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

看山知远近 作者:方国平

静观

重构山水

——谈浙江“山水思路”艺术家驻地 工作坊

Reconstructing Mountains and Waters Scenario

——On Zhejiang “Vision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Scenario”

Artist Residency and Workshop

采访/阳丽君  嘉宾/毛小芳 邵文欢

Interview by Yang Lijun  Mao Xiaofang&Shao Wenhuan as Special Guests

阳丽君(以下简称阳):请问“山水思路”艺术家驻地 工作坊项目开始是如何考虑的?

毛小芳(以下简称毛):省市县三级摄协组织的工作要求还是有一些差异的。省级摄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立足本土,出精品聚队伍。浙江省摄协从2011年开始推出浙江摄影大讲堂、全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与中摄协联合创建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影展平台,2012年尝试摄影工作坊小班化教学,2013年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推出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配套做了新峰计划工作坊。一路走来没有经验可遵循,摸着石头过河,在争议中一年年坚持下来。发展是硬道理,许多争议会在发展中逐渐消解,关键在于引导和坚持。

艺术家驻地工作坊是计划已久的项目,省摄协在之前的十年中举办过编辑、锐意先锋、本土主题、田野调查、新峰计划实验影像等多种方式的工作坊教学。结合省委、省政府诗路文化带建设,如何系统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的创作,是省摄协的重点课题。通过艺术家驻地创作项目系统实施“山水思路.浙江风景”创作,是很好的途径。我们学习了安徽黄山工作坊项目的经验,在新冠疫情稍稍缓和之后,就联系有黄山工作坊教学经验的国美邵文欢副教授做总导师,由他来制定艺术家驻地工作坊的方案,包括导师嘉宾团队的邀请,学员的招募。邵文欢老师很认真,先后听取了高士明院长等专家的建议,驻地之一也从莫干山调整到楠溪江雁荡山,前期准备比较充分。

邵文欢(以下简称邵):毛老师跟我说了这个事以后,当时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让我来做,这个项目我能起什么作用?那么又能做成什么样?特点是什么?

刚才毛老师说到的一些争议,实际上是今天摄影本身的问题。技术与艺术的现代性使得作为媒介的摄影,凸显出越来越多变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现象,它面临的争议也好,问题也罢,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活动就能形成的,只是在组织这么一个活动的时候呢,矛盾就凸显出来了,我指的是摄影作为媒介发展到今天的自身问题,而这恰恰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好现象。

这个艺术家驻地 工作坊自然是立足在摄影自身属性上做些延伸的文章。说句老实话,对于结果也没有想那么多,因为完全有既定结果的事情,我也不太感兴趣。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2)

官塘张的火 王适然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3)

清寂——隐喻在山石中的风景 黄新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4)

清寂——隐喻在山石中的风景 黄新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5)

清寂——隐喻在山石中的风景 黄新 摄

阳:这次驻地计划还请了一位音乐家?

邵:这次我们请了在北京做实验音乐的艺术家冯昊。冯老师不只是一个仅仅创作音乐的艺术家,也是重要的进行声音与视觉媒体结合创作的艺术家。请他的目的并不是让音乐去跟摄影做所谓跨界的混合,去杂交出来什么东西,而是想通过理解从音乐的角度如何转化现场,如何将视觉转化为声音艺术的感受。在项目期间换几个角度去感受、理解这种转化的关系,并以此来刺激从摄影角度对客观物相应的转化思维。

我们的活动基本都是在同一现场和时间段,冯老师会即兴演奏关于他理解的当时感受的一段音乐,也就是一种听觉的感受。而摄影是一种视觉图像,殊途同归,我们在其中可以去找到某种互动,听觉是可以触发视觉的通感,我们想通过这些方式贯通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单纯从摄影角度来考虑问题,不是不好,但是很容易进入非常传统的甚至是某些故步自封概念的迷恋当中,我们现在更多把摄影放在艺术“域”或更大的范畴去考察,这或许是一种方法吧。这就需要大家的认知程度达到这一步,因为凡事都是有道理的,只是认知的层次不同而已,不同认知的层次对于问题或方法都有可能接不上,所以融会贯通的转化显得非常重要。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6)

叶高笋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7)

叶高笋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8)

3D点云数据(机器对世界的感知) 吕凯杰 摄

阳:驻地工作坊是如何挑选摄影师的呢?

