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硬件开发流程(基于场景的产品模块设计与规划)
如今场景与产品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因为任何一个产品都需要有其使用场景,而且这个场景还必须是切切实实普遍存在的。唯有如此,对应场景,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才会有存在的必要以及存续的可能,同时它也是产品存活的关键。
一、场景是多么的重要!
首先,我先分享一个注定单身系列故事:大学里,女朋友约他去看电影,撒娇说顺便把身份证也带上吧!可是他想了半天,回了一句:“看电影不需要身份证啊!?”然后苦口婆心的跟女朋友解释了半天,最终,女朋友终于妥协不带身份证了!
这个故事里男主角注定单身,注定成为不了产品经理,让我们用产品经理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事情,在这个故事里,核心要素有四点:
- 人(用户,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这个故事里,女朋友就是男猪脚的用户;
- 价值目标(用户此刻需要实现的内心目的):希望男猪脚可以带上身份证一起看电影;原因可能有二,要么担心看电影的场次太晚,回来宿管阿姨不给开门,所以提前准备好身份证,以备出去开房用;要么开房方便男朋友,此处省略一万字。
- 活动(用户做了什么实现价值目标):女朋友通过约他看电影,然后提醒他带上身份证;
- 安排与界定(用户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完成以上的事情):女朋友选好时间定好电影票,再去约上男猪脚看电影,提醒带上身份证。
从男猪脚的最后的反应,还反复劝说女朋友“看电影不需要检查身份证啊!”,在此场景下,男猪脚真的GET到用户的需求了嘛?男猪脚苦口婆心的劝说,难道真正解决了用户的价值目标了嘛?
可惜,这个直男真是太固执,太不懂风情,太不懂女人心了!甩了他吧,让他单身一辈子,妥妥滴!
回归正题,什么是场景?脑补男猪脚劝说女朋友看电影的画面,是一个场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或者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场景,它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场景。
而如今场景与产品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因为任何一个产品都需要有其使用场景,而且这个场景还必须是切切实实普遍存在的。唯有如此,对应场景,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才会有存在的必要以及存续的可能,同时它也是产品存活的关键。这就是“无场景,不产品”。
二、一个好的产品有一堆垃圾模仿者
反观市场现状,每一个成功的产品身后,都会有一堆不懂风情的产品跟随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享经济的出现,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成功的背后,效仿共享经济的垃圾产品不尽其数,共享篮球、共享雨伞,更奇葩的是公交站台的共享马扎,没几天,马扎就恩惠了广大人民群众了。
外卖盛行下,也出现了上门服务,比如上门洗车、上门私厨等服务,但是,这些产品的后面既没有普化场景的刚需,也没有特定场景的专业,所以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在设计相关产品服务的时候,拒绝“拿着锤子找钉子”,幻想出来的伪需求花了很大的精力做出来了,然后再去找产品服务的市场和用户,犹如无源之水,无用武之地;针对场景来说,找到了场景才是产品设计和规划的开始,那如何找到真正的场景需求呢?
