庙、东山坡上的奶奶庙、戏院东边的关帝庙等。庙会日必有大型集市,再加上每逢双日为集日,造就了王块镇昔日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

王块的庙会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敬神拜神的宗教活动,二是商贸交易的经济活动,三是文艺演出的娱乐活动。

每逢庙会的前几天,十里八乡、周围各县的香客赶到王块庙上敬神拜神、磕头上香、许愿还愿、祈求平安、求子求福、求药医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因人数众多,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庙外,再加上看热闹的和游玩的,小商小贩也都云集此地,庙内烟火缭绕,庙外人潮如织,热闹非凡。

每逢王块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舞狮、舞龙、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变戏法、拉洋片等,一直表演到庙会结束,观众还不愿散去。除此以外,还要在大戏楼唱大戏三至五天。

每年阴历三月初三,是真武庙日,当地在这天还有一个求子的民俗,无子女的家庭用白面制作许多寿桃,桃内放入棉花子,寓意多子女,施舍给穷人做善事。这天清晨天刚亮,他们在城楼上将寿桃抛向楼下等待的穷人和孩子们,以求多子多孙。这种民俗,也造成这一天王快的繁荣。

集市上还有耍骨头要饭的,一般是两三人一群,手拿栓有四个铜铃的扇子骨,每到一个摊位跟前,就一边哗啦啦地耍骨头,一边说,“这几年来我不到,你的买卖很热闹;这几年来我不来,你的买卖很发财……”。如果不给钱或物品,就不走,接着说:“你不给来俺不走,就在你摊前耍骨头;你不给来俺不要,就在你摊前耍老道”,在这种攻势下,一般商户为了不影响生意,都会给点货品将其打发走。

阜平是山区,交通不便,民风朴实,百姓憨厚、单纯、善良,在生意场上往往缺乏经济头脑和防范意识。每逢庙会和集市,前来做生意的外地人大都来自曲阳和行唐,他们以“大地方人”自居,对土里土气的阜平老乡往往看不起,做起生意来欺诈有术。

那些外来的生意人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表情丰富,又说又唱招揽顾客,不乏花言巧语的瞎忽悠,还有五花八门的蒙骗招数,目的就是把阜平老乡口袋里有限的银子转移到自己的口袋里。久而久之,阜平百姓中流传一个说法:曲阳鬼,行唐狼,只有阜平待人强。

那时王快的餐饮业也很发达,可惜因为穷不曾光顾,描述不出来。

四、王快的工业

1946 年,晋察冀军区在王快建了两座工厂,一座卷烟厂和一座火柴厂,实际上它们都是兵工厂,卷烟厂和火柴厂的名称是为了保密而对外的称呼。出入这两个工厂必须回答口令。

1947 年,由于特务的告密,国民党飞机经常来王快狂轰滥炸,因工厂在两山之间,飞 告机飞得不能太低,瞄准不准确,除了炸坏烟囱和厂房外,还炸毁许多民房和炸死一些无辜平民。1947 年 10 月,国民党飞机轰炸王快,炸毁房屋 300 余间,炸死 7 人。

阜平中、东部地区盛产红枣,受当地的地质、土壤等水土条件的滋养,皮薄肉厚,含糖量很高,是滋补佳品。但因各种原因,至今尚未打开大城市市场,依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红枣中的次品,还用来制作阜平枣酒。

阜平制作烧酒具有很久的历史,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很多村庄都具有制作烧酒的技术和人才。王快周围方圆几十里是红枣的主产区,这就使得王快成了阜平制作烧酒的中心。 1948 年军区撤离阜平后,王快烟厂改为王快酿酒厂,成为阜平县第一家国营工业。

五、王快的搬迁

1957 年,王快镇西头唐儿沟到吴家沟一带南面的地里竖起很多钻探的井架,有多台钻机向地下钻探,历时半年多。老百姓不知他们是在干什么,问钻探工人,回答说“地下憋着气,钻眼放气”。

