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花真的不是樱花(日本的国花竟然不是樱花)
一年一度的赏樱季即将结束了。今年你看樱花了吗?近些年,赏樱成为国人的户外选择之一。从武大到北京的玉渊潭公园,全国各地都有了自己的赏樱胜地。不再像从前,我们还要千里迢迢跑到隔壁岛国。
但是若谈起对樱花的爱,怕是没人能与日本人相比。樱花,是如何慢慢变成日式象征的?和风文化与“樱”如何相融?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一起来了解,当日本人赏樱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
樱❀
文 | 姜建强
“樱,果也。从木婴声。”
飘落的命运与惜别的含义重叠,
惜别又蕴涵在飘落的命运中。
这就是三月日本的原风景,
从北海道到冲绳,从关东到关西。
01日本的三月是惜别的三月,是伤感的三月,当然也是樱花绚烂飞舞的三月。
近年来,告别少年,告别青涩时,日本人毕业歌选唱最多的一首就是《樱花》。二○○三年,一直默默无闻的街头歌手“直太郎”,发行了一张唱出同学离别之情的单曲《樱花》,因为满溢乡愁和季节感,迸发出日本人特有的宿命与无常,为此红遍全国。
樱花樱花,你在盛开、在怒放
樱花樱花,你在飞舞、在飘落
樱花樱花,你就飞舞、飞扬吧
这几段旋律最打动人心。惜别时做出的笑颜,惜别时转身的瞬间,惜别时晚霞的耀眼,都化作反复咏唱时的泪水与真情。在书店,在超市,在百货店,甚至在小小的酒吧,三月里播放最多的就是这首《樱花》:
再见了朋友
让我们在那里重逢
在那樱花飘落的路上
电影《花与爱丽丝》
飘落的命运与惜别重叠,惜别的意象在飘落的命运中又依稀可辨。没有比这更伤感、更物哀的了。这是三月日本的原风景,从北海道到冲绳,从关东到关西。日本人的“花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风景的再体验。
在早春,日本人祈愿考试合格的绘马木牌,像一串串铃铛一样把梅花挂得满满的。这个时候,考生们是在向梅祈愿,但发榜合格后却称之为“樱花盛开”。看似有些对不住梅花,但日本人说,具有“凛然”性格的梅大概不会介意。但光有这种性格又有什么用?日本人记住的还是樱花。
电影《橘色奇迹》
02《日本书纪》里,有个不太引人注目的细节:天皇泛舟行乐,忽有一瓣樱花飘于杯中。天皇顿生花情,当场作诗“花妙し,佐区羅の愛で”(花香芬芳,樱花的爱)。这里“佐区罗”三个汉字,就是日语“樱花”的读音。别小看这小小的细节,它实际上为日本人日后赏樱定下了品位和基调。
作为外来植物的梅花,着实让奈良时期的贵族们风流了一阵。后人在评价《万叶集》总体精神倾向时,干脆用了“忠怨尤霹雳,诚感唯梅花”的句子。但好景不长。
或许梅花傲霜斗雪的理性性格,不太适合郁郁葱葱、湿气颇重的岛国风土;梅花“犹有花枝俏”的感性气质或许也不太适合阴郁幽玄、古拙本色的岛国之民。
贵族们发现身边身份不太高贵、性格不太倔强的山野樱花,或许更适合这一方风土,更适合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到了平安时代,樱花终于取代了梅花的王位。
樱花与春心,樱花与生情。这不仅是贵族们审美情绪的变化,更是本土意识的觉醒。
日本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感觉,终于发现了表述自己感觉的本土之物。庆长三年(1598)的三月十五日,难得有闲情逸趣的丰臣秀吉领着儿子秀赖、正妻北政所,以及一千三百多位大名,在京都醍醐寺举办了盛大的“樱花宴”。
这是历史上以豪奢华丽而著名的“醍醐花见”。“醍醐花见”可以说开启了日本人每年一度赏樱观花的雅风和习俗。有日本学者称,这是“民众的日本文化的诞生”。多少年后,俳句大师芭蕉有“京都有九万九千民众去看花”的名句。去看什么花呢?当然是看樱花。
03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日本人去看樱花,是看樱花盛开时的团团簇簇、轰轰烈烈、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吗?
