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近视是怎么办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

文|邱俊霖

古人对近视是怎么办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1)

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中曾提到“老年花似雾中看”,说的是年纪大了后,连赏花这样美好的事都要受到视力下降的干扰。看来,一旦上了年纪便难以抵抗视力的衰退,今人如此,古人亦然。可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有老花或近视的人该如何解决阅读的问题呢?

其实古人很早便知道用凸透镜来帮助阅读。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墨经》就记载了许多有关光和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在汉代以及魏晋时期的考古挖掘中都出土过水晶石制作的凸透镜,说明我国古人至迟在汉代就能用水晶石加工磨制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了。

到了宋代,水晶镜片已广泛运用于生活中。北宋仁宗年间的进士史沆,是苏轼的父亲苏洵的同乡兼朋友,有史书记载,他在判案的时候,就用水晶制成的镜片阅读案卷。不过,这种镜片形制不是我们熟知的眼镜,而是无镜架的单个镜片,使用时用手拿着,就像使用放大镜。

至于人们常说的“眼镜”的雏形,出现年代大概在南宋。明末清初的学者张自烈在其著作《正字通》中解释道:“叆叇(ài dài)即眼镜。”同时代的方以智在《通雅》中也有类似记载:“叆叇,眼镜也。”而叆叇一词的身影在宋代著作中便已出现。

南宋学者赵希鹄在其著作《洞天清录》中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里的“叆叇”显然便是帮助老花眼患者阅读的工具。此外,南宋学者祝穆在《方舆胜览》中曾提到“满刺加国出叆叇”。由此可见,在南宋末期,中国的“眼镜”中至少有一部分是舶来品。“叆叇”原是形容浓云遮日的样子,古人之所以将眼镜命名为叆叇,通常被认为是翻译自阿拉伯语。

虽然水晶镜片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早,不过西方人却让镜片能够更好地戴在脸上。目前公认最早的眼镜于13世纪出现在意大利,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可靠的验光技术,所谓的眼镜也不过是两片连在一起的放大镜,连支撑的镜腿都没有。

明朝初期,从西方传入了不少的西洋眼镜“叆叇”。明朝景泰年间的进士张宁在其著述《方洲杂言》中提到他见过两副眼镜,其中参政孙景章还告诉他,自己的眼镜是用良马从胡商那里换来的。这说明,在明代中叶西洋眼镜价格不菲。

古人对近视是怎么办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2)

在当时,眼镜的佩戴方法也很原始。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就有一位老者戴着一副眼镜,坐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这副眼镜并没有挂于耳朵上的两条镜腿,而是直接夹在鼻梁上。

但将眼镜夹在鼻梁上会影响呼吸,所以佩戴眼镜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良。明代后期的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叆叇》中提到眼镜时写道:“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就说到了明代后期,人们已经通过在镜架两端系线,然后将线挂于耳朵上或者缚于脑后来固定眼镜了。这种戴眼镜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中期。

说到底,16世纪以前的眼镜,只能算是挂在脸上的放大镜,并不适宜长期佩戴。对于近视眼来说,在脸上戴个放大镜实在没多大用处,于是,人们对于眼镜的功能还在不断探索。明代后期,中国本土的眼镜制造工艺发展迅速。

古人对近视是怎么办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3)

晚明学者张萱在其著作《疑耀》中提道:“闽广之间有制眼镜者,老人目豁,以悬目中,则毫发立睹。”当时的福建、广东等地,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制作眼镜的手工艺者。此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本绘制于清代的《苏州市景商业图册》,里面有30余幅明末苏州街景图,其中一幅画中出现了一家“益美斋精制水晶眼镜铺”,里面便有一人在配眼镜,这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眼镜店了。

此外,明末清初时,苏州还出现了一位名叫孙云球的杰出技师。他将学来的简略且原始的光学知识具体化,成功制作出了各种凹凸透镜,同时又掌握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可以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等品种的镜片,把我国的眼镜制造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随着工艺的进步,不仅有老花眼的老人可以戴老花镜,近视的年轻人也可以戴眼镜了。到了清代初年,眼镜的价格一路走低。明末清初的学者叶梦珠在《阅世编》当中写道:“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也就是说,在清朝初年,眼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古人对近视是怎么办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4)

据说雍正皇帝很喜欢戴眼镜,他拥有的眼镜数量保守估计有三十余副。不过,作为雍正皇帝继承者的乾隆皇帝,却十分抗拒戴眼镜。直到88岁高龄,乾隆皇帝还写道:“古稀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借物为明非善策,蝇头弗见究何妨。”表现出对戴眼镜的“不屑”。

虽然乾隆皇帝对眼镜很不待见,但同时代的西方人却对眼镜相当欢迎。18世纪5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带有镜腿的完整眼镜架。1784年,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焦距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至此,眼镜的最终形态基本定型,后来除部分技术的进步,眼镜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形态基本上已无太大区别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