邵:当时选成员的时候是有一些计划性的,商量下来进行比较有意思的配比,有几个在当代圈里面做的非常成功的艺术家,我觉得他们对摄影的内核方面是非常敏感的。另外有来自摄影界的知名成员,还有些高校或专业留学经历以及协会的成员,这些块面之间的交流比较好,也比较有意思,一方面在技术上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因为所处领域的不同,可以达到不同观念、知识的刺激。

毛:这些年协会在推进过程中,是两拨人和我们携手前行,一个是学院系统,我们做了大量的专业摄影资源整合工作。比如邵老师这样成熟的艺术家、艺术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国外留学回来的等等各种学院派人才,学院体系的知识结构跟老一辈协会会员各有千秋,怎么样才能把这两拨人融合在一起?我觉得就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更加先锋性的新峰计划工作坊,邀请的是王宁德、王庆松、庄辉、董冰峰、张培力这些活跃在当代艺术圈中的人,摄协会员主要是通过本土主题长期工作坊去推进,在培训活动中不断开阔视野。

在这个艺术家驻地项目里面,除了中青年艺术家,也有当地摄协推荐的骨干参与。这些创作骨干在驻地项目中能交艺术家朋友,听到很多平时听不到的创作理念,后来你会发现他受到了很多影响,有些影友驻地的作品发给我们看,导师觉得他们有特别大的提高。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9)

大瀑布 孟鲁平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0)

大瀑布(局部) 孟鲁平 摄

我使用4×5黑白胶片对天台山大瀑布进行局部裁剪和搜集,再使用拼贴的方式重新组合成一个虚拟的“瀑布”。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有意寻找一些局部和局部之间的关联,或者有意地错开、重复具有强烈关系的局部,打破和重组原有的结构关系,构成一个整体看似统一,而局部各自独立的“大瀑布”。

——孟鲁平

阳:每个人的作品风格都不一样,似乎想在传统的山水摄影或风景摄影中寻求一个新的路径或突破?

邵:一讲到与风景相关的摄影,在中国大家似乎会联想到画意摄影比较多,也很容易说到郎静山,他把西方的机械舶来品跟山水画的形式混合在一起,在当时是比较成功的,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不过这种形式上的探讨,并没有重视摄影的自身属性,但他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可能。

大概十多年前,在中国出现了景观摄影的说法,我对此总是有些疑惑。也许对应居伊·德波的社会奇观,可能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原先比较平稳的一些东西,形成了一种撕裂的关系。也许摄影纪实角度的记录性特质比较适合这类当代社会风景之说。

中国的风景概念,是“山水”的观看,而山水精神在隋代左右就很成熟了。西方是从地貌的概念出发,“风景”是地平线上面所展现的景色。但是中国人讲的风景,会从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上认知,所以心与物互为观照的认知,才会有时空游观的三远法的“形而上”观看。而摄影中的照相机的物理性决定了它又是非常实的东西,它必须有实物、有焦点、又必须在现场。

在一幅山水画中,是不遵从物理学透视的,比如“深远”法在摄影中似乎是实现不了。这种越是与摄影媒介有着矛盾或不可能的问题,就越是有着探寻的空间,这也是我自己做创作的关注点。所以我也希望在“山水思路”的工作坊里面,大家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做成一个像中国画的照片,而是要让我们理解是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从观看的方式、实境和意象上,以及材料的呈现如何突破局限性,这个大概是我内心中所希望看到的效果。

因此大家讨论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话题,你借助什么样的手段,没有限制。但是它要像放风筝一样,飞的多远,总有那根线在风筝和你手中联系着。要尝试这种恰当的呈现,哪怕你深度不够,但有意识,或者说有那种原生的力量,我觉得在这个项目中,这属于很重要、很珍贵的东西。一个新东西,思维意识的深度总是没有那么深刻,但就是这种碰撞的力量会显得强大,这在当今的语境下,我觉得会更有意思。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1)

指点家山1-2 陈见非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2)

指点家山3-4 陈见非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3)

指点家山3-4 陈见非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4)

指点家山1-2 陈见非 摄

浙地山水,连接久远,行走其间如在绝尘的幻境里,流纹岩堆起的一座座孤峰是远古纪的伤口,美丽来源于伤痛。群山孤绝傲立的身姿隐藏着神秘的主宰力量,看多了,令人觉得崇高。这种崇高感来源于内在对空间的分割,一种主宰空白的强大力量,正形对负形的逼仄,在照相机里。

这里曾经生长过唐诗,以唐诗照镜,能够映射出旧山河昔日的模样,使人跨越时空,不辨古今。我把采集而来的小页片连同一路得来的风景,剪裁、拼接成我的感受,朝向诗的样子,做成我的家山。因为,唐诗的叶子不分南北。

——陈见非

阳:参加的学员有什么样的反馈?

毛:参加系统学习一定是会有进步的。郑忠民、潘世国、谭秋民、周晓刚、黄新、汪雪涯、陈见非、孟鲁平、方国平、张晓武、应函真、杨海燕、滕宏鸥、李建伟等,持续保持不间断学习的态势,摄影浙军在集聚、壮大。

邵:对于创作,成员愿不愿意改变,实际上是安全区域的问题,这也是在驻地期间的讨论中我们曾多次谈到这个话题。一个是愿不愿意突破创作惯性的安全区,还有一个就是突破所谓名和利的安全区。有些成员他们已经在之前的领域有着一定的成就或地位,跨越安全区,都会带来新挑战,否则就是不断的重复。工作坊中我提到,大家可以将之前的一些定式抛掉,其实就是尝试一下,去突破这些安全区也未尝不可。