场景代表需求和流量,意味有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一个真场景一定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真场景有几个特点:普遍存在、发生高频、确有痛点。
比如吃饭这一场景普遍存在,而且频次高,一日三餐必不可少。而对吃饭,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全城美食和满足用餐需求,这些基于场景的高频需求成就了美团饿了吗。而且,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外卖平台通过大数据及定位,给予用户实时骑手位置和等待时间,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
那为什么还出现了有些人死心塌地的坚持伪需求呢?在产品经理脑海里YY一下,蹦出来一个需求,这个需求确实有人需要,也有人经常去这么做。
可是现实情况中,它却彻彻底底是个伪需求;或者并不是个高频痛点的需求,不是刚需,可有可无;或者有更好的替代解决方案,而不需要一个单独的产品存在。
比较明显的伪需求如社群生鲜团购,许多创业者以为:生鲜是个大市场。
的确,中国人消费市场在万亿级别,而在实际服务场景中,买个生鲜,还要跑社群或者小程序上去买。我家楼下各类生鲜水果蔬菜,应有尽有,随时想要随时买,线下配送到家的运输成本降不下来,东西又不一定新鲜,为何跑去线上买?搞个微信社群,再搞个小程序,然后在微信群里卖生鲜,一旦有了其他平台更便宜更好,用户又跑到其他产品上去了。
同样,在对于生鲜购买的选择上,用户存在很大的主观选择,淘宝可以买,也可以今天不吃,明天去超市买,或者随时下楼便利店购买,而为了培养用户“社区团购”的习惯,只能靠低价补贴。没了补贴,用户就没了,所以在这样的市场中,是培养不出用户的忠诚度的,因为社群生鲜团购不是刚需。
因此,放眼社群生鲜团购,随风起,随风落。目前看来,头部的大玩家部分还在不断的亏损,小玩家已经遍体鳞伤了。
做产品的时候,切忌闭门造车,你的产品是否有需求和流量,是否能解决问题产生收益,多半依赖于场景的存在。而对场景的识别和判断,是研发产品的前提。因此,我们既然基于场景的产品设计与规划,就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准看透场景。
三、什么是产品模块设计和架构
看完场景了,就要进入下一步,就是我们说的产品模块设计和架构:产品的模块设计、产品的架构设计,最终支撑起产品的模式。
- 产品的模块设计就是:以产品模式为最终目标,梳理用户核心使用场景(几个大致的关键流程),梳理功能清单。并分层次的把产品所需要的模块,进行归类和阐述。
- 产品的架构设计就是:所谓产品架构设计,就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能根据需要规划出符合或超出需要预期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点,并将各个功能点建立合理的关系并整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品架构,且能融入到特定环境的过程或表达方式。
这是一个思维过程,而不是结果。
架构,就是对架构的对象进行合理的抽象,其结果是让架构的对象更高效、更简单、更易用、更易变。简单说,架构就是为了:简单、高效,产品架构的对象就是产品的商业需求以及用户需求。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目标:
- 满足需求高效简单;
- 产品设计过程高效简单。
产品的架构需要考虑的是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用户需求、产品 战略/商业需求、开发资源、市场运营人员等。这些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一个合理的架构是要争取尽可能能够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应对这些变化。
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理解了,市场上为啥又有那么多“垃圾产品”了,他们可能没有规划和设计,也没找到用户的真需求。
四、传统的产品规划与设计
我们既然是基于场景的产品规划,那传统的产品规划又是什么呢?
(1)发现问题利用思维导图,选择最痛的几个问题,一般一下很难一步踏到中间的位置上,所以要在这些问题中找一个切入点/角度,从边界往中间渗透,慢慢触及到最核心的问题。
在发现问题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点基本指导原则,第一,心要大、落脚要小;第二,寻找问题,不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不要用过于概括、官方的语言来表述你想要做的这些事,要把问题说小、说具体,强化具体落地的语言。比如发现用户想针对采购订单审批更快些,不如再进行细化和落地,用户需要一次能将很多单子一起审批。
2)思维导图是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训练自己用这种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表达想法的工具。
3)联系图像视觉化呈现,不断拓展放射性思维模式、并且针对用户问题进行逻辑分类和通过颜色管理进行区分识别。
既然存在相应的问题或者不足,就会诞生相应的产品:
- 社交产品,即时移动通信工具;
- 微博:八卦产品;
- 秘蜂:陌生人的社交,偷窥心理,
- 还有得到:短平快的知识学习平台;
(2)规划产品知道了问题的存在,就要规划我们的产品,做好一款产品除了一个优秀产品经理外还要靠天时地利人和(时机、市场环境、用户需求、风险评估)。同时,规划的功能直接影响团队行军速度。
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在做产品时要克制,考虑现有的技术水平,尝试做有损服务,规划连续的版本进行优化。除此之外,产品的功能和架构出来了,能不能满足用户,能不能活下去,也是产品经理必须要考虑的,
因此,在规划产品方案前,需要了解产品行业的规模,估算产品空间,与上下游谈判价格的能力,并分析门槛、壁垒高低和替代品、竞争者结构分析,分析此行业是否有发展的前景,是否已经达到了天花板。
还需要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国内外同类标杆产品;分析竞品功能存在的多与少和他们的商业模式 、用户体验,视觉风格,更深入的可能还需要分析竞品运营策略及关键数据,以此来寻求产品的差异化。
分析完产品的行业与市场,天时地利,还有任何人和,即用户需求挖掘:
从需求调研到需求挖掘再到需求评估,找到您的目标用户,进行定量分析(用户量级、ROI)和定性分析(紧急程度、风险),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真需求/伪需求),考虑到产品承载的商业机会进行核心功能的设计,确定好产品的路线图,将用户需求转化产品功能,并制定相应的版本计划,这就是该做什么,怎么做等这些问题?
