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换西瓜(童年的记忆换西瓜)

童年的记忆换西瓜(童年的记忆换西瓜)(1)

“西瓜、又甜又大的西瓜”,“自家地里的西瓜,不甜不要钱”……每年的夏天,家家户户都少不了消暑降温的西瓜。经常听到路旁卖西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各具特色的揽客声似乎已成了炎炎夏日里的一部分。

我从小就喜欢吃西瓜,买西瓜时除了看瓜的品相之外,总要细细分辨一番卖瓜人是否是忠厚老实的种瓜人,好像买了实实在在的种瓜人的西瓜才舒心,这种特别的情愫源于童年时我也帮种西瓜的父亲“换”过西瓜。

1980年之前出生的人可能都还记得,从前农村常有用小麦交换各种物品的交易,用现在时髦的话叫“以物易物”。80年代后,中国农村虽然已经实行了土地包产到户,温饱得到了解决,但是除了家庭的必要开销,农民的手头并不宽裕,余粮倒是有,所以便衍生出用麦子交换所需物品的经济交易模式。

有一年好像是我读小学时,父母承包了村里的二十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西瓜,至今我还记得我家瓜田里种的是一种叫“新红宝”的西瓜,这种品种的西瓜个大瓤红味甜,成熟的时候,瓜田里遍地都滚着浅绿色花纹的大西瓜。瓜田开园后,父亲在当时的《运城报》登了广告后,很快就被闻讯的几辆大卡车抢购一空,父母的辛苦终于得到了回报,全家在喜悦之余,又发了愁,头茬的大西瓜被大卡车高价运输去了外地,二茬西瓜个头偏小,销售成了问题,

虽然个头稍小,但由于土地底肥足,瓜秧结出的二茬果实吃起来口感也很是鲜美,家人合计着几十里地之外的很多村子不种西瓜,可以去那里换成粮食,然后再卖掉粮食。

办法一敲定,立刻开始实施。父亲套上牛车,装上满满地一车西瓜,母亲要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弟弟,放暑假的我自然就成了帮父亲卖瓜的帮手。一大早吃过简单的早饭,我们父女俩赶着车,走过几十里地之后,进入一个村庄,“换西瓜啰、换西瓜啰”,一开始我对卖瓜人的角色感到新奇,吆喝的劲头也足,村里人纷纷被吸引了来,品尝过后,很认可这送到家门口的西瓜,挑瓜、计重、算账、紧接着从家里拎来麦子,记忆里好像价格是一斤麦子换七斤西瓜,一斤西瓜折合几分钱人民币。乡下人爽直,折算的西瓜零头能抹就抹,差点儿的瓜能送就送。到了午饭时分,一个换瓜的奶奶还暖心地为我们爷俩每人送了一个热馍馍夹菜……到了下午,父亲赶着牛车,拉着用一车西瓜换来的两袋麦子,在经过镇上的粮站时卖掉麦子,这才算是当天那车西瓜的收成。

这样的换瓜生活持续了一周,每天早出晚归,父亲急得有地里的活儿要忙。后来附近镇上一个瓜贩子相中了我们家的西瓜,把瓜田里的瓜包圆买了去,父亲和我终于不用再赶着牛车销售西瓜了。

如今的路旁的瓜车要么发抖音,要么在朋友圈里搞团购,信息传播迅速广泛。挑瓜、送货、扫码支付,现代化的支付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给孩子讲起曾经的换西瓜经历,孩子的表情将信将疑,好像在听一个很遥远的故事,儿子还特别提醒我:社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不要总回忆以前,要勇敢向前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