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语文的吕老师(红烛映白发记校园文学开拓者吕伦老师)

热爱语文的吕老师(红烛映白发记校园文学开拓者吕伦老师)(1)

(作者:许贞宗)

属牛,预示着我的一生将是诚实的耕耘,而不是像狗那样摇尾、猫那样献媚、狐狸那样骗人。

——摘自《吕伦自传》

他太干瘦,干瘦得只有近50公斤的体重;他太苍老,在不到50岁时就已满头华发;他太孱弱,他说他每天都处在高度的疲劳中,两腿发酸,两肩发麻。同他说话,他总要用手托着喉,干咽着唾液,声音低而哑,有时竟至发不出声。

不用交待,读到这里,你一定会说,他是教师。是的,他叫吕伦,邳州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每每面对他,我总感到一种莫名的涌动:写写吕伦——自从八年前久闻大名后的第一次相见开始。而今天,真的拿起笔,反倒感到一种沉甸的凝重——展读那期期《文学社信息》、册册学生习作文集、30余家报章的报道资料,回想他那清癯的面孔,我沉甸凝重于一位老教师的苦恋、执着和那无怨的付出。久久的,这沉甸凝重便涌动迸发成以下的文字。

(一)

为了作文的教改,他潜心作文教学研究。1980年从内蒙古回江苏十六年来,他执教近30个教学班,学生350余篇习作在全国138家报刊发表,300多人次在全国各地各级的大小竞赛、征文中获奖。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着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说来,这也许是一个让人惊诧的现实:到目前为止,作文还没有一本现成的教材。作文如何教?沿什么道,走什么路?——作文仍处于“散打”状态。而吕伦是咋解决这一难题的?写吕伦,就不能不写他作文教学的探索。吕伦的作文教学“经验”是丰富的。

经验之一:“多读多写多背诵,勤于观察是捷径”

多读,就是指导学生多读文章,像牛跑进菜园吃青菜那样,先大口大口地掠进来,填饱肚子,然后回过头来“反刍”,慢慢地吸收。他动员学生每人订1-2份报刊,所教班级的百余名学生每年就要订近200份的报刊,这在校园文化大多处在贫血状态之时,这是一个怎样的及时的滋补啊!

多写,就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写作,除了课堂写作外,还要有课外写作,如写观察日记、办手抄报、写电影评论,给报刊、电台写稿等。

多背诵,就是将课本中的诗词及散文、小说的精彩段落全背下来。勤观察,就是要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现在看来,这也许不是什么“新鲜”的经验,然而,要是把时空推前30年,在60年代“语录戴帽,口号穿靴”的时尚中便鲜明提出了,这算不算一个大胆创新?

经验之二: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把学生引进作文的“大课堂”

文章是反映生活的,这是一个文学原理。学生的作文也是情同此理。为了把学生引进生活这一大课堂,吕伦使尽了全身的解数。

A.生活是五彩的,走向她,采风去。

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心灵的海,带领他们去“海”边踏浪,那是一个惬意而亮丽的日子。吕伦理解学生们的这一心理,为了把作文教学搞得鲜活些,从1984年起,吕伦开始带领学生去采风——收集民间故事和歌谣。

为了切实搞好这一活动,他首先给学生讲——什么叫“民间文学”?“采集歌谣有什么意义”?并印发了民间文学稿签。仅1985年,他教的学生就收集了故事117篇、歌谣31篇,经过筛选,共选了故事、歌谣60篇(首),开了“歌谣赏析会”,并刻印成了一本小小的“文集”。王艳婷同学收集的《鸡爪鸭脚敬上宾》刊于1986年6月号《民间文学》;还有徐立、孔永平的邳州抗日歌谣被选印在《邳县政协文史资料》第4辑(1986)、第5辑(1987)上。内蒙《作文报》还对吕伦的这一活动作了报道。“通过我们采风活动,把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又鼓动起来了,在他们中间撒下一些民间文学的种子。”——吕伦的《我们的采风活动》发表在杭州《中学语文报》“语文信息”栏。