(3)构建用户做规划时务必弄清楚目标用户,基于种子用户做产品启动,这样才能缩小产品功能,做到有的放矢。构建用户,就是通过用户画像将你的用户目标清晰完整的描述出来,从内心世界到外在表现。
- 目标用户:是现在以及将来有可能会使用产品的个人用户。
- 用户特征:指用户的特点和行为,例如性别、年龄、爱好、习惯、癖好等。
- 用户动机:指用户从事某种事情的念头或欲望,与马斯洛需求等级关联紧密,越需要,动机越强,反之亦然。
- 用户痛处:产品需要击中用户需求痛处,这其中的含义是指用户对现状非常不满意,迫切的需要通过产品发生改变。
(4)流程、功能设计针对流程功能设计分三步:搭架子(选择功能搭配)、定流程(业务流程/系统流程)到扣细节(用户体验/输入输出),这个过程中,分两种设计场景:基础功能设计和核心功能设计。
基础功能设计包括登陆、注册、搜索及页面样式等基础的功能,基于市场上,这类功能点都有了非常成熟的设计可供参考, 借鉴其他用户量较大且成熟的产品设计,“抄”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抄都抄不好。
把优秀的产品设计点融合到自己的产品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对于基础功能点,我们可以借鉴现有成熟的产品解决方案。核心功能设计,这个是产品成败的关键, 抓重点,走闭环,明确核心问题点,深入了解用户的痛点,带着用户问题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针对核心功能设计,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用户能否带着问题打开产品,然后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完成问题解决后离开该产品,如果能够形成产品闭环,基本的核心功能设计就算完成了。
(5)迭代过程中的需求评估任何产品一开始都不是完美的,从系统BUG到用户交互到用户满意度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产品上线了,就如同一棵小树苗,要进行浇水、打药、修建和施肥,才能长得很好。产品同样需要浇水、打药、修建和施肥,这就是产品的迭代,迭代的需求来自于:用户反馈、竞品分析、数据分析、老板战略和头脑风暴等等。
当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需求,要对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分析的话一般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价值、时机、成本和收益。
分析完后,根据每个需求的价值和效果,放在产品常用的四要素象限中,进行决策:什么立马做?什么要做,什么不能做,一目了然。
五、那基于场景的产品设计和规划是什么?
