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

《毛泽东书法的笔法精髓尽在这八笔书写中》

李奕明

草书与楷书、隶书的行笔方法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楷、隶是“探戈”,“一步一停留,三步一回头”;草书则是“芭蕾”,讲的是奔放、流畅,展收自如,旋转轻盈。毛泽东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行草中有大草之笔意,研究他的笔法,自然要按草书标准来。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我这里采取一个笨方法,把毛泽东书法作品中造型独特的笔画挑选出来,一个个地单独进行研究。把这些特殊形状的笔画行笔方法搞清楚了,就能从整体上搞清他的行笔规律和方法。我挑出八种独特笔画形状,并给他们冠以如下形象名称。

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1)

1,宝剑锋。就是起笔尖,收笔粗。这种形状一般出现在字头上,在竖画中比较多,有时字头上的撇也采用。如《西江月井冈山》中“黄”字上边草头左边的一竖、”自”字头上的一撇;《沁园春.长沙》,“点”字头上的一竖、繁体“尽”字中间的一长竖、《清平乐.六盘山》(1961年9月版)中”西”字左边的一竖等,都是这样的形状。书写时都是起笔以笔尖切入,逐步加力下按,毫不犹豫,一次到位,收笔一般不再提笔,须连笔书写下一笔画的,直接使转。以”西”字为例,当第一笔写完上边一横以后,再写左边一竖时,将笔锋调整到最佳状态,以笔尖入纸,逐渐加力,按笔下行到底,一把锋尖朝上的锋利宝剑豁然屹立,到此还没有结束,还有一横要接着写,于是调整笔尖前进方向,使转回笔,向着右上方前进。这个字最生动之处,就是左边的宝剑锋。

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2)

2,拇指肚。就是写出的形状像翘起的大拇指,有指尖,有指肚。写成这种形状的笔画有竖画也有横画。如《西江月.井冈山》中繁体“报”头上的“十”横竖都成拇指肚状。还有《采桑子.重阳》中的”分”字起笔的那一撇,《清平乐.将桂战争》中的“向”字头上一撇、草书”忙”字右边“人”的一撇、《七律.长征》(1962年1月12日版)”索”字头上一竖以及1950年前后毛泽东签名“毛”字上边那一撇,等等。这种笔画形状的写法,基本上都是起笔笔尖切入出锋,然后立即重按,再迅速提起收笔形成的。

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3)

3,扁豆角。就是写出的笔画形状像豆角,中间月芽形,大多两头有尖楴,也有只一头有尖楴的。《七律.长征》(1961年2月14日版)中的繁体“闲”字左边的一竖、“暖”字左边一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仍”的人字旁中的一竖,还有《满江红.和郭沫若》(1963年1月24日版)中“球”字左边王字旁上边的一横、(1963年2月5日版)中的“风”字左边的一撇。最典型的是《七律.长征》(1962年4月20日版)中繁体”闲”字左边的一竖。曾有专家研究,说毛泽东在写这一竖时,行笔中有几提几按。我以为不一定有那么多,但至少有4提2按。第一个提按过程:提笔以笔尖入纸,迅速向右下方按笔加力,行笔到最宽处;第二个提按过程:从最宽处修正笔的运行方向,垂直向下,略略提笔下行,再略按笔,形成第二处最宽点;第三个是两提过程:从第二处最宽点,提笔垂直下行至最窄处,住笔,再提笔内收出锋。

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4)

4,浪峰谷。就是把笔画写成有峰有谷的波浪。最典型的是《清平乐.六盘山》(1961年9月版)中的繁体”汉”字左边的三点水,还有“缚”字左边的绞丝,等。以“汉”字三点水写法为例:其形状如两个大小不等的括号,起笔是从上边“好”字最后一笔,笔断意连下来的。书写时,要提笔从空中画弧入纸,控笔轻按,画好第一个小弧,然后轻提下行,笔断意连,再控笔轻按,小弧度行笔到底,完成第二个长弧号。书写过程一定要迅速、连贯完成。这一笔画如果写得好,会给这个字大大增色,如果写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写好这一笔,说起来容易,写起来极难。这一笔最能考验一个书法家的水平。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毛体书法家把这一笔写到位的。

