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漫谈陶行知的平民教育)
十九大开启了社会主义全民教育大发展的新时代,要实现社会主义全民教育大发展,就离不开对过去那些好的教育观念的批评继承,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观在新时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获得了巨大发展,与之相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也日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当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总结,但是,这一理论也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教育家的一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古代的如孔子、荀子、韩愈等,近现代的如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笔者在本文中只准备谈谈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关注平民教育,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失败不久北洋军阀的空前黑暗的反动统治时期。虽然这时候的孙中山先生正以广州国民政府为基地,积极筹备统一中
国的北伐战争。但是,许多有识之士正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
1922年鲁迅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梁漱溟提出“乡村自治”思想,等等,都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这一失败根源。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欲改变中国,欲救中国,就必须改变平民特别是农民,就必须救平民特别是农民,
为此他提出了平民教育的口号。陶行知说:“人民贫,非教育莫以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以智之。”
1923年,陶行知与北大教授朱经农合编平民教育教材《平民千字课》,不久,他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同时,他谢绝了北洋政府对他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的任命,也谢绝了母校金陵大学校长的聘请,专心致志做平民教育事业,他说,他“希望十年或五年以内能使那十二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一万万不识字的人,受一千字所代表共和国民的基础教育”。1924年,陶行知进一步发现了最需要接受平民教育的群体在乡村,他适时提出并开展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发布《改造全国乡村教育的宣言书》,并在南京郊外积极筹建晓庄师范学校。
陶行知所说的“平民”这个词和这个词所代表的群体,已经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民大众。陶行知的“平民”是指当时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贫穷或比较贫穷的群体,包括工人、农民、小商人等;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大众是指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那么,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我们所说的大众教育,是针对全部国人的教育。明确“平民”这个词的意义变迁,是使我们的教育不会偏离大众轨道的思想基础,也就是说,我们的大众教育不是为了一部分人的,而是为了全社会人的。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立足于当时国民识字率极低的历史现实,其核心内涵其实是扫除基础文盲,这种教育的面固然相对很广阔,但是教育的层次还是极低的。当代中国的文盲已经基本扫除,中高等受教育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平均水平,我们今天的大众教育是为了推动万众创业这一新的经济发展大潮的涌起,是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识别陶行知“平民教育”观念在当代中国的演化,对于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大众教育的高度,如何把大众教育与中国新的时代发展相结合,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十几年以来,以所谓寄宿制为特色的私立“贵族学校”风起云涌,这些学校凭借高投入,做到了硬件设施高,师资力量强,自然其“教育质量”(也就是升学率)也高。但是,这类学校收费完全实行所谓“市场化”,收费标准高得离谱,中低收入群体只能望校门兴叹。
与“贵族学校”相呼应的是,“贵族学校”中还设有“超贵族班级”,“非贵族学校”中设有“贵族班级”,这些“超贵族”或“贵族”班级也就是所谓提高班,学校里的教育教学资源向这些班级倾斜,结果,这些班级的升学率明显高于“非贵族班级”。
这些“贵族学校”、“贵族班级”的出现,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新时期的回归。不仅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甚至还落后于出现于解放前的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观念。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把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所把持的教育优先权,有限的流向平民特别是农民。而“贵族学校”、“贵族班级”却是把本来属于人民大众的教育资源有意识的向特权阶层倾斜。
除了私立的“贵族学校”,公办学校也有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择校风潮和高额择校费的收取,结果成为另一类型的教育“贵族化”。
教育走向“贵族化”,表面上促进了教育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表面上培养了一小部分“人才”,但是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首先是使学生产生了富贵攀比观念,有钱就可以读好的学校,进好的班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摧毁,资产阶级价值观逐渐萌生。其次,学生之间的攀比也使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中低收入家长心生怨言,破坏了这些家庭的和谐关系,而这自然也不利于这些学生将来跟社会和谐。再者,教育走向“贵族化”,还为贿赂等不正之风提供了机缘,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公办学校负责人为此亵渎了国法和教规,走上了犯罪道路。此外,教育走向“贵族化”,也大大加重了老百姓培养子女的负担,使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在看不起病之余,又上不起学,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
当然,教育的“贵族化”现象及其不良影响早已被国家教育主管机关发现,并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几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公平的法规,规范和降低收费标准,加强师资的地区流动和城乡流动,强化落后地区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实行施教区制度,严禁择校和收取所谓择校费。陶行知“平民教育”观在新时代成功演化为广泛的、公平的全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而做好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自然不能忽视百年来甚至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教学观念,立足现实具体条件,以批判的眼光实行古为今用,无疑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作者:董元奔 编辑:董良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