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

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大象的行程会非常的紧密,最为繁忙的春拍季即将到来了。今天,我们赶赴厦门,到保利(厦门)艺术中心一起去看看中鸿信二十周年春拍在厦门的巡展。

中鸿信拍卖我们之前关注得并不多,而到了今年适逢其二十周年,大象奔走在各地,都能看到中鸿信王总的身影,深感这年头做拍卖实在不易。所以尽管3月份以来工作档期非常紧张,但大象仍然履约,来介绍一下他们的这场拍卖。说实话,他们这场二十周年的大拍宣传力度感觉挺大的,所以很多的重点拍品和专场大象在这里就不凑热闹展开介绍了。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1)

《摩邓女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经文部分:8世纪唐写本。千字文部分: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今天如果我们提到“摩登”这个词,恐怕很多人眼前会浮现类似这样的摩登女郎的画面吧,而且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摩登”这个中文词是英语“modern”的音译,是现代、时髦的意思。但是或许很多朋友都不曾知道,“摩登”一词最早其实是一个佛教用语,而且在中国已经传播了近两千年!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2)

这卷8世纪唐代的经文上面赫然写着“摩邓女经”,这“摩邓”和今天的“摩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3)

印度电视剧《佛陀•Buddha》中的摩邓女和阿难尊者

摩邓女的故事发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算是一个和佛陀有关的动人爱情故事,从两汉到唐朝,中原的佛经翻译对于这段爱情故事的描述略有不同,但大概的意思如下:爱情故事的男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尊者;女主人公便是这位摩邓女,摩邓女出身低贱,是古印度四大种姓(社会阶层)中最为卑贱的一层首陀罗(Sudra,奴隶),她的母亲叫做摩邓,因而得名“摩邓女”。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4)

印度电视剧《佛陀•Buddha》中摩邓女最终得到佛祖点化

故事的大概是,佛陀及弟子居住在舍卫城时,阿难尊者向摩邓女乞水,这位英俊的沙门使得摩邓女为之倾倒,随后发生了一段痴心绝对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最终,痴心却又出生卑贱的摩邓女受到了佛祖的点化,成就阿罗汉果,成为永脱生死之轮回的圣者,成为了一段“感动印度”的佳话。(大象会在后文中全文刊登这篇《摩邓女经》)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5)

阿难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石窟、壁画中十分常见,在佛陀身旁的两大弟子中,迦叶(右)多以刚毅、刻苦、历尽生活磨练以后的中年人姿态出现,阿难(左)则往往是饱满丰圆的汉人体态,有着未经世事少年的恬静的青春之美(拿一句今天的流行词来说,阿难就是“小鲜肉”的形象)。(图为著名的龙门石窟奉先寺)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6)

阿难尊者

摩邓女经的故事发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那么这个故事又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呢?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7)

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前比较主流的学术意见大约就是在两汉之间(即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而有一点大约可以肯定,最初佛教影响中国并非直接传自印度,而应该是通过当时西域的民族。我们之前曾经不止一次为朋友们介绍过世界上最早的佛造像便是来自于大月氏人统治之下的犍陀罗地区(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公元前334年开始的亚历山大东征把古希腊的造像艺术带到了西域,最终形成了带有欧洲人面孔的犍陀罗佛造像艺术,而犍陀罗造像又对早期的中原佛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8)

安世高(活跃于约2世纪)

印度的佛经最早传入中原,也并非直接得自于印度高僧大德,也是由西域人所完成的。史料记载,最早将摩邓女经翻译成汉文的是西域安息国(安息国是当时活跃在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强盛帝国,后南侵印度,在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的时候,安息帝国也开始信奉小乘佛教)的安世高,这位大约活跃在东汉时期(公元2世纪)的高僧安世高原来是安息国的皇太子,后出家为僧,他后来访问中原,成为了历史上佛经汉译的第一人。史料记载,安世高在147年到达洛阳,后大约在洛阳待了近二十年,公元151年,他翻译出了《佛说摩邓女经》。到了东晋时期(317-420),安世高翻译的摩邓女经被《佛说摩邓女解形中六字经》所沿用。而在最早的翻译中,摩邓女的故事显得十分的纯净,并没有强调她的低微社会地位,更是没有对其女性品性和道德的评价,“摩登”的语义功能主要是把佛教的“空”观植入中土汉文化中。