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5)

5,S藤。就是有意将笔画按需要扭曲,写成藤条缠绕摆动状。这个方法如果使用得好,可以增加作品画面的变化,产生动态感。如《西江月.井冈山》中的“围”和“困”字左边那一竖的写法,已经打破了常规行笔方法,将这两个字写得如此特别有动感。这只有具有天才头脑的人,才会想到把字写成这种形状。先看“围”字左边那一竖,外张起笔,先按后提,行笔都很轻,几乎一气呵成,把一竖写成一个反“S”;再看“困”字左边的一竖,这次改变方向,内按起笔,先稍稍左外拉出,然后,立即转向右下方行笔,至三分之二处,提笔,再向左外拓展,下按住笔,把这一竖写成正“S”。一反一正,相得益彰,为整幅作品大增光彩。如此写法,毛泽东是千古一人。我们再来看《满江红.和郭沫若》(1963年1月9日版),这幅作品是写给周恩来的,作品一开头“书赠恩来”中的“来”字,与“恩”字连笔而下,行笔迅捷,一笔到底,至少有6处提按、8次使转,写得极其潇洒奔放,如古藤缠枝。还有他签名时常写的草书“泽”以及草书繁体“汉”的右下部分的盘绕笔画,如惊蛇入草,令人惊叹。这些盘绕笔画的书写,需要很强的控笔能力,始终保持以中锋笔尖运动,力道均匀,不能抖,不能散。

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6)

6,镰刀头。就是把笔画写得像镰刀头一样,基本特点是头部宽,下部窄,中间打个弯。如《清平乐.将桂战争》(常见版)中的”片”字右下边那一竖,毛泽东几乎是将笔侧锋砸下去,然后立即提笔往左下方一带,给人一种力贯千钧的感觉。这是一个正镰刀头。还有一种倒镰刀头,如《采桑子.重阳》中的“分”字右边的一点,毛泽东中锋笔尖入纸,逐渐加力下按,向右下方行笔,到达最宽处,提笔向左下方一带,一个倒镰刀头就形成了。这个“分”字也就因为有了这个倒镰刀头而生动起来。

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7)

7,钓鱼钩。钓鱼钩一般有钩,还有栓线的把。我们来看《采桑子.重阳》中的“不似春光”中的“光”字最后一笔那个竖弯钩。毛泽东在写完“光”字下部左边一撇后,将笔头提起,在空中运笔,顺势轻轻落笔,起个下弧头,便迅速逐渐按笔加力,向右下方行笔,到达最低点的时候,转锋往右上方一挑。打个比方,就像我们拉下一根有韧度的树枝条,使劲拉到最低点,然后一撒手,枝条便“崩”的一声弹上去了。这一笔前边起的那个下弧头,就像钓鱼钩的一个栓线把,没有这个把,或者大了小了,就找不到感觉了,这虽然是个细微处,但却很不好写,要慢慢琢磨,反复练习。毛泽东在草书“竖弯勾”这一笔画时,常常这样写,如“党”字、‘儿’字等,显得独特而又流畅。

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给毛泽东笔法起个名字)(8)

8,龙头杖。顾名思义,像龙头拐杖一样。只看两个字:一是《西江月.井冈山》中”动”字右边一撇。这一笔写得非常有特点,也很有张力。先从下方起笔,逆向向右上方行笔,然后住笔沿原笔轨迹,下按向左下方行笔,至起笔处,调整方向,向下方行笔,至底部左右两笔画平行线处,提笔左下一拉。你看这一笔的头部是不是像个龙头?整笔连在一起,极像一只龙头拐杖。这是仰头拐,还有“低头拐”,如《清平乐.六盘山》中“天”字右边一捺,下括号起头,下按向右下方行笔,然后顿笔一挑,仔细一看,不就是个低头的龙头杖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