是,但好像又不全是。
《古今和歌集》里的六十多首咏樱歌,只有一两首是赞美盛开的樱花,其他都是写落樱的惜情。这也是外国人看不懂的地方。日本人常说,“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但为什么不是盛开的樱花而是落樱呢?原来这里有日式的文化心情。
樱花在日语中叫“さくら”(sakura)。这个“さ”原本指向稻田神。“くら”原本表示场所。“さくら”的完整意思就是稻田神在这个场所。所以,樱花美不美在以前根本不是问题的视野。它只是稻田神的象征,表明稻田神在这个地方。樱花盛开表明稻谷收成好,樱花凋谢表明稻谷收成完毕。
这样来看,当然不希望樱花凋谢,不希望稻谷收成不好。哪怕樱花的盛开能延长一天也是莫大的喜悦。这是赏樱的日本人的心向,也是日本文学的主题所向。但无可奈何的是,樱花还是凋谢了,而且还凋谢得那样快。于是想让樱花常开常艳的日本人生出了惋惜之情,文学上也生出了惜樱之情。
04
这样看来,每年的四月初,日本人倾巢出动,浩浩荡荡,在成排的樱花树下席地而坐,或浅酌高谈,或怅然凝视。他们并不急于返回,而是耐心十足地等待着什么。
月亮升起来了。周围灯火摇曳,美景朦胧。一阵晚风吹来,一团团、一簇簇,落樱坠地,无声无息,纷纷扬扬像漫舞的飞雪。衣服上,头上,脸上,女人白皙的颈脖间,甚至酒杯里都是雪白一片。美丽的樱花轰轰烈烈地盛开,又轰轰烈烈地凋谢。这时,一种莫名的忧伤仿佛从樱花树的每根枝杈里渗透出来。
“落樱,这就是落樱。”
人们打着纸灯笼,望着夜空中满天飞舞的花瓣,喃喃自语。
三岛由纪夫曾用苍凉的笔触描写过落樱:
一鸟居前的独木桥,都被樱花所簇拥,树上的樱花不断地落下树梢。飘落在神社长满青苔的房顶上的樱花分外娇艳,从深檐阴影的黑暗中,连绵不断地穿落而下,叫人难以弃舍,就如同金箔从金屏风上剥落下来一般。一种可怕的失落感。这就是春天,这就是樱花。如果这就是日本之诗,那么,我感到我生在了一个可怕的国度里。
为寻觅“吹雪”的景象,日本人常在夕阳西沉之时,结伴泛舟于两岸夹樱的千鸟渊上,仰头可见两岸如云似霞的樱花,直觉气势逼人,春花醉心。被昨晚的风雨吹落的花瓣大片大片地漂浮在水面,船桨在划出的条条花路中悠悠徘徊。一阵晚风吹来,眼前顿觉花雪一片。
游人的心中也顿生“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无常之感,悲叹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有“樱花诗人”之称的西行,有一首在临终前几年咏的颇为有名的歌,长期为人们传颂:
早春四月夜,玉轮当空挂。此时遂吾愿,死于樱花下。为什么要圆寂于樱花下呢?因为这符合落樱的美学:一片片花瓣美丽地凋零和消亡,象征着生命在四季不停地流转,象征着人也可以像樱花一样美丽地死去。
江户中期俳人加舍白雄有首《落樱》的俳句,写得非常日式:
昏灯初上恋相思,落樱更伤春。05
春日渐暮,昏灯初上。数瓣樱花在晚风中飘落。独自端坐,不由得愁绪生来,顿感寂寞。伤春怀人,此情此景难排遣。昏灯—思念—落樱—伤春,这是日本人才有的落樱文化图式。
日本新学期开学是四月一日。据说是为了让新同学能在樱花树下集合,唤起一种新生的意识。新的财务年度始于四月一日,据说是为了能在樱花树下畅饮,忘却生意上的赤字。
樱花飘落年年发,是人们眼中生命复苏再生的象征,虽然在日本人看来,春心与春花都将寂灭,一切青春的美好与一切相思的无助都是表象,都将芳菲落尽,归于死寂。
电影《橘色奇迹》
明治文人新渡户稻造有一段著名的樱花和玫瑰的比较说:
我们无法和欧洲人分享他们的玫瑰。因为玫瑰缺乏单纯的美,并且还有隐藏在甜蜜花朵下的利刺,以及它依恋生命的固执。不管是讨厌还是害怕死亡,它宁愿从茎开始腐朽,也不愿让花朵凋谢。玫瑰有艳丽的色彩与浓郁的香气,它所有的特色都与日本的国花南辕北辙。樱花之美并非藏有短剑和毒药,而是自然而然地散落。表面看这是两种花卉的性格比较,而实际上是日本人和欧洲人两种文化、两种精神的比较。带刺的玫瑰给人刚毅的感觉,落入水中的樱花给人柔弱的印象。
以柔克刚、以弱攻强、以小制大,这是日本人骨子里的感性张扬。他们用落樱文化对抗玫瑰的哲学,倒也开出了一片新天地。
❀本文选自姜建强《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有删改
●你喜欢什么花呢?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
姜建强 著
本书是旅日作家姜建强的推出的重磅文化随笔,深度解读日本之书。
在旅日多年的姜建强眼中,日本有值得无限探究的风情。从现实中的花鸟风月,到充满仪式性意义的“萌”“侘寂”“阴翳”,小小的岛国将其独特的审美渗透在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里。
十六个汉字选取的角度虚实相生,由外在逐层深入内涵。从作为表象的花、月、雨等现实风物,到神鬼信仰带来的充满仪式感的箸与葬文化,然后延伸到独特的“寂”和“翳”。
十六重精巧的剖析,由表及里,由现实到精神,完成对日本文化由“画皮”到“画骨”的深入观察,一本书让你读懂日本和日本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