过去的产品运营和营销,经典的4P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e)、渠道(place)。
即为:工程师的创意落地、优秀的UI做好,通过广播电视媒体铺天盖地宣传,与此同时配合新媒体营销和战略公关,渠道布设后,计算佣金、毛利,开始返点、分成。本质上是一种流量思维,流量在传统电商模型里面只停留在用户的功能满足层面,而这个层面,是基于价格敏感性的存在。
然而,场景下的产品设计,将重构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直接导致传统模式迅速失效,核心要素被审核颠覆,场景成为入口核心。如:小红书的健身达人,与其说是社区内容,毋宁说是新用户获取方式和分享主体。让用户维度感受达人“健康生活”的愿景,潜移默化输出产品文化及健康知识,并以多频次的传播,打动用户内心,产品本身也因此获得关注,并形成可持续、稳定的入口。
(1)定义场景定义什么样的场景就意味着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也决定了企业和品牌的战略方向。
比如火了好一阵子的深夜食堂,让客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和店主、其他食友谈人生、聊家常,场景的体验已经超越了吃饭本身。如果我们真实地模拟出应用场景和使用场景,战略的过程就已经从制订进入到实施线路图。场景无关线下、线上,通过产品解决用户在场景中的问题就算场景。
那么,故事由场景组成,每个场景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解决问题便是产品的机会。
总结成一句话: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于什么「目的」做了「什么事」。
我们在文章开始的故事的一对小情侣看电影前肯定找个餐厅吃点美食,那么这个找地方吃饭的过程中关键路径上每一个节点就是场景,每个场景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每个问题上找到切入点,作为产品的小且具体的立足点。
- 不知道这家店口味如何?需要排队吗?——入驻大众点评/饿了么等点餐平台,展示评价和口碑;
- 排队需要多久?能不能提前看下菜单?——排队约号,并实时查看排队状况、等待时间进行菜单浏览;
- 过号需要重排么?排号纸丢了怎么办?——大众点评/微信公号上提供取号保留规则说明;
- 等候无聊可以做什么?有休息的地方吗?——到店后提供休息区、提供美甲服务;
- 菜品选择太多,不知道吃什么?上菜速度太慢怎么办?——服务员主动推荐,点餐后提供沙漏倒计时,承诺规定时间没有上菜免单;
- 有什么优惠可以用吗?——支付平台、团购平台等找一下优惠券及折扣优惠。
一个故事存在那么多场景,就需要对生活的场景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类划分,这里我们又要用到了四象限来划分我们的场景:我们将频率和程度作为象限轴,对生活的一些场景进行简单的举例。
高频指单纯按发生次数频次细分的场景,因为发生率高,容易获取用户。低频场景发生率低,但由于场景本身的稀缺性,容易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具有高客单价。
高频再进一步,与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会接触的场景,可以称之为重度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
低频指生活中某些特定场合,重复消费的频率低,可能是用户需要长期使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价值缺失,轻度场景改造后容易形成先导者先得的壁垒。
用户对低频、轻度场景提供的产品/服务的质量会很在意,对用户的产品价值的关注往往会高于对价格的关注。难点在消费者非常少的重复消费需求下,如何有效到达消费者。
你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可以先放在这个四象限图表里看一看。
(2)场景规划:方案、动能、势能、细节、故事、用户
1)方案
定义产品的场景是产品的战略,特定场景的应用解决方案就是产品或者服务。产品成为场景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命题和基本逻辑,也就是让产品和服务回到用户连接的原点角度:从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阶段,让用户参与更加前置,场景融入产品设计,把场景和用户的需求连接在一起。
得到APP,碎片化知识服务平台,打造简单专业的知识服务,享受专家级别的知识汲取,即使是虚拟产品,但是也有很多的人为之付费买单,得到APP定义了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获取知识的移动场景。
2)场景动能
产品和服务研发初期阶段,就要前置用户的参与,就要考虑场景的两个“物理量”:
- 产品的动能和势能,根据高中物理知识来看,动能是外部力量的助推,势能是自身能力的属性。
