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古代科举考试考诗词吗)
前言
老街遇到了这个问题:科举考试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诗词的?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首先要说的是科举考试考诗赋,不是考诗词。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据记载是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这期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考格律诗。那时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诗人,可以称得上天之骄子。不过今天的诗人不值钱了,因为诗似乎失去了它曾经拥有的社会价值。
那么诗是什么时候进入科举考试的呢?又是因为什么使它的地位一落千丈呢?
一、隋朝科举考赋不考诗?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之赋在当时也影响到了政府取士的政策,所以在隋朝设立科举时,已经有了试赋一项。但是考不考诗呢?有一种说法来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介绍元稹、白居易时,有这么一句:
史臣曰:举才选士之法,尚矣!自汉策贤良,隋加诗赋,罢中正之法,委铨举之司。由是争务雕虫,罕趋函丈,矫首皆希于屈、宋,驾肩并拟于《风》、《骚》。虽然有“隋加诗赋”几个字,但是历代研究科举的学者多认为诗还是在唐朝才被采用的。
在这个时期的诗,格律还没有定型。虽然从齐梁时期诗人们开始研究四声八病,但是完全标准的格律诗不太多见。下面这首南北朝阴铿的《新成安乐宫》是一首少见的标准律诗: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这首诗很像后来科举考试的五言排律,但是完全标准的格律诗多数是诗人无意识做到的。即使是到了隋朝,格律诗失对、失黏的现象也很常见。例如这首杨素的《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涧户散余彩,山窗凝宿阴。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山窗凝宿阴。花草共萦映,窗、草失黏;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这两联也失对。不过前4句“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 ,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却是标准的律句,后两句“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也是标准的律句。
这种半古半律的格律诗在初盛唐还能见到,最有名的是崔颢《黄鹤楼》,前半首是古体诗,后半首是格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唐高宗永隆二年
那么诗到底是什么时候进入科举考试的呢?有一种说法,科举考试考诗赋是从唐高宗永隆二年开始,即公元681年。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新唐书·选举志上》清代著名的史学家赵翼就认同这个说法,赵翼(1727-1814年),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如果记不住这个人,说一下他的诗估计大家就想起来了: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陔余丛考》云:
永隆二年,以刘思立言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材,乃诏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进士试诗赋之始.开元二十五年,诏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自今加试大经十帖。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又以箴论表赞代诗赋。大和八年,仍复诗赋。此唐一代进士试之大略也。”赵翼认为"诏进士试杂文"就是考诗赋,他说的建中二年之事历史也有记载,就是在建中二年到大和八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暂停了诗赋,几年后又恢复。在唐朝还有一次暂停考诗赋,但是不到一年就恢复了。
话说回来,再讲一下当时的政坛。其实在显庆末年(661),唐高宗已经患病难以执政,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如果真的是681年格律诗进入科举,那么唐诗的兴盛武则天有大功劳。下面录入一首这位女皇帝的诗吧:《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三、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还有一种说法是天宝十三载开始考诗赋,这种说法来自北宋王溥撰的《新编唐会要》,简称《唐会要》:
天宝十三载(754年)十月一日。御勤政楼。试四科举人。其辞藻宏丽。问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道。(制举试诗赋。从此始。)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是著名的史学大家。根据他的点评”制举试诗赋“,从天宝十三载(754年)开始。这可是一个敏感时期,第二年就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不过我们知道钱起有一首著名的试帖诗《省试湘灵鼓瑟》,据说是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一首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标准排律。如果钱起的这首诗真是天宝十载的试帖诗,那么王溥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四、律诗与律赋
1、试帖诗
科举考试的诗被称为试帖诗,是标准的格律诗,有五言四韵、六韵、八韵等。
例如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崔曙《明堂火珠诗》就是一首八句的五律:
正位开重屋,中天出火珠。夜来双月合,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还将圣明代,国宝在京都。还有五言八韵十六句的排律,天宝四年乙酉(745)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
应历生周日,修词表汉年。复兹秦岭上,更似霍山前。昔赞神功起,今符圣祚延。已题金简字,仍访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孙体又玄。言因六梦接,庆叶九灵传。北阙心超矣,南山寿固然。无由同拜庆,窃忭贺陶甄。”另外还有少数的去声韵、入声韵的试帖诗。不过大多以五言六韵十二句的平声韵最多。
2、律赋
科举中的赋是格律赋,和试帖诗一样,也必须以官韵为准押韵,早先的律赋押韵自由,后来要求越发严格,也和格律诗一样开始限韵。唐开元二年(714年)赋试题目叫《旗赋》,规定以 "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字为韵。
遐国华之容卫,谅兹旗之多工;文成日朋,影灭霜空。乍逶迤而挂雾,忽摇曳以张风;排回惊鸟,飞失断鸿。至若混羽旗以横野,则睹之者目骇;杂金鼓而特设,则见之者气雄。...........◆风【东韵】尔其誓将临边,兴师授律;拥豹骑而长往,指龙山而冲出。月阵联云,星旄斗日;回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匪旗之佐彼军容,则何以沙场清谧?...........◆日【入声质韵】明明我君,四海无尘。立徽号,建鸿勋;为旗削蚩尢之迹,画蛟龙之文。信侔功於巢燧,谅比德於姜云。...........◆云【文韵】奄有天下,体国经野,览兹旗之财成,故可得而言者。俨孤峙以标众,列广形而助寡。随时卷舒,任用行舍。不务功以伐谋,良有足而称也。...........◆野【上声马】徒观其进退缤纷,旖旎三军;...........◆军【文韵】可仰可则,光辉一国。蔺示迷於指南,何登车而逐北?..........◆.国【入声职韵】塞断连营,幸遇时清;对岌岌之台殿,闲悠悠之旆旌。陵紫霄而风埽,逗碧落以(*)萦;摆帝楼之晴树,弄天门之晓旌。高则可仰,犯乃不倾;每低昂以自守,常居满而望盈。...........◆清【 庚韵】时亨《大畜》,於何不育?永端容於太阶,皇风之清肃。...........◆肃【入声屋韵】律赋的字数不多,但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押韵严谨。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王勃《滕王阁序》,王勃的这篇骈文不需要按照规定韵部来写,所以还算轻松一些。
科举中的律诗和律赋大多限韵,未免做起来束手束脚,因此可以传世的优秀作品不多,最有名的就是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结束语
科举考诗开始考律诗和律赋以后,格律诗就成为了唐朝读书人的必修课。
因为考试的要求,根据隋朝的《切韵》代代相传,唐宋清都有一脉相承下来的官方韵书。无论生活中的语言怎样发音,作诗是一定要按照韵书来押韵的,也因此将诗词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原汁原味的传了下来。我们今天读的很多诗词不押韵就是这个原因。
科举考试在唐朝将格律诗赋纳入,延续到宋朝王安石做宰相时期,王荆公变法时直接把诗赋取士革了命。后来元明两朝也没有恢复,一直到康熙乙未年1679年,科举又恢复了诗赋取士,然后延续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以后,诗人的地位就没有那么高了。以前的读书人曾经必须学会作格律诗,但是今天的学校只背诗不写诗了。常有人问,诗为什么没落了,我以为科举考诗和高考不考诗是主要原因之一吧。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高考语文中加上自作七律一首?
至于诗是从什么时候正是进入科举考试的,众说纷纭,老街就没有这种辨别的水平了。
@老街味道
闺女真俊zùn?还是闺女真俊jùn?古诗词中的俊应该怎么读?
杜牧《山行》里的4个小秘密 是阅读理解古诗词不可不知的知识
学习诗词创作 新诗与旧诗难易各有不同 哪种诗比较好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