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

导读:

《功勋·李延年》是冲着还原一场真实战斗去的,对创作团队来说,不仅是要场面逼真、细节专业,还必须从高层指挥文电等权威历史文献中萃取用兵精要,将志愿军的作战思想和艺术原汁原味展现给远离那场战争的观众。而这也是《李延年》作为献礼剧,比商业大片《长津湖》明显更胜一筹之处。不过,金无足赤,打坦克一段,是全剧唯一过于“超现实”的扣分项。

我的《功勋·李延年》精读系列已经写了七篇,都是就事论事、干货为主,不吹不黑不引战。而这次第八篇的开头,则要跟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沾点边:《李延年》跟电影《长津湖》比,谁更好?

一部六集献礼短剧,一部热门商业大片,仅题材相近而已,非要硬拉到一起分个高低,并不是好主意(若出于某种目的,则另当别论)。不过,个人觉得可以说说的是:

论道具、置景、大场面,《长》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投资冠军,当仁不让;而《李》以有限的条件,拍出了一些不输大片的精彩场面,亦属难得。

论细节用心和考证严谨,双方各显身手,都有很多亮点,可谓不分轩轾。

而论对志愿军作战思想和艺术的把握、还原与展现,《李》则明显高出,充分体现了献礼剧的强项,何况还有老爷子本尊的亲自指点;而这恰恰是很多商业片的短板,特别是港派的主创人员,出于惯性和认知局限,往往有些明于微而昧于巨。

关于这个话题,就点到为止。之所以提它,是要带出本篇的主题——战术,即:围绕《李延年》中那些让观众津津乐道的“创意战法”,略谈当年志愿军的阵地战作战思想和艺术。

346.6高地“打疯了”背后的冷门知识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

三营长:敌人疯了!

​被锄奸行动啪啪打脸后,“敌人疯了”,死尸铺路,炮火洗地,非要拿下346.6。全剧后半段,几乎都在讲李延年率“泰山连”一次次把美军轰下高地。

​1951年10月初的346.6高地争夺战,激烈到“打疯了”的地步,除了这个高地的战术价值外,还因为这一仗,正值中美两国国内都有大事

美国这边,10月2日,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572亿美元的财年度国防预算案,在上一财年已经大涨的预算基础上又增加约20%,成为截至当年,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高的年度军费支出

中国这边,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节观礼代表团正在国内受到各界隆重欢迎,国庆阅兵、主席宴请等系列高规格活动,使志愿军“人气飙升”。

一边是国会老爷大方涨钱,一边是领袖人民至高礼遇。如果偏在这时候传出打败仗的消息,不管对哪一方都是大煞风景、不合时宜。

所以,346.6高地的得失所牵扯的,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配合朝鲜停战谈判的范畴。两边谁都输不起。​

从我军指挥文电看346.6高地防御战

​志愿军的高层指挥文电,是还原抗美援朝的权威史料,可在“个人英雄主义 硬怼上级瞎指挥”的商业片公式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些历史文献,大多被视为无聊的官样文章而遇冷。

《李延年》作为献礼剧当然不落这种俗套,通观全剧,创作团队显然潜心研读过许多志愿军指挥文电,将其中的用兵精要大量融入剧中,并且强调一种集体性的理念:指挥员个人大放异彩,植根于全军上下的整体优秀。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李延年的成功之道,一是他本身胆识过人,二是善于因地、因时制宜,将志愿军阵地战总体作战思想,创造性的加以运用而克敌制胜。

下面就比照剧情,浅谈几条志愿军指挥文电中的用兵之道,以及李延年的创意发挥。

​一、各级指挥员,平日必须研究地形及掌握敌之行动规律,确定各种情况下的行动腹案,以掌握主动。

——1951年9月29日(“联合国军”发起“秋季攻势”当日),志愿军司令部向一线部队下达的首长指示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2)