B.“他把影评带进课堂。”

在邳州,以至更大的区域内,吕伦是第一个把影评带进课堂的人。

电影、电视对学生们说是最有魅力的诱惑。如何加以引导,使这种引力有利于学习呢?吕伦想到了让学生写影评。

学生看电影、看电视是大部分家长、老师最头疼的话题。而吕伦不这样看。“看电影写影评,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鉴赏水平,顺而导之,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不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吕伦经常带着学生在星期天等节假日去看电影,邳州电影公司对他们极其优惠。每到这个时候,学生鸟儿般地飞在他的身前身后,学生们喜爱他。为了走近影评,吕伦认真阅读了邳州电影公司赠阅的《电影评介》、《大众电影》、《影视评论》等杂志,边阅读,边练笔,“下水”练写中,他还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的写影评方法:群众化,经常化,多样化。1987年,江苏省举办大型电影评论活动,他指导的学生胡春玲写的《真正的美在心灵》以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在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成为大赛获奖者中唯一的中学生。十多年来,他的学生发表影评文章48篇,获奖50多人次。《邳州市报》和其他媒体多次予以报道。

1988年,《江苏教育报》报道了邳州中学的影视活动。1990年,《电影评介》也作了报道:《他把影评带进课堂》。

C.“爱护我们的地球”——吕伦也把环保带进了课堂。多年来他把宣传“国策”环保当作自己的义务,借环保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1988年秋,邳州市政府礼堂。

“全国中小学生《环境和我们》征文邳州市获奖学生表彰大会”高潮迭起,当九名邳州中学的学生手握证书和奖金,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位瘦小身材,戴着近视眼镜的教师走上领奖台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这位教师就是九位获奖学生的辅导教师——邳州中学的高级教师吕伦。”

这是载于《环境周报》的《掌声响起来》的开头。

同年,征文结束后,由吕伦编辑的《播种绿色的希望》由邳州市环保局、邳州市教育局印成小册子。而此书印成不久后,其中43篇力作被全国各地报刊刊用,发表率占总数的62%。

如果说增强环保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吕伦可算是开了邳州环保教育史的先河。然而,若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吕伦是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引导契机,他总是想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向“大课堂”。他不仅是去作“技巧”性指导,他一直在启迪学生去认识一个本质,他把学生引向作文之“源”。

经验之三:“授鱼不如授渔”,让学生既当写家,又当改家。

作文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还是“批”出来的?

作文的功夫不在“批”而在“改”。——吕伦如是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改、互改作文能力,吕伦设计一种了《作文互改记录卡》,内容包括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典型病句修改、精彩句段摘抄和评语等,学生互改填写记录卡后,吕伦再逐一审阅,写上评语。如此反复练习叫授之以“渔”。

无论是引向“源”,还是授之“渔”,这才是作文之“本”。

此后,吕伦撰写了《作文,要教会学生互改》一文,在北京《学作文报》发表后,全国各地几十位同行给他来信,对他的做法予以肯定。《少年文史报》、《中学语文》等报刊还相继发表了他的学生苏伟、胡炜等谈作文互改、自改的文章。学生掌握了“渔”。

“吕老师的作文教学方式独特。每星期四的作文课上,我们班总是人声鼎沸,热热闹闹的,你别以为我们在‘大闹天宫’,其实啊,我们是在互改作文。小老师们改得可认真啦。您瞧,有的谈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评论段落结构,有的为了一个字或一个句子而争得面红耳赤,还有的用红笔在对方的作文上圈圈划划……”这篇发表在《江苏教育报》上的初二(3)班小张倩同学的《吕老师教作文》,道出了孩子们的欢欣,“我们喜欢吕老师,希望他一直教我们。”

经验之四:建立兴趣小组,坚持出《语文墙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则需要老师去培养。为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早在1983年,他便在班中成立了写作兴趣小组,并要求每个班级每学期都要办2至4块墙报,每学期每块都要出2至5期。学生自写、自改、自抄,内容有“语文知识”、“写作技巧”、“佳作欣赏”、“问题讨论”、“范文评议”等。这一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兴趣。学生文刚等写的《我们的墙报》在《少年文史报》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说来,吕伦的这些做法是合情而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大胆的,在过去以至今日,在唯升学率论依然风行的时候,在“重理轻文”的国度里,谁敢冒这个“风险”去作无畏的探索?

