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个体形态观察(若月背嫩芽死亡后)

根据重庆大学官网的消息,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经历月球高真空、宽温差、强辐射等严峻环境考验后,成功长出第一片嫩芽,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开展生物生长实验,也是人类首次在月面以较高等生物构建太空生态系统。不过,由于月球特殊的环境,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载荷内部温度在月夜期间降至-52℃,所携带的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

酵母菌个体形态观察(若月背嫩芽死亡后)(1)

月背生物科普载荷内景

等等,低温进入冷冻状态,是否意味着生物已经死亡?植物在这样的温度下会被冻死,但是,酵母菌呢,它在这样的温度下是否也结束了生命?

我们知道,本次科普载荷共搭载六种生物,分别为马铃薯、油菜、棉花、拟南芥、果蝇、酵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齐全,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其中,酵母菌在此次科普试验中扮演的是分解者的角色。现如今,试验中长出了嫩芽,意味着生产者的任务已经完成,那消费者和分解者后续会否在月夜结束后继续任务呢,尤其是作为分解者的酵母菌更加特殊,因为,低温对它,可能并不至死!

酵母菌个体形态观察(若月背嫩芽死亡后)(2)

载荷内生物扮演的角色分工

一方面,当前实验室经常采用低温保存菌种,如果短期保存,可将菌种放入甘油中置于-20℃低温下即可,若要长期保存,则需要置于-80℃的低温环境下。另一方面,考虑到地球极地冻土的情况,我们经常担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解冻释放其中的微生物。这表明,低温或是冻土,对微生物而言是难以致命的。因此,在月夜期间科普载荷内温度为-52℃的情况下,酵母有可能只是进入了“休眠”状态。

低温不会灭杀酵母菌,那高温呢?月背进入月昼后,温度将升高,而我们知道实验室中常用巴氏消毒或是高温高压灭菌。对于酵母菌而言,它在47℃以上基本就停止生长,温度继续升高,则有灭杀风险。如果月昼期间,科普载荷内的温度不会高于上述温度,是否意味着,酵母菌可以继续存活在月背中?

另外一点很特别,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能将糖(有机物)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换句话说,即便载荷内的生产者死亡无法制造氧气,酵母菌也不会缺氧而亡!

酵母菌个体形态观察(若月背嫩芽死亡后)(3)

酵母菌

如今,科普载荷内的相机已经关闭,我们无从知晓科普载荷内经过月夜和月昼交替后生物的情况。嫩芽是死了,但,酵母呢?尤其经过了强辐射等的影响,酵母会否发生了基因突变,以至于具备了在高温或是低温下更强的生存能力?

或许,若有谁开启了载荷内的摄像机或是不小心打开了这个载荷,便可能揭晓其中的谜底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