李延年在千米生死线上亲身试验

​以志司这道电令来衡量,李延年可说是“平日研究地形及掌握敌之行动规律”的模范,他的脑子像一部高像素全向记录仪,把一切可利用的犄角旮旯、一切能抓住的破绽漏洞,统统闪存,随时提取。最成功的一次运用,莫过于率部冲过美军用炮弹划出的“千米生死线”,这是全剧最出彩的情节之一,堪称教科书式的战例。

第四集,李延年率七连增援346.6高地,第一关就是闯美军的炮火封锁区。在刘家龙帮助下,李延年冒死亲身实验,很快摸清了美军“一分钟炮击,三分钟间隙”和“专打中间,不打两边”的规律,拿出了应对之策:选择美军口径最小的火炮值班的时机,抓住炮击间隙全速跃进,炮击开始后,跳入两侧弹坑隐蔽,等待下个间隙到来再跑。结果,全连无损通过,而且,后来运输队也学这个法子过了封锁区,把补给送上高地。美国人的“范弗里特弹药量”,又一次被志愿军怼成了无厘头。

在李延年手里,像突破“千米生死线”这样的成功例子,还有的是:

第二集,指点五班长和罗厚财,利用土包、弹坑隐蔽接近,成功将敌堡敲掉;

第三集,把山路边的小山洞用作临时武器库,后来增援高地时派了大用场;

第五集,在敌人忽略的二号、三号阵地之间的雨裂沟埋伏下部队,待我军炮火急袭后,突然冲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一举夺回阵地。

但是346.6高地战斗极为紧张,情况瞬息万变,几乎顾不上“各种情况下的行动腹案”。好在,李延年既过目不忘,又善于随机应变,扫一眼地形,脑子里马上就出来一套匹配的打法。而且,他还擅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没什么文化的战士迅速领会他的意图,拿一节竹棍比划几下,三言两语,就教会全连怎么冲过封锁区了。

《孙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注:指富有才干的指挥员)之道也。

李延年,堪称是这样一员“上将”。

【此处化妆部门百密一疏:李延年的手挺干净的,没有伤口和污渍,哪像刚从炮火连天的封锁区摸爬滚打下来的?】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3)

刚从封锁区回来的李延年,这手也太干净了

这里顺便提一件事:李延年教全连如何通过封锁区后,当场指定刚被降职为班副的陈衍宗为排头兵,负责引导全连行动。这个情节,是与前面李延年对陈衍宗的个别谈话教育相呼应的,既用意深远,又用心良苦。

从高地回来的路上,犯了错、挨了批的陈衍宗破罐子破摔,说自己就是当兵的料,不想干班长了。对这个思想疙瘩,李延年先是当头棒喝、压住苗头,回来又专门“开小灶”。现在,让陈衍宗带着全连过封锁区,一是人尽其才,发挥他七连兵王的作用;二是吃定心丸,用行动向他、向全连表明,不会因为把他降职就不再信任他;三是压重担子,把全连的生死交到他手上,让他扎扎实实地领会,什么叫“越有战斗力的人越要有责任心”。

可见,吼归吼,批归批,李延年还是在想方设法栽培陈衍宗,只不过有点恨铁不成钢。

尊重和信任是战斗力,全剧无时无处不在贯彻这点,李延年用心良苦,创作团队也用心良苦。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4)

李延年开导陈衍宗:越有能力的人越要有责任心

陈衍宗当然明白李延年的苦心,在后来的高地战斗中,集体观念明显更强了:头天,自己的思想还没转过弯来,第二天,居然还做通了张安东的思想工作。如果没牺牲,早晚会再当上班长,甚至进一步晋升。只可惜……

虽然没有这种如果,但战后,李延年在给陈衍宗请功时,在“职务”一栏一定会写上“七连二班班长”。我坚信这一点。

​二、每一阵地,都应争取一定时间,杀伤一定的敌人,看火色不利时(敌已经过几次试攻,将我兵力火力配置及地形工事弄清,敌空、炮、坦配合计划修正了),我即留很少数人员侦察警戒,而主力则先转移。这样既争取了时间,又减少了自己的代价,在每一阻击阵地,只以少数(或小组)部队于第一线,多数部队则控制翼侧或二线,有工事依托,做好出击所需的交通沟,乘敌炮火延伸或中断之时机予以反冲锋或反击。但在敌绝对优势火力下,我反冲锋不宜离阵地过远,并须有火力掩护。