你面对的是升学率的威胁,是平均分的攀比。一些重视学校“声誉”的领导是不敢让你如此冒险的。所以,吕伦的这些探索自1983年始一直是在暗中探索,逐渐公开的。

“规律”决不会亵渎科学的。吕伦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1986年,他所任教的两个高中班的语文在高考中平均91.3分(理科)、85.8分(文科)雄居全市之首且高出省平均11.1分、6.1分。(他教高三(1)、(6)两个班的高一、高二的两个学年。)

(二)

邳州中学有个春华文学社。春华,自1985年成立以来,每十天就有一篇学生习作发表,每20天就有一名社员作品获奖。

春华文学社在全国文学社团中享有盛誉。春华是全国中学生文联的理事社,并被全国中学生文联评为优秀文学社。在徐州市历年优秀文学社评比中,春华都是榜上有名。1994年,徐州市青少年文学协会评比中,“春华”被评为“双十佳文学社”。自1985以来,全国已有三十多家报刊和电台、文集对“春华”作过简介。第一本《中国青少年年鉴》、《中国文学社手册》都有“春华”的名字。《江苏教育报》、《初中生世界》杂志也都专题介绍过“春华”。吕伦就是“春华”文学社指导教师(另一位钱静江老师),而且“春华”就是吕伦创办的——由他当年所任教班的兴趣小组发展而成的。

全国的文学社团,可谓数不胜数。指导不力,有名无实者,有之;学校不重视,自生自灭者,有之;因主要指导教师调动或工作调换而半路夭折者,有之;只图虚名,招摇过市而被停办者,有之——走马灯似的,你无法对全国的文学社作一个确切的统计。而“春华”确是十年如一日,社员一届一届地毕业,社报一期一期地出,如今出版23期,作品已出现在全国的许多报刊:《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校园文学》、《中国中学生文学》、《江苏教育报》、《华夏少年》、《作文》、《中学生文萃》……

一个人可以轰轰烈烈地在瞬间内完成一件壮举,一个人却很难一如既往不计名利、只为给他人以动力、以快乐而孜孜不倦地走过十年。

指导学生写作,且有众多学生习作发表,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不是雕塑,有泥巴、玉石,可以抟,可以刻。它不是老农田里的庄稼,有泥土、有种子,去耕耘,去播种,便有收获。它也不是工人师傅手中的工作,有毛坯供他去车削。指导写作,是在你指导下的另一个人的思维产品,它需要教师的才情、水平、热情,需要精力,需要过程,需要奉献,而你永远不能成“家”,这一切都是无代价的,耗尽脑髓与光阴去为他人作嫁衣,老了你的容颜,白了你的青丝,瘦了你的身影……

我也是一名热心校园文学事业的“迂魔”,我最知伏案为他人改稿的滋味。自我与吕伦相识的这八年中,每次见到的他,总是一个匆忙的身影:他不会吸烟,不会喝酒,他没有教书以外的任何嗜好,他不会骑自行车。他每天都在摞满书籍的书房里,伏在摞满稿件的书桌前,修改、誊写学生的习作。暑假,是他最忘情的时候,闷热的屋子里,他穿着背心,边摇着扇边改,蚊蝇们干扰不了他;寒假,他双手冻肿了依然在抄,严寒也熄灭不了他的火焰。