有些成员经过几次回合之后,每次采风之前,他们也会出草图,当然在实际拍摄时,我会提醒大家,摄影也是“遇见”或“找寻”,我们还要尊重直觉的力量。这种草图的“设计”只是在创作框架上起更大作用,不过这种作品之前做手稿的方式非常好,实际上就是艺术家思维。在项目创作中只要坚持进行摄影的内核与创作主题对应或转化的思考即可。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5)

山水银河1-2 沈海松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6)

山水银河1-2 沈海松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7)

山水梵音1-2 金建林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8)

山水梵音1-2 金建林 摄

山水于我,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寄情与向往,就像时下那流行的句子—诗和远方。是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一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惬意;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没有刻意雕琢,只循顺其自然。如此,再把山水放置于自然社会生活之中,在我周遭的世界里,山水自然天地人和又将是一种理想向往的状态,是对自我的一种清修,是对社会的一种融合。

当山水的能指转向山水的所指,当山水的符号成为风景的意指,或许那时的山水在我的心中又会重构一番不同的风景。山水自然,山水共情。在寻山问水之间,觅音影袅袅,或如雷、或清彻、亦或入心。几许思量,撷取影像,如若谛解,如若无厌,似为梵音。

——金建林

阳:我看到这次的项目中,有的艺术家使用了新媒体的手段来做作品,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摄影的边界是不是也变得更加模糊了?

毛:不管静态影像动态影像,都要沉下心去做创作,才能够打动别人,你在做作品的时候是否用心,其实大家通过作品都能感受的到。2012年我们第一次“锐意先锋摄影工作坊”,学员都是当时省里的创作骨干,四天的课程把原来的认知全打破了,很多人急得睡不着觉。我当时心里也有点懊恼,心想怎么一培训,他们反而连照片都不会拍了。这个阶段差不多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后来学员们的作品慢慢都离开了原来的舒适区。其实不用着急,踏踏实实地引导各市县摄协抓住机会多做长期主题工作坊培训,打好基础,出作品出人才是自然的事情。任何事情功夫都在诗外。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19)

非常山 李建伟 摄

对于山水我有着深厚的情怀,更是沉醉于山水风景摄影。山的那个伟岸、水的那股灵气、一花一草一木的那份柔情,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并融入我的心灵。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求突破心中的那个山水“框”,此组作品拍摄均取材于青苔和冰雪,通过后期技法融入了对山水摄影的新思考,借此突破我心中的山水框。

——李建伟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20)

清音图1-2 周子杰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21)

清音图1-2 周子杰 摄

我在山水间漫游,希望通过如葫芦般的摄影,缩天地于其间,开启抵达时空彼处的通道。杉本博司相信人类意识产生的现场是海景,我觉得或许古时中国人的自我就曾觉醒于山水之中。鸟鸣、流水、树木的呼啸声在我四周聚集。山水间的清音,伴随着它静谧的呼吸,使其间的事物变得分明起来。

——周子杰

阳:通过驻地 工作坊的项目,想要达到一种什么效果?

邵:主要是要有心态,我想浙江摄协做这个驻地 工作坊,就是一种建设心态吧。一个短期的聚合不可能有多大的效果反馈,但每次的驻地 工作坊项目,都是一个一个的节点,可以建设转化意识的节点。驻地 工作坊的发展不是单向的,也不是二元的,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是让五湖四海、各个专业领域的人走到一起。而当下摄影所遇到的困境和矛盾,问题或争议,很可能在我们这里形成聚焦点。如果是这样,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价值。对一个驻地 工作坊项目来说,也许产生并非已知的答案和结果,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更大的价值所在。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22)

逍遥篇1-2 滕宏鸥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23)

逍遥篇1-2 滕宏鸥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24)

诗路篇1-2 滕宏鸥 摄

浙江山水特点(重构山水谈浙江)(25)

诗路篇1-2 滕宏鸥 摄

楠溪江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寻山志》的作者陶弘景曾在此隐居避世,编撰了《真诰》。她是我的母亲河,伴随着我的成长,我在这里观山水,也印证我的山水观。如今这里古人踪迹尚存,而溪山秘境之格局已被喧嚣所替代。这使我产生疑问:游走于此还会让人遐想,让人产生神秘感和敬畏心吗?还能看到山水精神吗?于是,我选择在黑夜的寂静里,试图将自己融入其中,去窥探山水的本然,去寻找童年的心乡。诚然,在天玄地厚中自感渺小,在山寂水寥中,顿感“庄老回归,山水方显。”我在拍摄的同时也收集现场的声音,在每一次快门开启时,以心跳读秒,伴着山的呼吸和水的脉动,一并装进相机暗盒里。最后呈现的是山水的碎片、时间的碎片,也是我心乡的碎片。

——滕宏鸥

简介

毛小芳,浙江省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水思路”艺术家驻地 工作坊总策划。

邵文欢,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副教授、“山水思路”艺术家驻地 工作坊总导师。

*原文刊载于

《中国摄影家》杂志2021年6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