——1951年3月8日12时,中朝联合司令部致各军电

​先说说一个辛酸的细节:七连在去高地的路上遇到了八连九连的伤员,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枕的是一块石头。这是当年志愿军前线医疗条件简陋的写照。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5)

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枕着石头

七连的驰援,不只是增加高地上的防御兵力,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了前沿阵地和后方炮群之间的联络

没有炮火支援,步兵再怎么拼命也守不住,所以李延年上高地前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让副连长他们带着步话机占据有利地形,呼叫炮火支援——即联司电令中强调的反冲锋须有火力掩护。

只要有大炮撑腰,“轻步兵巅峰”的志愿军不仅稳守如山,甚至还能把阻击战打成歼灭战。而历史上,在围绕346.6高地一线的攻防中,李延年所在的418团,就曾创造在阻击战中全歼美军两个建制连的范例。其中,配属47军的火箭炮团居功至伟,反冲锋时几个齐射覆盖,步兵再一冲,骑一师7团两个步兵连、一个火器连(营属迫击炮)大部,就报销得差不多了。(立功的火箭炮团一说是装备国产火箭炮的炮210团,一说是装备苏制喀秋莎火箭炮的炮202团。)

第四集,副连长用步话机呼叫炮兵“火力覆盖二号区域”,炸得美国兵乱叫着往回跑,反映的就是这段史实。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6)

副连长呼叫炮火

可没过多久,美军飞机一顿轰炸,毁了高地上唯一的步话机,前沿与炮兵的联络再次中断。

面对美军炮击一回、高地上就伤亡一半人的危局,就连李延年也担心“真的是守不住这儿了”。他在跟其他干部商量时,说了一段信息量很大的台词——

这通常我们的办法,是把大部分的兵力放到后斜面去躲避炮击,少部分的人留在阵地上坚持。但是现在,这后山坡这个反斜面上太陡了,而且经过敌人几次炮击之后,全都是碎石。敌人一旦上来,我们很难返回阵地。这是个大问题。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7)

李延年等干部商量如何获得炮火支援

李延年说的“通常办法”,即大部分去反斜面避炮,少部分在阵地上坚持,就是按联司电令“只留小组在第一线,多数部队控制二线” 的指示来标准化操作的。问题是,联司电令中规定的“距离不太远,有火力掩护”这两个反冲锋的必要条件,现在在346.6高地都无法具备:一是反斜面离阵地虽不远,但路太烂,爬坡格外费力,难以快速返回阵地,这变相地拉远了反冲锋的距离;二是步话机损毁,无法呼叫炮火支援。

对第一个问题,灵活机变的李延年很快有了办法:率连队离开工事,埋伏到敌人忽略的二号、三号阵地之间的雨裂沟里,相当于把反冲锋的出发点,从通常的阵地后方移到了阵地前面,完全出乎美军的意料之外。

战场上怕的就是敌人突然从背后冒出来,李延年这种反向思维的大胆创意,令人称奇。

第二个问题,就得拼一把了,即使妙计再多,节骨眼上,总有得硬扛的时候。司号员小李搭上命,将血染的信及时送回了营部,营长见信,立即呼叫炮火,把高地除雨裂沟以外的地表翻了三遍,轰得刚占领阵地的美军七荤八素,李延年率部趁势杀出,一举夺回阵地。

反击夺回阵地这一段有多处细节亮点,透出地道的兵味和浓厚的杀气:

​——八班长和陈衍宗两人按李延年的指示,在阵地上做出坚决抵抗姿态。镜头中可见战壕里放着挑在树枝上的军帽。在近现代战争的阵地战中,在战壕里挑起军帽、钢盔,伪装成探头张望的人,引诱敌方狙击手开火而暴露自身位置,是反狙击作战的典型战术。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8)