人们只是看到他们做的事很新鲜,看到他们每天都吃大白馒头,对比自己吃的菜饼子,感叹工人生活比农民好。谁都不会想到,他们做的事是为建王快水库做准备,是要毁掉王快镇,自己的家也将经历一场灾难。

有一天,忽然开来 8 辆汽车,说是护送一位苏联工程师来考察,黄昏时到达王快西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汽车,而且一次就见到 8 辆,兴奋之余,觉得工程师很了不起,立志要作工程师。

据说,这是一位苏联女水利专家。修水库之前,王快是阜平第一镇,是文化经济中心,传说为了保住王快,水库大坝坝址原定在王快吴家沟。后来这位苏联专家认为,在此建坝一是地质条件不好,漏水;二是大坝太长,工程量太大;三是库容太小。所以,将坝址改在曲阳的郑家庄,但仍称“王快水库”。王快镇保不住了。

1958 年,开始动员移民搬迁,王快镇和周围的村庄都在搬迁之列,人心惶惶,混乱不堪。老乡们故土难离,以泪洗面,不知所措。

王快完小、王快中学还在坚持上课。为了方便大沙河河西和河南的村民到王快赶集和日常来往,也为了走读的学生们过河,原本每年冬天都在正对着草场口的地方搭一座便桥,天暖后洪水到来前拆除。

河北最受欢迎的古镇(河北人或许你不知道)(6)

958 年初冬,因为搬迁的事搞得人心混乱,河上的便桥只施工了一半,栽下了木桩,架设了横梁搭上了木杆,木杆的固定和上层的铺设就没有人管了。天冷河水结薄冰后,走读生上学去放学回,只能踩着滚动的木杆过河。学生们小心翼翼,胆战心惊,手脚并用沿着两根滚动的木杆慢慢爬过去,惟恐掉到河里。每日都要过两次桥,逐渐熟练,逐渐胆大,到后来可以踩着一根滚动的独木跑过去,类似于演杂技。

1958 年 8 月,王快水库动工修建,库区群众开始搬迁。祖祖辈辈居住的房屋拆掉了,街道上到处是破砖碎瓦,千年古镇就要毁于一旦。

从 1958 年秋开始到 1964 年底止,根据水库蓄水水位的高低,计划阜平境内的水库移民分三期迁出。

搬迁补偿费少得可怜,每间房 120 元,每亩地 60 元,每个碾子 15 元,每颗大树 1 元,小树 2 毛。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搬迁费也没有及时发放到位,靠搬迁费重建家园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老人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土,发愁将来生活没有着落,就是死也要死在王快,上吊、跳井、服毒自杀者时有耳闻,上学途中常常听到凄惨的哭泣声。

在一片废墟中,上级还派来放映队,在王快完小操场西部放了一场电影“铁窗烈火”,是关于革命烈士王孝和的故事,以此作为对搬迁户的慰问。放映前有人讲话,宣传建水库的好处,特别强调可以养鱼。人心惶惶的老百姓无心听这些不着边际的宣传,纷纷离场,到电影开演时,操场上稀稀落落没有剩几个人。

人们眷恋热土,一片哀伤愁绪,一位老人在残墙上挥笔题诗:古镇王快数千年,子孙万代世世传。水库建置乐无尽,眼下骚动何奈迁?

不少老乡故土难离,眼含热泪,不得已背井离乡,历尽艰难搬迁到外地。据说有一位老乡搬迁到阜平县西庄村,因怀念故土,春节时写了一副春联表达心情:心在王快人在西庄,冲了水库搬回家乡。

后来此事被查,老人担惊受怕,心情悲愤,回乡不能,以致郁郁而终。

千年古柏九龙枝也难逃厄运,上级派了几位木工砍伐九龙枝。看着这千年老树、著名古迹,他们不忍下手,也不敢下手。但是命令难违,于是首先烧香烧纸,对着九龙枝跪拜祷告,说明是上级命令,不是自己作孽。据老百姓传说,锯九龙枝主干时,流出暗红色的汁液,像血水一样。

九龙枝主干被肢解,破成四瓣运到县城,放在县城西头中兴街和南街的交汇处(现在的中医院处)。几年后,这些贵重木材不知去向,有人说制作了三十二副棺材,具体谁用了不得而知;有人说运到了五台山。

