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官桥草原(才培和他的嘉塘草原)

嘉鱼官桥草原(才培和他的嘉塘草原)(1)

五月,是玉树嘉塘草原返青的季节。起伏的草甸上,弯弯山路延绵伸向遥远的天际,山间,一个朦胧的身影一次次地弯腰捡拾着什么,然后缓缓移向山的那头。

他累,他很累,背着几乎是他个头两个大的麻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一路,捡一路,但他依旧艰难地攀爬着,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家乡的草原就应该有张洁净的脸庞。

“才培又上山捡‘塑料花’去了。”顺着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委办公室主任更求昂文手指的方向,记者远远地看见了一个人艰难跋涉的身影,夕阳下,那身影逐渐明朗,进而高大起来。

才培,是称多县珍秦镇二村的村民,从小到大,他就从未离开过嘉塘草原。虽不说富裕,但也悠悠闲闲地推过了大半辈子的光阴。直到五年前,他作出了捡‘塑料花’的决定。

党的好政策像阳光一样洒在草原,交通运输快捷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物流发达便捷了,牧民群众兜里也更加有钱了,昔日静默而生活单一的嘉塘草原能够购买到越来越丰富的生活用品。然而,生态保护的理念远远跟不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渴望,有人生产、居住的地方垃圾成倍增加,嘉塘草原也不例外,时不时出现随风飞舞的“塑料花”,起风的时候,肆无忌惮的生活垃圾更是遍野草原。

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珍秦镇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有牧民家的牛羊不肯进食、日渐消瘦,牛羊死后,牧民剖开其肚皮时发现,牛的胃里全是彩色的塑料袋。这一切,才培都看在眼里,暗暗感叹:草原是我的家,我要捡拾完所有草原上的“塑料花”。

说干就干,2014年初,春寒料峭,才培开着亲戚家的小四轮农用车,开始走进草原深处捡拾“塑料花”。日出暮色不停歇,寒来暑往不动摇,才培记不清捡拾了多少塑料、尼龙、破麻布和铁皮、玻璃罐子,只是小四轮农用车装满了一车又一车,填埋垃圾的坑填埋了一个又一个。每当捡满一车斗,才培总会在休息时一遍又一遍地深情瞭望这片嘉塘草原。

小四轮穿行在草原上,日渐破旧。看着才培捡拾这些不值钱的“塑料花”,亲戚要回了自己的小四轮农用车,希望才培能够出去打工赚钱,让日子能够好过一点。然而,这些并没有改变才培拾捡“塑料花”的决心,车子归还了,才培便用手拉,用肩扛,将一袋袋垃圾运出美丽的草原。

才培是村里的低保户,2016年底,才培更加“出格”,自己申请了5000元的小额贷款,加上积攒下来的低保补助金,购买了一辆三轮农用车。妻子达拉知道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往下掉。

“你不出去打工挣钱,家里的这点积蓄被你买了‘铁家伙’,你这样没白没黑地捡垃圾,捡拾到啥时候,谁能知道你这样做?”

“不需要别人知道,嘉塘草原是我俩的家,不管捡拾到啥时候,只要我在一天,我就捡拾一天,我捡拾不动了了,还有我的儿女!”从来都是和蔼可亲的才培,斩钉截铁的态度让妻子妥协了。他行为感动了妻子和5个儿女,逐渐地,才培捡拾“塑料花”的队伍壮大了,由他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家庭,又从一个家庭变成了几十个家庭。

细雨蒙蒙,雪花片片,嘉塘草原上的天气就是这样变化无常。5个年头,才培这个珍秦镇二村普普通通的村民捡拾“塑料花”的故事传遍了嘉塘草原,从小四轮到三轮农用车,从一个人的力量带动整个珍秦镇,从一袋垃圾到填埋、焚烧无以计数的垃圾……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加入才培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人在草原小憩后自觉带走了生活垃圾。

暮色中,才培开着载满“塑料花”的三轮行驶在专属的“绿色通道”,村民们在主动让道的同时,不断地向他竖起大拇指。才培会心的笑容像嘉塘草原轻风微澜,一簇簇生命的新芽破土争艳,一切是那样的美丽动人,充满希望。

作者:洪玉杰 来源:青海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