十几年来,吕伦为学生誊写稿件所用过的复写纸就有十九盒。这期间,价格由每盒的二元涨到现在的九元多。为了开办好文学社,他十多年来,坚持自写、自编、自刻《文学社信息》七十多期。仅近三年,蜡纸就用去了三筒。

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所有教书以外的时间全都用在了对学生和社员的稿件信件的处理上。办公室是他呆得最长的地方,有时为了清静,星期天他也在办公室。“到办公室找他”,成了他家人的口头禅。为了改稿,有时竟忘记了吃饭,有一次午饭,女儿到办公室喊了他两次,他才回家。为此,女儿写了一篇《我喊爸爸吃午饭》发表在《徐州日报》上。

他指导学生的习作频频见诸报刊,他的名字也频频见诸报刊。慕名求教者来自四面八方,有学生,有教师,有各行各业的青年,于是他的生活里又多了一件工作,处理来自全国的信件,为素不相识者修改、推荐稿件。他每年收到的信件总在500——1000封,他每次买邮票,都是整版整版地买,仅买邮票的收据就积了一寸多厚。他的儿子在邮局工作,有的人还认为他为学生寄稿不要钱,而当有一次他买回两个整版邮票带到办公室时,别人竟诧异道:“你寄信还要花钱呀?”

然而,这份付出,有时竟还遭到非议:“雕虫小技,沽名钓誉罢了。”甚至竟还有个别人暗中查他稿费收入。殊不知,他为学生打印投寄文稿,邮费全是自己的,打印费也往往是他自己的。更为让人气愤的,这种无私的付出有时还要承担一种风险:“你那来那么多信?信的内容是什么性质的?”甚至有人暗中让公安局的人找他“谈话”,幸而那位同志久闻吕老师的大名,了解他,不仅没有为难他,反而赞扬他。(那位青年同志姓蒋)

“我走我的路”,执着者总有一种无悔的心态,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份共有的傲骨。

(三)

邳州中学学生有作品发表,是从吕伦调入开始的;邳州市文学社的发展也得力吕伦,吕伦是邳州市校园文学协会的创始人。

1992年12月,邳州市校园文学协会宣告成立。作为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我最知吕伦于其间的奔走。

1992年暑假,当吕伦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冒着酷暑,风风火火地步行五六里跑到我家时,我真的被他的热情感动了。

此后,我为他当“腿”,骑着自行车在小城的上上下下奔走。

协会成立了,他又努力创办《邳州校园文学》。

从主管的文联到审批的民政局,从打听情况到落实手续。有时就是他独自一人徒步的跑。

没钱,他四处游说,其实他谈不上“说”,他不会太多的言辞,他只有满腔的真诚。他找到了市电影公司,电影公司了解他,他是市影评协会秘书长,每次活动他都参加,公司领导爽快地支持了200元。另外还取得了三个学校的支持,最后,他个人掏出了200元。

1994年12月,《邳州校园文学》创刊了。

组稿、编辑,是他;跑文化局审批,是他;联系印刷,是他;排版、校对,是他;联系发行,还是他。第一期出来,他说他太累了,但他说也很高兴,那神情仿佛一个瘦小的母亲欣赏自己刚刚产下的婴儿!

此后几期,他都紧节奏地出。他时常同我谈“钱”,印刷涨价,印数有限,成本增高。他常和我谈找人赞助,跑了,说了,写了信,打了电话,给单位,给有钱的企业家,可回头率太低。他时常慨叹,一些人公款请客,一掷千金犹不惜……!每谈到这里,我总被他这种无奈的喟叹所感动。

《邳州校园文学》已正常出版了六期,刊出的文稿已被全国二十几家报刊转载了六十多篇。这朵小花开到了祖国21个省市。95年2月,这棵幼苗得到了邳州市领导的关怀,市委书记热情题辞:“同学们,珍惜校园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吧。”市委宣传部长陈建领也题写了热情洋溢的贺信、题辞,作家程树榛、宋氵凡、庄之明、杲向真也都题辞,予以关怀。