1963 年华北地区暴雨成灾,造成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8 月 2 日~10日,阜平全县连续大雨,县内平均降雨量 608 毫米,下庄等处超过 700 毫米,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全县淹死 15 人,受伤 200 人,倒塌房屋 1.9 万间。

河北最受欢迎的古镇(河北人或许你不知道)(7)

为了保水库下游,保住海河和天津,在没有任何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王快水库提前蓄水到最高水位 205 米高程。1963 年 8 月 10 日深夜,暴雨如注,大沙河波涛汹涌,水库水位急速上涨,一夜之间上升到最高水位。还没有来得及搬迁的户,或是没有能力搬迁的户,以及原计划 1964 年才搬迁的户,均被大水吞没,房倒屋塌。由此造成的死伤情况从未公布,事后未见任何救济。被淹群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欲哭无泪。王快的老百姓,真正的草民,命贱啊!

从此,王快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这个千年古镇从地球上消失了。

王快被淹没 20 年后,到 1983 年底,库区内向后靠的移民增加到 4836 户,2.03 万人。向后靠意味着失去低处土地(一般是好地),只能依靠高处的山坡薄地维持生计,人多地少,口粮难于解决,饥一顿饱一顿,生活困苦不堪。虽有一些少得可怜的救济、补助,到 1983 年,人均年收入也仅有46 元。“花钱无钱,吃粮无粮,光棍汉排成行,”成为库区特困村的真实写照。

王快的百姓,从原来的鱼米之乡、繁华兴盛状态跌落到了饥民行列。王快,我的故乡;王快,我童年的梦;王快,我的文化摇篮。

王快,我的辛酸和眼泪;王快,我心中永远的痛!

后记

王快水库是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移民高程 205 米,征地高程 205 米。为修水库,王快及周围的村庄做出了巨大牺牲。水库在阜平县境内将淹没陆地面积 33.4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19 万亩,包括 22 个行政村、72 个自然村。拆迁房屋 1.15 万间,涉及移民 2934 户、1.38万人口。其中,多数搬迁户分布在王快一带。

王快水库移民搬迁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村子向后靠,即从原村低处迁到附近高处。如新王快现在的黄家坡、吴家沟、二十亩地、后沟等自然村就是王快的原居民向后靠搬迁所建。此外,王快周围的王林口、刘家沟、五丈湾、庙南、崔家庄、光城、营岗、半沟、下庄、小花沟、古洞、倪家洼、草场口、细沟、惠民湾、张家庄、山嘴头、各老等村都向后靠,共搬迁 1616 户 7082 口人。

二是迁往外地,远迁外省市 315 户,1420 口人,分别迁到山西省的太原、大同、灵邱,以及内蒙古和石家庄一带,例如在山西太原附近建了一个王快村。由于生活不习惯和想念故土,这些户于 1961、1962 年又返迁回 900 人。此外,台南、王快部分户迁至阜平县城西边的赵家沟,取名第一山,共搬迁 78 户 351 口人。

三是分散迁移,投亲靠友自己寻找搬迁目的地。各村都有一些户分散搬迁,据县志,下台南为散迁村,但有人说下台南整体搬迁到了下平阳南边。阜平县内共散迁 523 户,2343 口人,分别安置在县内 63 个行政村。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搬迁户中一半多的户数、一半多的人口都是“向后靠”,其中还不包括后来由外地返迁回来的户数和人口(具有相当数量),说明大家故土难离。

王快人搬迁到外地的主要流向如下:

阜平县内的主要地方有:城南庄 、阜平县城 、王林口 、铁岭 、平阳 、罗峪 、台南 、台峪 等等。其中平阳村最多,王快公私合营后的单位大部分搬迁到了平阳,例如供销社 、铁业社 、饭店 、邮电局 、粮食局 、中学等。

搬迁到外地的有:定县 、太原小店子乡 、石家庄西三教村新建的王快庄(共有十多户)、天津市 ,还有个别户迁移到了湖南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