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脖子上出了好几个痒疙瘩(身上长满了一粒粒小疙瘩)
“周粒粒,请到皮肤科诊室就诊。”
一个身怀六甲,看起来不到三十岁的孕妈,火急火燎地冲进诊室。
还没等医生开口问,她就迫不及待地哭诉到——
“医生,我身上长了好多一颗颗的小肉粒,我在网上查了,是HPV病毒……这洗澡会传染到“下面”吗?会不会是癌症前兆啊?影响肚子里的娃发育吗?”
语毕,一把薅起衣服就给医生看。
皮肤科陈医生凑近,乍一看,真的如她所说,周女士胸部、肚子上林林总总,几十颗小疙瘩冒出头来。
医生一边安抚她一边说到——
“别着急,先做个皮肤镜查查看,到底这个小疙瘩是什么。”
通过皮肤镜一查,原来只是普通的皮赘。
周粒粒一听,还是疑惑到——
皮赘是什么?
真的跟HPV无关吗?
这东西能去掉吗?
会留疤吗?
……
脖子、胸部长满一粒粒小疙瘩
不一定是HPV病毒疣!
其实,怀孕期间身上长了小肉粒,最常见的“真身”就是皮赘。
这种皮赘医学上的名字,叫软垂疣或软纤维瘤,是人正常皮肤形成的小增生组织,看起来像一朵被压扁的“小蘑菇”。
它们有多种多样的外观,本质上的差别不大,共同点就是摸起来比较软、一颗颗的比较分散、都是向外生长。
人为什么好端端就长这些玩意呢?
这么说吧,年龄越大皮肤老化了,超重了,或者是糖尿病等都可能和皮赘产生相关。
怀孕期间,受激素的影响,一些孕妈妈就会特别容易长出很多皮赘或脂溢性角化,其中有的在生完孩子后可能会消退一些。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
皮赘不是皮肤癌,也不会变成皮肤癌!
虽然有少量研究报道它可能病毒感染相关,但它并不像疣的传染性这么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疙瘩都这么安全的哦,也存在传染性比较强的小肉粒,就譬如——
丝状疣
虽然这家伙的外观和皮赘相似,但它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增生,属于寻常疣的一种。
外观上大多有黄豆大小,表面粗糙,摸起来比较硬、有细小颗粒,有时碰到会疼。
所以如果怀孕期间长了小疙瘩,最靠谱的办法只有一个,及时就医!
先做个皮肤镜检查来鉴别,看小疙瘩的“真身”是哪一种。
皮肤镜下的脂溢性角化
皮肤镜下的疣
如果是皮赘,直接又有效治疗方式是激光治疗,孕妈可以等生完宝宝再做处理,但记得一定要去正规医院。
确定是丝状疣,那么就要尽快进行治疗,避免传染扩散,比如电凝治疗、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等。
总之,不要自己去抠,用线套着去除或自己剪掉也不行!
怀孕期间
孕妈不仅容易长小疙瘩
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
色斑
怀孕后一脸斑,是激素惹的祸
别怕,有得治!
色斑,一听就让人讨厌。
因为它对吹弹可破、白白净净的肌肤动起手来从不留情,它会直接冲破肌肤真皮、表皮的层层障碍,最后攻占大家最在意的“面子”。
常见的色斑包括黄褐斑、雀斑、晒斑、老年斑等,而喜欢盯上孕妈的就要数黄褐斑了。
色斑的产生跟一个物质有重要关系——
黑色素
皮肤一旦遭受外界刺激或由于自身身体原因,某些地方的黑色素细胞会变得非常活跃,嗨个不停,就会制造出更多黑色素,最后呈现在脸上、身上的就是一块块不均匀的色斑。
怀孕期间,因为体内激素的变化,会促使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力增强,所以更容易出现黑色素沉淀的现象。
如果这时候孕妈防晒又没做好,那色斑自然而然就变多、加深。
那些言之凿凿的祛斑偏方
看看你信了吗?
问
童子尿,哪里有斑擦哪里,妈咪再也不用为妊娠斑操心?
答
尿,人体代谢产物,95%是水,另外5%无机盐等,并没有研究发现有淡斑作用。
问
白醋 淡盐水,孕期色斑一洗没?
答
白醋祛斑,目前实验室基础、临床数据支持性不够,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建议孕妈咪慎用!
祛斑偏方无数多,但孕妈咪们不要轻易拿自己当小白鼠,有些皮肤损伤是不可逆的!
害怕长色斑
最主要的是做好这2点
✎ 防晒
因为紫外线影响而产生的色斑,通过防晒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色斑颜色加深。
外出时,可以戴上帽子或打伞防止阳光直接照射,涂防晒霜或使用有防晒效果的化妆品来阻挡紫外线。
✎ 注意日常饮食
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及蛋白质的食物,各类新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消褪色素的作用,代表的蔬菜有西红柿、甘蓝、马铃薯、花菜等。
如果在怀孕期间长了色斑,也别着急,生完宝宝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祛斑治疗。
像晒斑、脂溢性角化等可以通过光子、调Q、二氧化碳激光等方式淡化。
黄褐斑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内外调节,如外用含有氨甲环酸、左旋维C、谷胱甘肽等护肤品,配合果酸导入等综合治疗。
孕育生命
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
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大家怀孕期间
如果出现皮肤问题
别焦急,别烦恼
一个省钱、有用又直接的方法就是
去医院,挂皮肤科的号!
皮肤问题
交给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来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