到了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印度高僧竺律炎和翻译家支谦(大月氏人的后裔)在东吴共同翻译出了《摩登伽经》(支谦的先人大约在汉灵帝(156—189)时期就已经加入了中国籍,所以到了3世纪的东吴时期,月氏人支谦大约已经完全汉化了)相比较安世高的翻译,印度高僧和汉化翻译家的合译或许更加符合中原的文字习惯,我们也首次看到了“摩邓”一词被替换成了“摩登”。值得一提的是,在《摩登伽经》的翻译中,故事特别强调了摩邓女的卑贱出生(首陀罗种姓)。而用“摩登”取代了“摩邓”,或许是契合了当时中国南方玄学盛行的学术氛围。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9)

《楞严经》(图为晚明版)

到了唐代汉译的佛典《楞严经》中,首次出现了“摩登伽女”的这一提法,这显然综合了东汉安世高翻译的“摩邓女”和三国东吴两人合译的“摩登伽”。而在《楞严经》中,这位“摩邓女”更是出现了不少的负面形象,“地位卑贱而外貌妖娆,性情浅浮且举止轻薄”,当然,最终她仍然受到了佛祖的点化。而从唐代开始,“摩登”一词就充满了女性的阴柔气质。“摩登伽女”的故事被进一步的中国化和世俗化了。一个性情坠堕的淫女,有了一个禅宗“心悟”的生命体验,或许很符合唐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审美境界。

到了宋代以后,“摩登”一词便时常被引用,但“摩登”逐渐褪去了宗教性,开始泛指世俗女性。

如北宋邹浩(1060—1111)写道“钵中无粥住无庵。摩登伽处,只恐却重参”;禅语“摩登”隐喻世俗中仕途的无奈与困顿,邹浩借佛家典故劝友人遭贬谪后要尽量低调超脱,不要再公开讨论王安石新法的是与非,以防招来杀身之祸。

到了元代,一代名相耶律楚材(1190-1244)更是将“摩登”转换成了俗世“佳人”,“佳人元不是摩登,幻术因循污此生。对雪解吟飞絮语,灭灯能审断弦声。”耶律楚材将“摩登”与世俗中的“佳人”对等。

明代时期,“摩登”一词在社会宣扬忠贞节烈的道德要求之下更是被贬义化了。袁中道(1575—1630)有散文写道“昔摩登伽贪爱阿难”,2500年前印度的爱情故事被中国人评判为了“贪爱”,显然给予了一定的道德评判了。而到了清代,“摩登”一词甚至开始特指青楼女子了。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10)

民国时期的“上海摩登”风情

一直到了晚清民国,随着英语流入内地,流传演变2000年的摩登一词终于演变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成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流行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所以,今天的我们在说到“摩登”这个词的时候,几乎已经很少有人会知道它在两千年前的纯净佛教含义了。

我们说了这么多“摩登”一词两千年的演变,接着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中鸿信二十周年春拍上的这一卷唐代人所写的“摩邓女经”,这卷八世纪唐人所写的“摩邓女经”称得上是原汁原味东汉时期安息高僧安世高所翻译的版本,而完全没有之后中原人士的各种演绎,让我们一起品读一下原汁原味的2500年前印度佛经上的爱情故事吧。(中鸿信这卷写经除了第一句“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阿难持钵行乞食”丢失以外,其余内容全部保存完整)以下为我们在库房拍摄的写经实物图。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11)

摩邓女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阿难持钵行乞食,食已阿难随水边而行,见一女人在水边担水而去,阿难从女丐水,女即与水,女便随阿难,视阿难所止处,女归告其母,母名摩邓,女於家委地卧而啼,母问女何为悲啼?

女言:「母欲嫁我者,莫与他人,我於水边见一沙门从我丐水,我问何字名阿难,我得阿难乃嫁,母不得者我不嫁也。」

母出行问阿难,阿难者承事佛。,

母已知还告女言:「阿难事佛道,不肯为汝作夫。」

女啼不饮食言:「母能知蛊道。」

母出请阿难归饭,女大喜。

母语阿难:「我女欲为卿作妻。」

阿难言:「我持戒不畜妻。」

复言:「我女不得卿为夫者便自杀。」

阿难言:「我师佛,不得与女人共交通。」

母入语女:「阿难不肯为汝作夫,言其有经道者不得畜妇。」

女对母啼言:「母道所在。」

母言:「天下道,无有能过佛道及阿罗汉道。」

摩邓女复言:「但为我闭门户,无令得出,暮自当为我作夫。」

母闭门以蛊道缚阿难。至晡时,母为女布席卧处,女大喜自庄饭,阿难不肯前就卧处,母令中庭地出火,前牵阿难衣语阿难言:「汝不为我女作夫,我掷汝火中。」

阿难自鄙为佛作沙门,今日反在是中不能得出。佛即持神,心知阿难。阿难还至佛所。

白言:「我昨日行乞食,於水边见一女人,我从乞水,我还到佛所,明日有一女人名摩邓,请我欲得归饭我,出便牵我,欲持女与我作妻。我言:『我持佛戒不得畜妻。』」女见阿难得脱去,於家啼哭。