战壕里树枝挑着的军帽

——美军冲上高地后树起了星条旗,镜头中可见,旗杆是断成两截后接起来的,旗面被熏黑,还有划破的口子。显然,美国人再财大气粗,在反复拉锯、一片焦土的阵地上,也不可能随时拿出一面旗来都是崭新完好的。另外,镜头里星条旗上是48颗星,也符合朝鲜战争时的史实(当时美国是48个州,朝鲜战争后的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建州,星条旗才变成50颗星)。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9)

星条旗旗杆是断成两截后重新接在一起的

——刘家龙从牺牲的司号员手里拿过紧攥着的情报时,掰开手指很吃力,这让人自然联想起松骨峰之战,志愿军战士紧抓着敌人同归于尽,打扫战场时连手指都掰断了也分不开……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0)

牺牲的司号员紧握着染血的信

——小顾作为李延年的通信员兼警卫员,非常称职,相当于左右手。夺回阵地后,李延年叫干部们来开会时,小顾从挎包里掏出一个闹钟,这是为保证领导随时掌握时间而备着的(那年头一个通信员可没有手表戴)。显然,他是见李延年把手表给回营部报信的司号员了,所以一开会就把闹钟拿在手里,李延年一问几点了,他马上回答“五点五十”。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1)

李延年召集干部开会时,小顾掏出闹钟

三、以后我重要阵地必须是隧道(注:即坑道)式的据点,特别是核心阵地。而且要有假工事,以欺骗敌人。单人散兵坑要筑有防弹掩体,并须带有掩盖及伪装起来的交通沟以联贯之。

——1951年9月16日,中朝联合司令部指示

​坑道对于抗美援朝的重要性不用说了。而最先成功探索出坑道战术的,正是李延年所在的47军140师,该师于1951年6月,在阵地上交通壕内构筑大量宽约1米、深1米余、顶厚2~3米的防炮洞。实战证明,这样构筑的一个连的阵地,挨个一两千发炮弹和10架飞机投下的轻型航弹,也没问题。

【以此衡量,剧中,美军出动6架战斗机空袭高地,面对坑道战术原创者构筑的阵地,显然难以伤筋动骨,只把文书小王吓出了洋相。】

仅过半个多月,志愿军司令部就将47军的经验向全军做了推广,而上面的9月16日电令,则就构筑坑道工事进一步明确做出了刚性规定,从此,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新阶段。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2)

上甘岭的志愿军坑道指挥所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3)

剧中的防炮洞,可见还原度很高

兵不厌诈,除了加固工事硬抗炮火外,伪装和欺骗同样是保全自己、消耗敌人的有效手段。李延年在击退美军坦克进攻一战中,对于假工事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给美军下了个连环套:

第一环:连夜从原有工事前推一百米,新挖一道工事,形成一前一后两条防线,并以交通壕相连,天明美军首次进攻时,根据昨日的经验,朝无人守卫的后一条防线一通炮击,结果志愿军却都在前一条防线,美军炮击落空,反而遭到出其不意的杀伤;

第二环:吃了亏的美军,随即把炮火集中砸到前一条防线上,但志愿军却又转移到了后一条防线,使美军炮击再次落空;

第三环:美军冲上前一条防线后,不假思索地沿着交通壕扑向后一条防线,不料志愿军引爆预先埋在交通壕里的炸药,美军人仰马翻,再次败下阵来。

忽前忽后,忽真忽假,环环相扣,防不胜防,刚爬出一个坑又掉进另一个口袋,不光费你炮弹,还能要你小命,可以求美军詹姆斯团长的心理阴影面积。

在这么一个局促的小山头上,李延年把孙子兵法的“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用到了极限,而且把原本用于沟通己方工事的交通壕变成炸弹陷阱,这个“创意”又刁又狠,连欺骗带杀伤,把假工事给做出花来了,又是一个值得志愿军司令部推广的成功范例。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4)

李延年想出用交通壕炸敌人的法子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5)

李延年设计连环套

​顺便介绍个关于志愿军使用炸药的冷知识:

剧中,干部们商量怎么打坦克时,八连二排长说 “我这边有炸碉堡的炸药,用来炸坦克”。

台词这么说,是方便多数观众理解,实际上,志愿军在阵地攻防战中携带大量炸药,不只是为炸碉堡,还有一个目的是:当需要放弃阵地时,用炸药将工事炸毁,防止被敌人利用。

前面提到的1951年9月29日志司电令中,就有明确指示:“(阵地)万不得已而必须放弃时,应将所有工事预先炸毁,决不能使敌人利用对我顽抗,或作为敌研究对付我的材料。

这么做是极有必要的。1951年11月,志愿军攻占朝鲜半岛中部“铁三角”的要点281.2高地,不久即被敌军猛力反扑夺回。随后,敌军对我军留下的坑道工事进行改造利用,逐渐构成了严密的环形防御体系。后来,从1951年11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分三波次向这个高地发动了至少6场营以上规模攻击和不计其数的营以下小规模攻击,坦克、火箭炮都用上了,最后一次一直打到了停战前一天夜里,尽管付出很大代价、歼敌也数以千计,最终还是没能重占该高地,遗恨罢兵。2021年归国的第八批109具志愿军人员遗骸,有98具都是在这个高地挖到的。参看我的公众号文章:英雄回家背后:朝鲜战场两个『铁血三角』的历史风云(下)

剧中,由于李延年的妙计,这些原本用来炸毁工事的炸药,把工事和美国兵一块炸了,发挥了最大效应。

​四、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以甚大杀伤。

——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指示

​这个不用多说了,就是志愿军著名的冷枪冷炮运动。李延年指定射术精良的五班长和罗厚财、季书成组成三人游动狙击小组,专敲美军的军官、炮手、机枪手和狙击手,一个小组“顶了一个炮群”。这可算是在实践探索中,为冷枪冷炮运动的成型做出了贡献。

关于抗美援朝冷枪冷炮运动,前段时间上映的《狙击手》已经带热了一波,我就点到为止。倒是想借此说说剧中一个细节,处理得很好:

击毙美军狙击手后,罗厚财跳出战壕,跑到狙击手尸体旁,把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捡了回来。捡起枪时,罗厚财用袖子擦了擦枪上的土,这个不起眼的一闪而过的动作,却是老兵范儿十足。

可以做个对照:1952年出品、新中国电影“老三战”之一的《南征北战》,许多演员本身便是从战争中、从军队上过来的老兵。片中,班长陈德海在战斗时,就有这样一个用袖子擦枪身的动作。当过兵、打过枪的人,特别是上过战场的,都知道连续射击过的枪管有多烫,用袖子而不是直接用手擦枪管,已是老兵的一种肌肉记忆。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6)

剧中罗厚财用袖子擦枪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7)

《南征北战》中陈德海用袖子擦枪

另外,有的朋友吐槽剧中美国兵进攻时太怂,总是猫着腰慢吞吞地往上爬,撤退时跑得倒快,有过度贬低之嫌。历史上,在1951年对“联合国军”秋季攻势作战中,志愿军一线部队对美军步兵进攻时的表现评价确实不高,称他们“动作迟缓,左顾右盼,不敢突出,表现很畏缩只要抓住时机展开反冲击,美国兵就退了。可以说,跟剧中大差不差。

不过,群演毕竟不是真正训练过的军人,过于注重演出美国兵那副熊德性,反而有点过头。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8)

剧中美国兵进攻时畏缩迟缓

罗厚财打坦克:全剧唯一的扣分项

​罗厚财舍身击毁美军坦克,是全剧最热血的戏份之一,看哭了不少观众。但是,这段戏本来可以设计得更好,却演成了真正的“超现实”。

首先,罗厚财的点子太“绝”,这个“绝”指的,不是高明,而是高难度。

由三人狙击小组射击坦克观瞄具,把美军坦克“打瞎”后再炸掉,听起来合理,可实际上——

在弹如雨下、经常抬不起头睁不开眼、耳朵震得嗡嗡响的战壕里,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较远距离上(坦克冲到跟前再打就没用了),瞄准运动着的坦克(可不是趴那挨打),用步枪精确命中车体上巴掌大而且有防护的观察窗(有的还没巴掌大),这难度实在是……罗厚财缴获的那支带光学瞄准镜的斯普林菲尔德M1903A4,或许能打中几个,而拿着只有机械瞄具的莫辛纳甘M1944的五班长和季书成,那就……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19)

