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30周早产有什么症状(孕30周发生早产)

产科门诊,“医生,先给我媳妇看看,她破水了!”

怀孕30周早产有什么症状(孕30周发生早产)(1)

一个年轻的男子扶着一个年轻的孕妇走了进来。

“怀孕几个月了,破水多长时间了?”产科医生一边扶着孕妇上床给她查体,一边问她们。

“医生,我才怀孕7个月,已经流水10个小时了。一开始水少,我没在意,后来水越流越多,我才害怕了!”孕妇焦虑的说。

查体血压正常,宫缩未及,胎心150次/分,可见清亮羊水流出,宫口虽然未开,但是宫颈已经消失60%......

关于早产:

早产的定义,我国的指南规定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000 g,不满37周分娩称为早产。

瓜熟蒂落,生孩子也是如此。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够健全,出生孕周越小,体重越轻,其预后越差。

早产的主要表现就是子宫收缩,最初孕妈妈为不规则宫缩,常伴有少许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以后可发展为规则宫缩,其过程与足月临产相似,胎膜早破较足月临产多。

早产偏爱哪些孕妈妈?

  1. 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的孕妈妈;孕中期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CL)<25 mm 的孕妈妈;

怀孕30周早产有什么症状(孕30周发生早产)(2)

2.宫内感染:大量相关研究均已提示,感染是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宫内感染。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密切相关,其造成早产发生的风险升高1.5~3.0倍。

3.有子宫颈手术史者:如宫颈锥切术、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治疗后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子宫发育异常者早产风险也会增加。

4.孕妈妈年龄过小或过大:孕妇≤17 岁或>35岁。

5.妊娠间隔过短的孕妈妈:2次妊娠间隔如控制在18~23个月,早产风险相对较低。

6.过度消瘦的孕妇:体质指数<19 kg/m2,或孕前体质量<50 kg,营养状况差,易发生早产。有研究认为,孕前体质量过低会影响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而引起子宫血流量减少和抗感染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自发性早产。

7.双胎的早产率近50%,三胎的早产率高达90%。

8.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妊娠者其早产发生风险较高。

9.胎儿结构畸形和(或)染色体异常、羊水过多或过少者,早产风险增加。

10.如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子痫、产前出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患、严重心肺疾患、急性传染病等,早产风险增加。

11.有烟酒嗜好或吸毒的孕妇,早产风险增加。吸烟已经被证实与早产有关,烟草中的尼古丁及其他成分可能会引发血管收缩,导致体内CO水平升高从而引起早产。因此,禁烟及减少被动吸烟的暴露率,是早产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

杨女士是先发生了胎膜早破,然后出现了早产。胎膜早破的病因又有哪些?

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压力增高;胎膜受力不均;营养因素;妊娠晚期性生活频繁等均可导致胎膜早破。

发生早产怎么办?

若胎膜完整,在孕妈妈和宝宝健康的情况下尽量保胎至孕34周。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促胎肺成熟治疗、抑制宫缩成熟治疗、控制感染等。

怀孕30周早产有什么症状(孕30周发生早产)(3)

若胎膜早破,还需要保持孕妈妈外阴清洁,避免不必要的肛门及阴道检查,密切关注孕妈妈体温、心率、宫缩、阴道流水性状和血白细胞计数以及B超羊水的指数;破膜超过12小时,应给与抗生素预防感染。

文章中的杨女士自认为自己年轻,怀孕了宝宝应该也健康,于是忽略了产检,不知道自己有无生殖道感染,也不知道羊水是否正常以及自己有无其他妊娠合并症以及并发症,而且在孕晚期还有性生活,这些导致了她早产的发生。

具体早产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1. 避免低龄(<17岁)或高龄(>35岁)妊娠;提倡合理的妊娠间隔(>6个月);避免多胎妊娠。

怀孕30周早产有什么症状(孕30周发生早产)(4)

2.提倡平衡营养摄入,避免体质量过低妊娠;戒烟、酒;

3.控制好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红斑狼疮等;

4.停止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5.早孕期超声检查确定胎龄,排除多胎妊娠,如果是双胎应了解绒毛膜性质,如果有条件应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层厚度,其可了解胎儿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及部分重要器官畸形的风险。

6.第1次产检时应详细了解早产高危因素,以便尽可能针对性预防;孕妈妈应按要求定期检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如发现问题则积极处理、并控制并发症。

7.孕期依然提倡平衡饮食,合理增妊娠期体质量;避免吸烟饮酒。

对于胎膜早破的预防还有:

  1. 尽快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妊娠期应及时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宫颈邵燕衣原体感染、淋病奈氏菌感染等。

怀孕30周早产有什么症状(孕30周发生早产)(5)

2.妊娠晚期禁止性生活,避免突然腹压增加。

3.注意营养平衡:补充足量的维生素、钙、锌及铜等营养素。

4.治疗宫颈内口松弛。

文献来源:1、《中华妇产科学》第三版,主编曹泽毅。

2、《妇产科学》第8版,主编谢幸 苟文丽。

3、《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4、《早产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张小松 杨慧霞,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7年5月 第52卷 第5期 第344-347页。

(【付虹医生】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号,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做商业用途。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