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试题(中学生发现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现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概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试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试题
第五章中学生发现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概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过渡性。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2.闭锁性。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不愿对长辈诉说。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自己暴露真正的思想。
3.社会性
4.动荡性。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意识的出现。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3.在性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这是发育中的正常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1.疏远异性阶段。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不愿接近异性,彼此疏远、男女界限分明、喜欢和同性伙伴密切相处等情况。
2.接近异性阶段,这个阶段的性意识带有朦胧的、向往的特点。
3.异性眷恋阶段,即把特定的异性视为自己交往的对象,持续的交往,相互爱慕,进入恋爱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更趋专一化,萌发爱情,进入了恋爱择偶的时期。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1.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在3岁的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3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其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到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总体上处于平稳期;从初三到高一年级为显著上升时期。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二年级是学生自我意识各成分发展的普遍提高的阶段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一)感觉的发展
(二)知觉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由于强烈的直接兴趣的影响,约有90%的中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偏科现象,这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一)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二)智力基本达到成熟。到18岁左右,智力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水平
(三)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存在个体差异。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本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钟摆实验”,儿童能够独立完成“钟摆实验”,表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形式运算阶段。【1.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七、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维果斯基,苏联心理学家。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技能。
(二)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三)内化学说
(四)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既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三)情绪的分类
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心境是个体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3.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四)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二)坎农--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三)阿德诺的评定--兴奋说,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五)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六)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情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忧郁。忧郁情绪是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消极情绪表现。
(二)恐惧。中学生常见的恐惧情绪有社交恐惧和学校恐惧。
(三)孤独。孤独感是青春期中一种常见的情绪感受,是自然正常的,它标志着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愤怒。中学生由于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四、中学生情绪特点
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漏性和内隐性,内隐性(掩饰性)表现为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4.心境化和持久性。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正确调整情绪(宣泄、转移、调节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第四节中学生的意志发展
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二)执行决定阶段
四、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五、意志品质
六、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一)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
(二)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
(三)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
(四)意志行动的持续时间逐步增长,坚持性品质逐步形成
(五)意志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七、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五节中学生的人格和能力发展
一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景的一致性。3.整体性,4.功能性,5.社会性
三()人格的结构
1. 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表现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早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性格有好、坏之分,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
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的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2)冲动型和沉思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这种反应方式成为冲动性;有的学生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沉思型。
(3)同时型和继时型。继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
3.自我调控系统
(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2)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和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1.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
2.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到3岁左右
3.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5岁。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
5.生殖期:大约从12岁到成年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同的、相同的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五)A-B型人格理论。
三、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4.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液体能力也称流体能力、液体智力、流体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到顶峰,三十岁以后将会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也称为晶体智力,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三)智力及其理论
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成分,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力(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力(自知智能)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4.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