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知青旧址旅游随笔(知青故里人文田堰)

参观知青旧址旅游随笔(知青故里人文田堰)(1)

没山,没水,没有大片的民居,更没有布局讲究的村落,不过它却是罗山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更是郑州知青怀旧的圣地——它,就是楠杆镇田堰村。

出信阳市区沿312国道东行约30公里,一排两层半的“小洋楼”临路而建,楼上住人,楼下开有各种店铺,餐馆、商店、修车铺、洗车行……此处便是田堰村了。该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由26个村民组组成,宁西铁路、312国道、沪陕高速纵穿全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该村发展交通运输业、蔬菜种植业、林果业以及养殖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参观知青旧址旅游随笔(知青故里人文田堰)(2)

休闲广场

参观知青旧址旅游随笔(知青故里人文田堰)(3)

知青路与知青塘

“群众富裕了,对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改变以前那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生活环境,成为大家呼声最高的一件事。”据田堰村村支部书记孙大胜介绍,为了满足广大村民的要求,2012年,该村在楠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起了一场名为“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家园”的卫生治理行动。“当时并没有‘美丽乡村’的概念,我们只是单纯在搞卫生整治,大家也都是自愿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想到居然由此一发而不可收。”

田堰村最大的优势是交通,宁西铁路、312国道、沪陕高速纵穿全境,将整个村的26个村民组分割得七零八落,使得这种优势瞬间又变成了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劣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一直坚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的原则,因势利导,不搞刻意的开发和建设。”孙大胜这样告诉记者。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与312国道垂直的“村村通”公路往北而行,一路领略田堰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

参观知青旧址旅游随笔(知青故里人文田堰)(4)

知青苑

进入公路不远,一块立在路边树荫下的路标从上到下挂满了指示牌:袁湾组、北蔡湾组、郑岗组、村部……9块牌子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而田堰村文化广场就位于路标北边的一块空地上。广场不大,硬化的地面上用砖块铺出各种图案,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窄长的花台作为边界,南侧则有几棵大树将广场和农田分割开来,北侧是一道用砖块和瓦片垒砌的矮墙,墙上的3块石头分别刻着“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的典故,整个广场小巧、别致、简朴、实用。广场的东边有一口大塘,因为当年知青们经常在此洗衣和玩耍,被命名为“知青塘”,一条铺满鹅卵石的“知青路”顺着塘埂蜿蜒而行,在树荫的遮挡下时隐时现。

沿着公路再往里走,路西的一处平房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郑州九中田堰知青点,下方用小字标注着“1973.4-1978.10”的字样。“这里就是郑州知青在田堰生活的旧址,经过我们维修之后,每年都吸引不少知青前来参观,追寻他们曾经的记忆。”据孙大胜介绍,田堰村最高峰时曾经接纳郑州知青数百人,该处知青生活旧址展示的就是知青们当时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他们后来捐赠的部分珍贵照片。

知青小院干净整洁,院子东侧的一口水井曾经令来自城市的“小青年”们倍感新奇,当年的知青于中枢在一篇名为《农场小趣》的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这架轱辘每天是那样的繁忙,农场炊事班每天都要用它汲取几十桶水洗菜做饭,还有同学洗衣、洗被单、洗澡等都要用它,加上李洼村村民用水,有时候忙起来还要排队。刚开始摇轱辘时不得要领,用两只手一起摇,很吃力且速度很慢,摇起来水桶再单手去提就要费劲了,控制不住轱辘就反转回去,弄不好还会伤人,我就曾经被轱辘打过手、甩过脸。

进入知青点室内,正屋的山墙下放着一张老式供桌,两端放着如今基本绝迹的煤油灯和防风灯,一张巨大的毛主席像被端端正正地摆在桌子正中,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当年知青们的合影,一张张面孔朝气逼人,意气风发;左边的房间里摆满了知青们当年用过的竹筐、簸箕、板凳、算盘、斗笠等等,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七十年代;右边的房间则摆放着知青们当年睡过的板床等生活用具。

“别看这些照片上人人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其实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远没有一些回忆文章中写的那么浪漫。”孙大胜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那一段艰苦的岁月,给当年的知青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经常有人专程从郑州赶来故地重游,田堰村村委和楠杆镇党委、镇政府也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在田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紧紧围绕“知青文化”做文章,先后栽植知青林5万余株,硬化美化了知青路,清理修缮了知青塘,修复了知青生活旧址。

不仅如此,该村还大力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新修通村级水泥路23公里,硬化干支渠12.6公里,建成新农村民居280套,新建农村幸福院(养老院)1所,建成高标准农民文化广场1个,建成的农家书屋藏书达10000余册,同时还不断完善村小学的各项设施,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这些举措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极大地提升了广大村民的幸福指数。下一步,田堰村将在省级生态示范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流转土地3000亩,建成蔬菜种植区、林果采摘区、休闲娱乐区、高档生活区和知青文化展览区。

“到那时,我们田堰将会再上新台阶,以崭新的面貌再现美丽乡村新风采。”对于田堰的未来,该村村支部书记孙大胜信心十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