只有罗厚财缴获的狙击步枪有把握打中坦克观瞄具

​其次,坦克上观瞄具众多,打不过来。

以剧中出场的“潘兴”坦克为例,5名车组成员,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机电员,每人都有潜望镜,炮手还有瞄准镜,车长指挥塔周遭一圈还开有6个观察窗口。如下图。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20)

朝鲜战争中的潘兴坦克,红圈所示都是观瞄具

这么多的观瞄窗口,三人狙击小组,使用打一枪拉一下栓的栓动步枪,又无法保证一颗子弹打坏一个,而对面,敌人一排坦克隆隆地碾压过来……尽管都是特等射手,可要用这种打法,在坦克冲到面前之前将其彻底打瞎,真的不托底。

最后,普通步枪子弹打不穿坦克的观瞄具,只能打出“雪花”。

作为车组的眼睛,坦克观瞄具使用的是有高抗冲击性的多层玻璃或玻璃砖,否则不用子弹直接命中,战场上那么多爆炸早把它震碎了。

在火箭筒于二战中诞生以前,步兵远距离打坦克的主要武器是反坦克枪。像苏军的PTRD-41反坦克枪,使用14.5毫米钢芯穿甲弹,在有效射程上若打中潜望镜,不仅一击必碎,而且潜望镜后面的乘员非死即残、设备也会遭到损坏,这足以让坦克暂时趴窝。但是反坦克枪比人还高的个头、沉重的分量和巨大的后坐力,也令使用它的士兵望而生畏,在心理压力下,反坦克枪在实战中效率并不那么理想。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21)

二战中的苏军PTRD-41反坦克枪

要是没有反坦克枪,只有用7.62毫米口径狙击步枪打坦克观瞄具的话,那除非像二战电影《女狙击手》的主角柳德米拉一样做:

片中,德军坦克冲上来时,指挥员告诉柳德米拉使用穿甲弹(划重点)射击坦克驾驶员潜望镜的打法,柳德米拉按他的指示,用莫辛纳甘狙击步枪装上穿甲弹,先是连中两发打碎了潜望镜,再一发穿过潜望镜,结果了后面的驾驶员,只三枪就打瘫了一辆坦克——但是,这可是在二战中一年收割敌军309个人头的王牌射手,有多少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呢?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22)

《女狙击手》剧照:柳德米拉打德军坦克

【很讽刺的是,《女狙击手》这部电影,是现在欧洲正打得天昏地暗的那两个国家,在多年前合拍的。】

由上可见,射击观瞄具的步兵反坦克战术,关键其实在于击穿观瞄具、杀伤后面的乘员和车内设备。而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无论是大口径反坦克枪,还是穿甲弹,346.6高地上都没有。

狙击小组仅凭普通的步枪和子弹,使出十二分的本事,顶多是连续打中一个观察窗口,使窗口后面的乘员眼前一片“雪花”,视线受到干扰。换言之,打瞎坦克的“眼睛”不实际,打花倒有可能。但坦克车组发现有人打他们的观瞄具,肯定会用机枪和坦克炮“招呼”过来。可见,即使只把一辆坦克的“眼睛”打花,难度和风险也极大。

所以,退一步讲,就算狙击小组全体开挂,弹无虚发,百步穿杨,也只能是让坦克“花眼”。

可惜,剧中这个“花眼”的镜头拍得很外行:五班长开枪击中坦克潜望镜和瞄准镜时,画面和音响的效果,跟稀里哗啦打碎普通窗户玻璃差不多。这跟剧中众多口碑极佳的严谨细节相比,就显得业余了。