1995年11月11日,徐州市校园文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在沛县中学召开。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大华先生在年会的工作报告中对吕伦作了热情洋溢的褒扬:“吕伦老师,他是邳州中学高级教师,邳州校园文学协会会长兼《邳州校园文学》主编,他的名字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中学生报刊几乎都晓得吕伦先生的大名。他辅导的数以千计的学生作文和习作在全国各地报刊满天飞舞。……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可能由于吕伦老师外出开会的次数多些,学校经费困难,他只好经常自费外出开会,坐车坐硬座,住宿拣最便宜的旅馆,吃饭吃最简单的饭菜。历尽千辛万苦,百折而不挠,一心扑在校园文学事业上,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这样的老师,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吗?如果有朝一日全国要搞一个文学社辅导教师十佳评选的话,我们应该投吕伦老师一票。”

(四)

十多年来,吕伦成了邳州教育界人人皆知的名字。教师知道他,是作文教学专家;学生认识他,就是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可吕伦不是邳州人。

吕伦老家在泗阳。芦沟桥事变那年,他生于苏北泗阳小城。1963年,扬州师院毕业后,他和那个时代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被分配到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上的木里图中学。

塞外的荒远,没减他投身教育的激情,《到内蒙二首》表明了他的心迹:“(其一)一卷行李肩上扛/四卷《毛选》手中提/三千里路笑颜开/哲里木盟安了家。(其二)内蒙丰饶非天涯/革命四海即为家/祖国人民养育我/我为祖国育新人。”然而,忠贞的他也没有幸免那场历史性的灾难——十年浩劫,他被打成了反革命,洋溢着青春热血的九十二本日记,成为九十二本“罪状”,他被赶下讲台,投进“牛棚”,从此阔别讲台十一年!

“科尔沁,我毕业时,孤身一人,风华正茂;我别你时,携妻挈雏,两鬓斑斑,壮志虽在,但身体如夕阳在山,对着凄凄北风,我不禁泪眼潸潸……”

读了这段文字,我读不出科尔沁草原那茫茫沁绿,耳边萦绕起马头琴的悠悠苍凉,心头只有那份空旷悠远的悲壮!

为了弥补十年浩劫中黄金时代的损失,重返讲台后,他不惜以拼命的精神去工作,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准则:“宁愿少活十年,也要活得充实。”他作诗明志:“离别讲台十一年/业务荒疏没经验/快马加鞭迎头上/教育革命谱新篇。”

即使是在失去自由的牛棚里,他仍像一头负重的牛,反刍着他有限的教学生涯,作文经验中的“三多一勤”就是他在“牛棚”里腹稿写就的。

十多年来,吕伦不仅潜心教书,一心指导学生作文,进行作文探索,而且他自己不辍笔耕,仅他个人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华夏少年》、《语文之友》等30多家刊物发表了教学札记和业务探讨性文章十多万字。妻子范玉华心疼他:“俺什么都不怕,就怕老吕身体垮下来,你看,才50多岁,头发全白了。”

今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又去他家采访,结果,他还在教室里。找到他时,他正在为十八九个差生补课,他说,他时间很紧,下午还要为“文心杯”征文作辅导。十多年来,400多个节假日,他都是如此打发的!

1988年5月,实在再也挺不下去的吕伦住进了医院。经查,他患有七八种疾病:植物神经紊乱、脑血管硬化、低血压、低血糖、胃下垂、胃溃疡……

邳县人民医院504室的病床上,吕伦是被家人强制着住下的。其间同校的王广礼老师也在住院,7月9日下午3时许,年方四十多岁的王老师因肝癌晚期去世。住在医院的吕伦去看了,他百感交集。可他没有感伤,3点50分,他躺在病床上写下了这样一则日记:

“即使我将不久于人世,我也要认真工作,不负大学毕业时的初衷和这几年为争气而作的奋斗。宁可早走几年,也要多干出成绩……”

