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未来的样子(再话34)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汶川十年】再话“5·12”,四川德阳的“昨天、今天、明天”
■中国军网记者乔梦
十年之前,你在何方?你可否还记得那个当年被国人牵肠挂肚的西南天府之国?
十年,对于普通人只是时间的尺度。但对“5.12”地震灾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约定。“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这是地震灾区回馈全国人民大爱无疆所作出的庄严承诺。5月4日至5日,中国军网记者随同“奋进·巨变·展望”探访汶川地震十周年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四川德阳,来到什邡、绵竹,带您一同探访这两座因汶川大地震被国人所知的小城。
不愿言说的昨天
五月的德阳,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绿树红花掩映着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川西风格民居,和煦的微风吹拂着朴实的笑脸……
如果没有目睹地震遗址里伤痕累累的残垣断壁,谁会相信,这里曾是“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谁会相信,这座城市曾遭遇过倾覆之殇……
”当年地震时,我们村的房子几乎都塌了,根本没法住人,只能重建。“在绵竹年画村,景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当地村民刘庆告诉记者。同样,在什邡红豆村,记者也听到了相似的回答。原本还想再多问几句,但看到住进了新居的他们,喜笑颜开地为大家介绍着自己的新生活,记者话到嘴边又咽下……
直到走进绵竹汉旺遗址(公园),当十年前电视机中催人泪下的震区影像变成了眼前真实可见的满目疮痍,我们才明白,倘若不是时间的愈合,有多少人能抵挡住撕开内心伤疤的痛楚?
行进在汉旺地震遗址,同行参观的我们除了沉默,还是沉默。中国军网记者乔梦 摄
绵竹市汉旺钟楼的附属建筑,大多在地震中轰然倒塌,而钟楼却依然屹立,由于这个钟楼采用电力驱动,地震来临时,电力瞬间中断,所以钟楼四面指针永远定格在14:28,成了“5·12”汶川地震的标志性见证物。不倒的钟楼,也成为绵竹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走出地震遗址,汉旺新镇宽阔的沥青道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十年来,什邡和绵竹的城乡建设加快推进。曾经遭受重创的重灾镇,如今变成了魅力各具的风情城镇。
脱胎换骨的今天
由于房屋在震中受损严重,什邡红豆村和绵竹年画村、汉旺镇都在灾后进行了移址新建。“5.12”特大地震后,红豆村挖掘千年红豆树文化资源,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中国婚庆特色村”。如今的红豆村,建筑错落有致,村道蜿蜒曲折,川西民居元素贯穿其中,红豆广场、印心池、鸳鸯井、情人桥、月老祠等景点独具特色,成为全省新村建设的典范。
除了什邡红豆村,什邡皂角街道城东村、绵竹年画村、按照整合农村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村落、提升产业发展的思路,都走出了适合本土特色的新路子。
红豆村因一棵1200年的红豆树而得名。
城东村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现已形成了具备观光采摘、运动休闲、亲子体验、餐饮娱乐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
现在的年画村,已经形成完整的以绵竹年画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于2015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绵竹孝德镇的年画村是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的发源地。灾后重建的年画村,经苏州援建,现在已成为绵竹首个新农村示范点。村民们可参加村里组织的年画培训班,以售卖年画创收,也有很多人家依托年画村的民俗文化特色开起了农家乐、餐馆、茶馆。村民殷万能从2009年向亲友四处凑钱借款,投资1万元开起了一家“殷牛排”火锅,全家七八口人一起运营。现如今,这家火锅店已经成为绵竹榜上有名的美食餐厅,每逢周末节假日,周边的游客自驾到村里特意来品尝,每到饭点都排起了长队。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坐多少桌?”“最好的时候有一两百多桌吧。” 殷万能一家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平均每月月销售额能达到二、三十万元。殷万能说,今天这样的成绩,在十年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这些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能让我抓住机遇通过努力,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充满希望的明天
学校,是灾区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创办于2010年的什邡七一中学,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由“特殊党费”援建,由原雍城中学、洛水中学、云西中学三所学校的高中部整合而成。
走在环境优美的校区,看到学生们使用着先进的教学设备享受着知识的熏陶,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同行的记者们为之点赞。
曾经经历过汶川地震的高一学生王瑜告诉记者,那场地震损毁了自己家乡蓥华的乡村小学,被埋在废墟下昏厥的她有幸被解放军救了出来,之后在空军某部队援建的八一学校读完了初中。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再加上家里有在七一中学上学的哥哥给出的建议,她对考入这所由“特殊党费”援建的中学满是向往。
这所学校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对口帮扶,以“感恩立校,红色树人”为办学理念。现如今,王瑜实现了成为七一中学学生的愿望,她告诉记者,自己的下一个愿望就是考上一所省内的大学,毕业后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为这个帮助过她的社会做贡献。
感恩奋进是一种精神力量。短短2天,行走在德阳,随处可见“感恩”的宣传标语。对于这份大爱,当地人用实际行动推恩及人,让大爱传承延续下去。
在什邡市七一中学有95名特殊学生,他们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地震后,虽经灾后重建,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经过北京市相关部门协调,同属于北京援建的什邡和玉树搭起友谊桥梁。什邡专门开办了两个“玉树学生班”。
“再过40多天,我们就要离开这所生活三年的学校,回到家乡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参加高考,迎接新的人生。”面对记者采访,藏族学生尕民玛掩饰不住内心的不舍,“什邡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里给了我们太多的爱。”
胥洪银老人的乐观豁达让人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
在汉旺新镇,记者遇到了63岁的胥洪银老人。2008年,当时还在绵竹一家骨科医院担任医生的他在地震当天正在医院上班。地震刚发生过后,还来不及赶回家中的胥洪银就接收到一名伤者。就在此时,妻子在慌乱中找到了他,并告诉了他女儿租住在东汽汉旺家属区的房子全部倒塌的消息。胥洪银却作出了让常人甚至有些难以接受的决定:放弃寻找女儿,抓紧救助就诊的伤者。因为他知道,女儿生还的概率微乎极微,而眼前的患者则更需要他。
“说不想我女儿,那是假的。那年她才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我们正打算给她筹办婚礼。”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胥洪银失去了他唯一的孩子。“地震过后的半年里,我的头发都白了。但是现在,不乐观不行,既然无法改变现状,就得面对现实。”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他都会回到女儿遇难的东汽汉旺家属区祭拜,给女儿说说家乡的新变化。平日,胥洪银则偶尔和街坊下下棋,利用自己的医务知识帮大家排解疑难杂症,用更多的时间陪陪老伴儿。
在这里,像胥洪银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懂得感恩,他们对未来乐观、对生命豁达。他们不害怕明天,因为他们经历过昨天,又热爱今天。正如十年前上映的《士兵突击》里史今班长说的那句话: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
(中国军网德阳5月7日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