下图是《狙击手》中,美军坦克的潜望镜被我军射手打出“雪花”的特写。这个画面还比较贴近实际。【需要说明:片中,我军射手先用集束手榴弹炸坏美军坦克履带,才得以将不能开动、成为固定目标的坦克的观瞄具逐个打花。】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23)

《狙击手》剧照:美军坦克潜望镜被我军射手打花

综合各种条件来看,由三人狙击小组打坦克观瞄具,只能作为反坦克战的一个辅助选项,而不是像剧中李延年说的,“给你们狙击组一个重要的任务”。

​【可能有人说,那给狙击小组配穿甲弹不就行了嘛?我觉得,这样安排,看上去合理,但前面第二集,罗厚财已经用曳光弹演绎了一段经典战斗情节,现在又掏出穿甲弹演绎另一段的话,显得是一味用特种枪弹来突出这个角色。这种重复贴标签的剧情处理方式,效果不见得好。

​至于罗厚财跳进美军坦克,与另一辆美军坦克对射而同归于尽的情节,其考虑也欠妥。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24)

剧中罗厚财与美军坦克同归于尽的画面

剧中,罗厚财见一辆坦克履带被毁、不能动弹,便冲过去(路上还挨了一枪)跳上坦克,揭开舱盖投进一颗手榴弹,炸死乘员,然后跳进车内,转动炮塔,朝另一辆坦克开火。第一下没有敲掉对方,对方还击了一发也未奏效;第二下,双方同时开炮击中对方,一同化作火球,罗厚财牺牲。

问题在于,罗厚财跳进坦克时,里面还有5名被他用手榴弹炸死的坦克手的尸体(剧中居然没出现),这相当于本来只容纳5个人的空间里挤着6个人。众所周知,坦克内部空间相当不宽裕,而罗厚财要在5具尸体横七竖八的胳膊腿的挤兑中,独自完成装填炮弹、转动炮塔、调整高低、瞄准击发的流程,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前提还得是车内的关键设备没被他那颗手榴弹炸坏),这难度着实够大。

李延年真实自述 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八(25)

二战电影《狂怒》剧照:美军5人制坦克车组

虽然可以说,被罗厚财第一发炮弹打到之前,那辆美军坦克没注意到自家这辆坦克已落入敌手,所以罗厚财有时间一个人完成射击全流程。但双方第二次对射时,那辆美军坦克已完全有了准备,双方炮口相对。

就是说,此时,“业余坦克手”罗厚财是一个人对阵5名训练有素的坦克手组成的车组。一打五,而且身负枪伤,身边还有5具尸体妨碍着他。按常理,美军坦克肯定抢在罗厚财前面开火。

而结果,罗厚财一人带伤完成再装填和瞄准击发,与5名美军坦克手配合完成这个过程的速度相当,双方同时开火,同归于尽。

额……这样的情节安排,的确是草率了。

​个人觉得,这个情节改成下面这样更为合理:

一辆美军坦克履带被炸断,乘员惊慌失措,掀开舱盖,跳出坦克,各自逃命。罗厚财见状,冲出战壕,跳上这辆坦克(删去中弹情节!),装填一发穿甲弹,奋力摇动手柄,转动炮塔,瞄准另一辆美军坦克。在他操作过程中,那辆美军坦克发现自己被瞄准了,乘员们手忙脚乱,立即调转炮口,对准罗厚财的坦克,双方同时开火,两辆坦克瞬间都化作火球……

虽然带点吐槽语气评论了打坦克的情节,但其实看到这里时,我也一样希望看到罗厚财从着火的坦克里爬出来,一抬头,依然满脸坏笑,喊着“那依呼嗨呼嗨呀”。然而终归不可能……

​截至本篇,我对《功勋·李延年》的精读,已写了方言、枪械、细节、战术四大类八篇共六万多字,配图两百多张,一直是围绕历史事实、基于专业知识,理性、正面、客观、不带情绪的解析与点评。接下来,我打算用一篇带点“情绪”和“想象”的短文,来收尾,算是因自己的行伍生涯而与这部精品产生的共鸣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