母言:「其有事佛者我道不能胜,我本不语汝耶!」

女啼不止,续念阿难。女明日自行求索阿难。复见阿难行乞食,随阿难背後,视阿难足,视阿难面,阿难惭而避之,女复随不止,阿难还归佛所,女守门,阿难不出,女啼而去。

阿难前白佛:「摩邓女今日复随我。」

佛使追呼摩邓女见之。

佛问:「汝追逐阿难,何等索?」

女言:「我闻阿难无妇,我又无夫,我欲为阿难作妇也。」

佛告女言:「阿难沙门无发,汝有发,汝宁能剃汝头发不?我使阿难为汝作夫。」

女言:「我能剃头发。」

佛言:「归报汝母,剃头发来。」

女归到母所言:「母不能为我致阿难,佛言:『剃汝头发来,我使阿难为汝作夫。』」

母言:「子我生汝,护汝头发,汝何为欲为沙门作妇?国中有大豪富家,我自能嫁汝与之。」

女言:「我生死当为阿难作妇。」

母言:「汝何为辱我种?」

女言:「母爱我者,当随我心所喜。」

母啼泣下刀剃女头发。

女还到佛所言:「我已剃头发。」

佛言:「汝爱阿难何等?」

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声、爱阿难行步。」

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其有夫妻者,但有恶露,恶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有何益?」

女即自思念身中恶露,便自正心,即得阿罗汉道。

佛知已得阿罗汉道,即告女言:「汝起至阿难所。」

女即惭而低头,长跪於佛前言:「实愚痴故逐阿难耳。今我心已开,如冥中有灯火;如人乘船,船坏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行。今佛与我道,令我心开。」

如是诸比丘俱问佛:「是女人母作蛊道,何因缘是女得阿罗汉道?」

佛告诸比丘:「汝欲闻知是女不?」

诸比丘言:「我曹当受教。」

佛言:「是摩邓女,先世时五百世为阿难作妇,五百世中常相敬相重相贪相爱,同於我经戒中得道,於今夫妻相见如兄弟,如是佛道何用不为?」

佛说是经,诸比丘闻皆欢喜。

整段《摩邓女经》中,大象个人认为最为精彩的当属以下这一段,正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们再次体会一下故事中的禅意吧。

佛言:「汝爱阿难何等?」

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声、爱阿难行步。」

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其有夫妻者,但有恶露,恶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有何益?」

女即自思念身中恶露,便自正心,即得阿罗汉道。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12)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摩邓女经》背面有《千字文》一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这可是极为罕见了。《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后,《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

写在《摩邓女经》背面的《千字文》为一人笔体,首行书“千字文一卷也”,次行题“勑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并接着书写《千字文》正文。在正文结束后又写有“千文一卷”四字。最后有《千字文》书写者题识“我今日出家说不过”一行。从《千字文》内容看,有抄写出现的错误和更改。书写者字体古拙随意,且有一些当时的俗字。墨色有浓淡之分,或许不是一次抄写完的。8世纪的《摩邓女经》的背后为什么还会留下9—10世纪抄写的《千字文》,或许留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了。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13)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14)

同时,这卷摩邓女经有衬纸包裹,衬纸内书有文字数行:首行题“摩邓女经”,下写“背面写千字文”并行写“敦煌石室藏唐人写经之一,乐只室藏”。下钤“高绎求”白文方印一枚。又题“摩邓女经”,下写“敦煌石室藏经之一”,并行书“庚寅十月络园所得”,与“摩邓女经” 并行书“计六十四行”。以上信息则透露出这卷经书在民国时期为著名书画篆刻家高时敷(1886—1976)所珍藏。高时敷的书画古印收藏颇丰,而在抗战时期其大部分藏品毁于战火,而这卷《摩邓女经》却幸而得以保存至今,也称得上是一段佛缘了。

市场上所见的唐代写经或许不在少数,但所见摩邓女经则是少之又少,十分期待这卷传承有序的国家一级文物——唐代敦煌《摩邓女经》在4月底的市场表现了!

古代女子梳妆文学常识(一卷唐代写经揭秘)(15)

中鸿信二十周年春拍

《摩邓女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经文部分:8世纪唐写本。千字文部分: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26.5×118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中鸿信二十周年春拍全国巡展上海站

时间:4 月21-22 日

地点:上海波特曼丽思卡尔顿酒店四楼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376 号

中鸿信20周年春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7-04-26 - 2017-04-28

拍卖时间: 2017年04月29日-30日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大象视界】专业解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