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各时代特点(边塞诗太多读不懂)

边塞诗各时代特点(边塞诗太多读不懂)(1)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飞箭走马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轮台、 夜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鼓、角。

补充常用来评价边塞诗意境的词语: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荒寒、瑰丽雄壮、凄寒萧条、孤寂冷清肃杀悲凉等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表现塞外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苦乐不均的怨情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惊叹描摹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风土人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复杂: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2

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夸张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虚实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张籍)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用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3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总之,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阅读、探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