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写江南风光(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

我们知道,绝句并不要求对仗。

但杜牧的《秋浦途中》,不仅追求对仗,而且还在对仗中巧妙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古往今来,能这么写的恐怕唯有杜牧一人而已。

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妙在哪里。

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无。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844年九月,当时杜牧被贬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途中。

秋浦,当时是池州州治所在。

杜牧写江南风光(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1)

杜牧

  •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穷秋,指晚秋。

蒲,生长在池沼边的低贱植物,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您先看这两句,对仗是不是很工整?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用对仗?

您别急,我们一步步来。

我们先看“萧萧”。

很多人认为,这是形容雨,因为后面有一个“雨”字。

其实不对。

萧萧,在这里是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并不是形容雨声。

比如我们熟悉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就是用来形容风声的。

那么这一句“萧萧山路穷秋雨”就非常有意思了!

山路,是诗人行走的路。

晚秋的雨,自然很寒冷。

诗人走在山路上,听到萧萧的风声,同时还碰到了晚秋寒冷的雨。

如果您是诗人,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山路本来就很难走,结果还碰到了寒冷的风雨,可见路途艰难,诗人的心情自然不好。

更何况,诗人还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这就不是心情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非常的孤独和凄凉!

杜牧写江南风光(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2)

妙在下一句,“淅淅溪风一岸蒲”。

“淅淅”,很多人认为是形容风声,因为后面出现了“风”字。

我认为不对。

“淅淅”常用来形容连绵不绝的雨。

和上一句一样,这句也同时写了风和雨。

溪风带着秋雨,吹着溪边的蒲苇。

您看,蒲苇可受罪了!

晚秋的溪风,就已经够寒冷了,况且还夹着连绵不绝的雨。

您看出端倪了吧。

诗人正在承受寒冷的秋风秋雨;蒲苇也在承受寒冷的秋风秋雨。

这就是诗人和蒲苇的共同点。

您现在知道诗人为什么要用对仗了吧。

因为这样更容易引出是他们的共同点。

类比,就从这里开始了!

那么蒲苇有什么特点?

两个特点:

(1)生长在荒凉的池沼边;

(2)身份低贱。

我们用蒲苇类比诗人,那么诗人也有这两个特点:

(1)诗人被贬到池州,也是比较荒凉的地方;

(2)在诗人眼中,自己的身份更低贱了。

这就是诗人在前两句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是诗人感觉到孤独和凄凉的原因。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荒凉的环境和低贱的身份呢?

当然是为了后两句。

杜牧写江南风光(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3)

  • 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为问,请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汉宣帝的陵墓,位于杜原上,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请问沙滩上新来的大雁,你来的时候经过了杜陵吗?

我们先回答这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问杜陵呢?

因为诗人的家在杜陵。

可见诗人想家了。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呢?

很多人会回答,因为大雁从西北方来的呀!

当然,这是一个原因。

那么他为什么不问别人呢?他明知道大雁不可能回答。

问谁?

这地方如此荒凉,谁会从长安来到这里?

您看,正是因为这里太荒凉,没有人会从长安来到这里,所以他才很无奈地问大雁。

那么诗人有探亲假么?隔三差五回去一趟,也好过问大雁啊!

没有!

为什么没有?

因为身份太低贱!

杜牧写江南风光(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4)

安徽池州

您看,前两句为什么要写环境荒凉、身份低贱?

就是在为“问大雁”做铺垫。

我们来看一看诗人的感情。

诗人思念家乡,但是回不去,因为身份低贱,身不由己;

不仅回不去,还没有人从家乡来到这里,因为这里太荒凉了。

可见,诗人心中有多么深的孤独和痛苦之情!

他无法排解,才被/逼无奈,只好去问新来的大雁。

很多人喜欢后两句,巧妙的设问犹如神来之笔。

但我更喜欢前两句:在对仗中巧妙地设了类比,蒲苇的特点才能转移到诗人身上。

不露痕迹的铺垫,更耐人寻味!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