- 传统的动能就是渠道-核心是流动,包括商品、信息和资金。我们今天理解的渠道,已经不在乎天猫还是京东,微信还是微博,更多关注渠道能不能让人感觉到连环场景和连续转化。
在动态的场景思维下,商品陈列和表达已无所谓,我们更在乎的是场景本身能否通过人的连接、分享和传播,快速构建可分发的渠道。
实际上,场景变成了传播的接触点和分享的触发点。
场景的渠道模式下,营销信息与商品的融合,让广告就是内容,内容就是渠道。所有品牌、公共关系、营销、终端在场景动能的引导下,实现一体化的节奏。
判断场景是否具有动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 场景本身是否有内容;
- 场景本身是否有真实,让人有体验的动力;
- 场景能不能形成一种基于亚文化的人格,让人感受到一种温度,愿意参与和亲近。
3)场景势能
场景动能代表着临门一脚的可能性,而势能代表的则是连环过程中用户愿意去连接场景的可能性。因此,场景势能是营销的核心。
这一核心在于能不能挖掘出场景的灵魂,此时作为场景解决方案的产品本身,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发现和开端,是场景的芯片,也代表这个场景具备扩展和延伸的能力。
市场推广的声量和能量,决定了推广的核心已经不是品牌中心化的驱动,而是去中心化的背书、连接和因为品牌本身更加富有调性,更加葆有生活态度形成的连接意愿。
这里最具现象的例子就是拼多多,拼购低价场景,场景的动能就是平台的大力宣传和推广,拼多多,拼的多,省得多,通过场景动能,找到了种子用户。
然后种子用户为了省得多,分享、拼购、再分享,再拼,大家在微信群里整天都在拼拼拼,全员拼购分享,依赖场景势能,拼多多成功晋级中国电商前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产品的场景设计不也是这样。
4)细节
与场景动能等于渠道、场景势能成就营销流量有相关性:技术和商业的进步,使场景与消费者的接触点越来越具体,而越具体,转化率就越高。
例子:我们在线下购买图书,往往需要一个包装,如果扫一下旁边的二维码就可以免费获得一个环保袋,那环保袋就成为场景里面最真实的细节,这个细节促成了转化。同时,用户的扫描行为也是一种投票,汇集起来就是可挖掘和洞察的顾客偏好数据。
场景细节的核心是体验的细节,体验的细节形成了决策的依据,决策的依据就是营销的临门一脚,最终转化成高质的流量。
5)品牌
场景故事等于品牌,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已经不仅仅是对形象的感知,而是对品牌的故事、温度、人格等综合维度的感知;故事讲得越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越能说明这个故事本身的描述就是品牌的核心。
例如:德芙巧克力,德芙巧克力标志设计由DOVE字母变形而成,简单的几个字母“DOVE”,展开来就是“DO YOU LOVE ME—-你爱我吗”,字体是巧克力色,就如香甜的巧克力酱淋成般,散发出香甜。
德芙品牌的重点在于它的品牌内涵,以及它那众所周知的凄美的爱情故事:20世纪初,发生在卢森堡,芭莎和莱昂的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因为王室特权斗争,他们彼此之间错过,莱昂为了纪念这段爱情,经过苦心研制,香醇独特的德芙巧克力终于制成了,每一块巧克力上都被牢牢的刻上“DOVE”。
如今,德芙巧克力已经有了数十种口味,每一种爱情都能在这巧克力王国中被诠释和寄托。因此消费者对德芙的认知就是忠贞持久的爱情,德芙就是爱情。
6)用户
场景对用户进行了重新的格式划分,品牌面向的用户更多时候是对不同细分场景的聚焦,如同在不同线下环境的不同人群,会因为喜欢同一个产品或者同一类服务聚焦在某个线上社区,这就是一个社群。社群的形成。可能是基于这个场景拥有的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对这个场景倡导的生活方式有着共鸣。
清晰定位场景的特定用户,有意识去经营社群与用户,我们就能比较方便地创造新的场景需求、新的品类、新的定价方式、新的渠道,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循环和反馈。小米产品的营销方式,为发烧而生,聚集了一大批米粉(我们都被雷军骗了,他们的核心不是粉丝经济,而是产品,)
(3)产品设计(细节、流量、社群、分享、链接、数据):场景是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场景依赖于人,没有人的意识和动作就不存在场景,对于产品来说,产品场景赋予产品功能真正的意义,当一个产品放入到不同的用户场景中,判断产品使用的标准不再是设计产品功能时的逻辑,而是使用产品的用户。
产品场景设计大概分为7个步骤,这7个步骤连接起来就是把一个用户从外面吸引过来的过程。
这7个过程中,有一些小的注意点:
- 每一个故事包含多个场景,在切分场景要小且具体;
- 产品触点,帮助我们在产品外连接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节点;
- 吸引注意,通过设计,让用户在每个触点前进过程中更加注意到某些影响决策行为的元素。如:有趣、好玩、吸引眼球;