1994年3月,年已58岁的吕伦,实在难以承受两个教学班的重担,“同教材的李老师愿为我教一个班,向校领导要求过两次。后来,领导研究,考虑到李老师的课也很重,就让即将退休的杨老师接我一个班,随便哪一个班,说实在的,我哪个班也不忍割舍(犹如亲生的孩子,谁愿意送给别人),怕伤了学生的心,于是:我写了两张纸条——‘三班’、‘四班’,让杨老师‘抓阄’,他抓去了‘三班’。

消息我一直保密。

三月十日,我宣布:十二日交日记本和作业本。十二日上午,我改三班的作业,57本作业里有53张纸条和信(有两个学生共写一张的,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的还装在信封里)挽留我,有的说‘哭了’,有的保证以后不再‘淘气’,我的心为之一颤。十三日(星期天),我改学生日记,又看到了20张纸条。我把这73张纸条和信收进一只大信封里珍藏。这是珍贵的礼物,这是无价的‘信用卡’。

3月14日晚17点40分,我在校园里遇到一位学生家长(靖大云),她说:‘……我孩子到家哭了,童心不可欺啊。’

一个月来,我的感情总是在矛盾之中,激动之中,愧疚之中,欣慰之中,面对纸条我时常潸然泪下……

——我感到欣慰而痛苦,我的身体为何就这样不争气啊……”(《桃李情深》载《东方少年》,刊出时杂志社改为《无价的信用卡》)

一篇《桃李情深》,感人肺腑,73张纸条和信,就是这点滴的“回报”,就让他心绪难平,——他爱他的学生,他爱他的事业。

作为一个邳州人,我真的好感动这个外乡人真诚的付出。有一次,我这样说:“代表邳州人,我感谢你!”

他却说:“邳州人好,县城内外有20多人为我义务打过字,六七家单位先后为我提供过两千只信封和100多本稿纸、信纸。还有两家单位赠我一百元邮资,人要有良心。”

人要有良心。

(五)

吕伦有许许多多的“头衔”,而这些“头衔”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惠”。可人生岂能仅仅追求“实惠”?

吕伦是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联合会的常委、苏鲁豫皖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理事、全国中语会农村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州市校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此外,全国十几家文学社聘请他为顾问,全国近40家报刊杂志聘他为特约编辑、特约撰稿人、记者、通讯员,他的名字被收入四部教育名人大辞典,全国近40家报刊、电台报道过他的事迹。这些“虚名“没给他带来任何“实惠”,可他无怨地钟情于校园写作这方独特领地,躬耕不息。他常说,“想想那些常眠在碾庄烈士陵园里的先烈们,就能够心清如水,心平如镜了。”“再大的打击也不会比‘文化大革命’厉害吧?”

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箱,那里有他指导的学生习作的底稿和发表原件,有他在各级学生作文大赛中所获得的近百本获奖证书,有他编印的几十本文集,有油印的、铅印的,还有手抄的,他都仔仔细细的珍藏着——这就是他人生的足迹!

从苏北的泗阳小城到北国茫茫的科尔沁草原,吕伦,你跋涉三千里,历尽坎坷,矢志不渝;纵横三千里人生,呕心吐丝,甘为人梯,你的白发,永远辉映那耀人的烛光!

(原载《乌蒙青年报》1996年8月1日第15期、《中学语文研究》1996.9.总22(湖南张家界市崇文路33号)、邳州《青年科技报》、西安《作文精选》、哈尔滨《六月》、河南《新少年大参考》、《新世纪中国教育文库》等,收入《师魂》)

许贞宗,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管系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徐州作协会员。人民日报《大地》特约记者。1985年从教,先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文学及新闻作品先后见诸《人民日报·大地》、《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中国校园文学》、《中国教工》。先后五次荣获全国文学作品奖,多次荣获省级论文奖,荣获省教育厅先进教育新闻工作者称号。著有《师魂》,系邳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甘作人梯铸英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