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一回事吗(享乐主义是错的吗)

自然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的统治之下,即痛苦和快乐。

它们独自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也决定我们将做什么。

———杰里米·边沁

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一回事吗(享乐主义是错的吗)(1)


享乐主义是错的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区分两种享乐主义。一种是日常语义中的享乐主义,一种则是哲学上的享乐主义。


日常我们说享乐主义,常常是指一种生活态度,强调追求快乐和愉悦,这种日常语境中的享乐主义通常是贬义的,即认为人过度追求感官上的快乐,骄奢淫逸,纸醉金迷,沉溺于低级趣味。


而哲学上的享乐主义则有所不同,它首先指出一个现象:人们总是在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个理论:


人们应该去


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好的生活就是快乐与幸福的生活


享乐主义作为一个哲学理论是历史悠久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他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建立了一个小苏格拉底学派:也就是昔勒尼派。他们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幸福,而幸福就是快乐享受的总和。

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一回事吗(享乐主义是错的吗)(2)


两千年来,享乐主义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批评,这里略说两点。


首先,批评者指出,说人总是在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这并不是一个事实


实际上,痛苦是可欲的,例如有受虐倾向的人;而快乐并非总是被追求的,如追求道德的人,他们谴责世间的不公,并常常因此感到痛苦,他们追求的是道德上完善的生活,而非因为过上这样的生活而得到的满足感。


对于享乐主义的第二个批评是,信奉享乐主义最终会使人沉溺于感官的快乐,而这样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面对这样两个批评,一个享乐主义者应该如何辩护呢?


他们或许会说,痛苦仍是不可欲的,人们只能忍受痛苦,而不可能追求痛苦。有受虐倾向的人并不是欲求痛苦本身,而是欲求受虐时的快感,因此他在受虐时是痛并快乐着的


而追求道德的人,他们摆脱了低级趣味,但仍在追求一种高级趣味:道德的满足感。试想,如果一个人做出了道德的行为,他无法感到内心安定反而觉得如坐针毡,他还会去追求道德吗?对于日常道德的践行者,道德的行为以及因此带来的满足感是不可分割的。


而且,一个道德的行为往往是促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一个道德上完善的人会因为世间的不公而感到痛苦,正是因为看到了他人的不幸福,看到了人类的苦难。


而对享乐主义的另一个批评,也就是信奉享乐主义最终会使人沉溺于感官快乐。这个批评实际上就回到了对日常语义中的享乐主义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将此种享乐主义视为低阶的享乐主义,而将哲学上的享乐主义视为高阶的享乐主义。实际上,高阶的享乐主义同样排斥低阶的享乐主义,它指出,若沉溺于眼前的快乐将有损于我们长远的幸福,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就此沉沦。

沉溺于感官快乐之所以是有害的,是因为这种沉溺往往会使人变得麻木,变得空虚与脆弱。而当我们体验一些精神上的快乐,例如对真理的探求,对道德的完善,以及通过自我实现对社会做出某些贡献时,这样的一些快乐能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理性存在者,而不仅仅只是感性的动物,只依靠本能活着。


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一回事吗(享乐主义是错的吗)(3)


至此,我们讨论了对享乐主义的批评,以及对这种批评的回应。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简单地说,享乐主义是错误的呢?


作为一个哲学理论,享乐主义受到了很多的误解和批评,但是长久以来,它也拥有了很多的拥护者。它是一种人生哲学,告诉人们快乐与幸福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价值。


而历史的发展也似乎正在朝向享乐主义的方向前进: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不再强调对上帝无条件的服从,而是强调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不再强调儒家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是强调生产力,强调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


当代社会,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专门为他人带来快乐的职业或行业,如:游戏,动画,电影,游乐园等等,快乐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被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而这也是享乐主义作为一个哲学理论在直观上的吸引力,它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回答了哲学上一个被人们苦苦追问的终极问题: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一回事吗(享乐主义是错的吗)(4)


一个享乐主义者会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快乐与幸福。


享乐主义承认任何一种快乐的价值,所以娱乐,享受在这里,都是正当的,快乐的生活比痛苦的生活更值得过,更有意义。


不过,如果我们仅仅以当下的享乐来践行享乐主义,那往往会违背我们的初衷:我们要度过的是快乐的一生,而非只是当下。人需要看到更长远的未来,而快乐也需要有一个度。传统哲学是讲究中庸的,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过度地享乐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往往不能带来更多快乐,甚至反而会使人陷入痛苦。所以,理性的享乐主义应该对人们如何行为有一些限制:


不能以一时的快乐损害自己长远的幸福。


同时,我们也需要排除一些极端的利己主义,即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若是如此,我愿意称自己为一个享乐主义者。

最后,我们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它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雅典,一个著名的古希腊城邦。


那时,雅典已经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战乱与灾荒四起,人们仿佛迎来了末世。


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一回事吗(享乐主义是错的吗)(5)

这时,伊壁鸠鲁站出来说,人们应该追求快乐。


在这里,他所强调的并不是一种感官上的动态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上的静态的快乐。


相比于享乐,他更强调身体的无病痛与灵魂的安宁,也就是说,相比追求快乐,他更希望避免痛苦,因为没有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因此,享乐主义的内涵,就不仅仅是享乐本身,它的另一面就是对人类苦难的关注。


许多伦理学家指出,提高一份快乐与消除一份痛苦在价值上并不是相等的,避免痛苦应该具有一种优先性的地位。


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一回事吗(享乐主义是错的吗)(6)


几千年来,人类经受了太多的苦难


从失去自由被人当做工具指使的奴隶,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对太阳依旧汗流浃背的农民,再到工厂流水线上被当作机器高强度劳作的工人


苦难往往是大众的


人们经历过


地震,洪水,疾病,灾荒与瘟疫


经历过


战乱,动荡,屠杀,死亡与恐惧


一次次妻离子散,一片片破败荒凉


到了今天,我们是否可以说人类的苦难不存在了呢?


一位真正的社会改革者,就应该关心大众的苦难,去设法减轻人们的痛苦。我们说社会是进步的,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在那个理想中,所有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苦难,没有痛苦。


在人类的关怀和努力下,人类痛苦的一切重大根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征服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几乎是完全可以征服的;尽管消除这些根源的过程缓慢的令人忧伤,……但假若每一个富有聪明才智、充分慷慨的心灵都在这个努力中承担一份责任,那么他们就在这种斗争中享受到了一份高贵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是任何一种自私自利的自我沉溺都无法用任何贿赂换来的。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