- 降低决策,给用户明确的利益点(如优惠券),帮助用户减轻判断成本,进而更快的去做决策;
- 引导行为,产品设计核心环节,用户做好决策后进入产品开始使用,尽可能简化使用过程、抓核心路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如:通过手机点餐;
- 固化习惯,给用户一些强化的反馈,让用户在持续的引导下培养成习惯。
这样粗略的描述,对场景的产品设计和规划还是很模糊的,那我们也分几种场景来看看具体的产品设计:
1)基于细节的产品
基于产品内核(核心功能属性inside)和产品外延(连接属性plus),塑造体验层次感(从功能到利益、从信任到知识层层递进),细节足够真实。提供基于拥护者养成类的体验,把控制权交给用户。
航班管家,基于场景提供随处可得的旅行服务,针对出差达人,通过输入精准的航班号并提供订阅、预付款功能更,解决这类人群经常且不固定的出差安排。不同于12306面向的一般上班族,航班按时间段、航空公司的维度来搜索。
航班管家,针对关心登记过程是通过廊桥还是摆渡车的人群,在航班信息中增加登记方式的图标展示,如:从冬天三亚或东南亚国家做飞机到北京,该功能可以让用户提前知道预订的航班到达目的地后是做摆渡车还是廊桥,如是摆渡车,登记前可以随手带上外套。
截图后APP主动提醒是否进行分享,对于帮别人购买机票时将机票信息通过微信发给朋友会比较方便。
2)基于流行的产品
经常在逛淘宝的时候出现出现“某某同款”,范冰冰同款、李冰冰同款等。
大的IP合作,比如科鲁兹和变形金刚合作,推出大黄蜂系列雪弗兰,吸引了大批变形金刚爱好者粉丝的购买,一个字“酷”。
基于内容,让真实场景需求与冲动消费无缝对接。基于所见即所得、浏览即购买。
3)基于社群的产品
基于人格背书分享形成社群,这里还要提一下小红书,通过购物社区运营为其最大的差异化(优势)推出了社区化的电商,商品从社区中来,又回到社区中去,形成了一个信息与商品的闭环,基于社交的关系链,建立商品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4)基于分享的产品
最近好友助力,滴滴抢7元抵扣券,基于人格信任的背书,通过分享给其他朋友,让朋友获利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好处,平台通过7元的成本轻松获得新用户,比传统的获客手段成本较低。
5)基于空间链接
猫眼电影通过打通线上线下,连接用户、影院、片方三方,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优势,成为互联网电影类APP新物种。覆盖了从决策、购买、观影、评论的全过程。
通过和片方合作,将影片资料(幕后花絮、经典台词、出品发行、技术参数)展示在平台上,提高用户购买前的体验,增强转化。
通过和电影院深度合作,将影院的座位信息抽取出来放在平台上,提高用户看电影过程中的观看体验。,通过区分用户评论、专家评论,让用户对不同群里的评论内容进行查看和对比,提高用户参与度,提高后续用户的购买决策。
6)基于场景数据
跨界,击穿各种场景的区隔,形成新体验、新品类和新价值,也形成新的定价依据和定价能力。
新型CRM系统构建,基于智能终端的结构化数据建模,以人为中心的账号体系保证数据在各个场景维度中形成相关性,基于数据内容来规划商品品类规模。
支付宝通过芝麻信用,基于信用数据分析,跨界跟HELLO单车、共享充电宝、相互保等业务跨界合作,提高用户体验和产品参与度。
六、总结
不管你是不是产品经理,如果女朋友约你去看电影,我想每个人都知道要带身份证了,那么,作为一个产品,如何从传统产品设计和规划转为场景下的产品设计和规划,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功能设计师,做一些业务功能,产品优化或者功能的堆砌。
能做到场景规划和设计的话,见识比常识更重要,要做江湖百晓生。看到更高的纬度,进行降纬打击。
同时,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有产品学习实践总结打天下:
- 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素质(表达,沟通能力等) 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很好的自我管理;
- 实践:做自己能完全把控的事情。比如某个小项目、小优化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能通过管理事情,管理好少数的人,
- 总结:受公司的委托,牵头一个大的产品项目,特别是跨中心、跨体系的项目,这个时候,考验能力的复用性。在全新的工作环境中,也能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迅速找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且具备一定的直接管理人的能力。
- 打天下:自己独当一面,开拓新领域,新市场,去打造一片天地。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本文由 @产品包工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