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命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动力电池技术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不论是研发布局的广度,还是研发成果的深度,都堪称独步全球。然而这个电池领域的大哥大,又是如何在之后的竞争中节节败退,最终败倒在了中国的脚下?

拿下电池市场

日本地狭人稠,经济发达,但煤炭、铁矿以及石油等资源却是十分匮乏。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国家,收回了石油的定价权,这也间接导致了全球的石油价格大幅度提升。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1)

这场石油危机持续了三年之久,在这场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然而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国家,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如果一直把能源命脉掌握在别的国家手中无疑是自我毁灭,因此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对于日本来说是急不可待的。

日本在重新审视自己后下定决心踏上电动汽车的研究道路。1977年日本的电动汽车研究由于在蓄电池技术方面未能突破之前的不足,最终还是未能一鸣惊人。随后日本科学家吉野彰设计出了以碳基材料为阳极,以钴酸锂为阴极的锂电池,此次的设计在确保电池安全性的基础上,完全去除了电池中的金属锂,确立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概念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2)

1991年锂离子电池被索尼大规模生产并推向市场,此次索尼以惊人的速度占据各国的电池市场,随后松下等企业不甘示弱紧随其后,日本逐渐在锂电池技术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的局面,这也侧面反映了日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1997年日本乘势而上,组建了锂电池电力存储技术研发联盟,加快速度对电力中央研究所、电池和材料厂商等资源进行了整合升级

日本并没有因为短期的成就而有所松懈,一直把动力电池作为其技术研发重点和突破口。一路从最初保证本国能源安全,逐渐发展到了在电动汽车领域“独孤求败”的境界。然而这个曾经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称霸一方的强者,为何会在该领域一退再退?

日本的错误选择

2000年由于韩国的企业迅速侵占了电池领域的中端市场,日本的电池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发展,纷纷决定到国外投资设厂,并开始做回“老本行”不断地转移低端市场。随后日本的锂电池企业进行了多次的并购和重组,最终日本的电池企业数量缩减到了仅剩五六家。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3)

而日本出于核心技术的安全性考虑,对于在国外的工厂往往只生产一些后端工序的产品。也正是这样,导致了日本产品的定位以及价格始终没有做出改变,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与电池行业的中低端市场的发展格局背道而驰。

于是从2005年开始日本锂电池的国际市场份额就不断地在走下坡路,许多企业因为利润大打折扣,纷纷选择抛弃自己公司旗下的电池业务。

例如索尼企业就以仅仅11亿人民币将其锂电事业部贱卖;日产将其所持有的AESC的51%股份以10亿美元出售。更致命的是,在2010年日本对动力电池的定位发生微妙变化,许多企业由最初专供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了供应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双驾齐驱,也就是油电混动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4)

日本汽车领域的两个龙头老大丰田、本田在这场“赌局”选择把赌注全部押在了燃料电池汽车,而像三菱、日产这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则选择押注纯电动汽车,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动力电池在日本的命运,导致日本在最新一轮的电池争夺战中,败在了中国的脚下。

20世纪90年代,亚洲锂电池行业的整体格局可以概括成是:“日系企业垄断市场,韩系企业破门而入,而中国企业在门外张望”。那么中国又是如何从最初的“门外汉”,逐渐变成在动力电池领域称霸一方的强者?

逆势崛起的中国

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的电池产品价格暴跌了20%-40%,而日系厂商也深受其伤,因为负担不了巨额的亏损,纷纷退出镍镉电池市场。这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的镍镉电池生产商抓住时机,迅速占据镍镉电池市场。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5)

但是在1998年的时候,日本锂电池的生产能力就已经能够达到每年生产4亿支,占据当时全球90%以上的份额,因此尽管中国企业在镍镉电池这个低端市场占住了脚跟,但对日系企业根基稳固的高端锂电池来说,中国的这点小波澜对他们毫无威胁。

其实中国对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也算是有些时日了,早在1990年,中国就已经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了,1996年成功研制出了移动电话、摄像机专用的18650型电池,该电池容量与索尼电池相比,并无太大区别。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6)

但因为该技术还不够成熟,跟不上后续市场的迭代升级需求,再加上镍氢电池这个舒适圈能给我国企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因此几乎没有中国企业愿意顶着压力,主动的转型到锂电池的研究中。

市场总是残酷的,中国占领镍镉电池市场两年后,镍氢电池逐渐被锂电池替代。2004年中国整个镍氢电池行业的收入相比2000年下降了37.5%。这给了中国企业当头一棒,也让他们意识到了要想继续在动力电池领域站住脚跟就必须转向锂电池。

2001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开始建立矩阵式“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也即采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三箭齐发的模式。

2006年中国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电动汽车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并将发展电动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希望可以通过电动汽车完成汽车技术转型,成功进入汽车强国的行列。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7)

2015年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日韩的企业被“驱逐出境”,中国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仅仅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就达71千兆瓦时,而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为116.6千兆瓦时,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高达60.89%”。

从2015年的产销24.75万辆,增长到2019年的97.2万辆。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自然而然也成了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行业的“大鱼”在中国的动力电池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的把日本和韩国狠狠的甩在了身后。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8)

在这里大家有没有很好奇?创新并不容易,为什么中国要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呢? 其实这主要分为三个原因。

中国必须要发展的新能源汽车

第一个:能源危机

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波及范围较广,危害较大的石油危机。

第一次发生在了1973年,当时由于中东战争的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给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一个教训,对石油采取了禁止运输,严禁出口的措施,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3美元,上涨了足足4倍。

第二次发生在1979年,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矛盾爆发,最终战火无情得在两个国家之间燃烧了起来,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直接导致了石油日产量剧减,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石油价格超预期上涨。随后各国对于石油战略储备的关注度达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石油消费较大的国家开始加快发展替代能源的步伐,发布各种政策“旁敲侧击”的压缩石油的消费量。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9)

1990年因海湾战争爆发,再次引发了石油危机,伊拉克随后遭到西方国家制裁,而伊拉克的原油供应链也被迫断开。仅仅3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从每桶14美元迅速窜到40美元

分析我国的能源结构可知,我国是一个煤炭储量和消费的大国,同时又是石油、燃气储备的“弱国”,但是我国的工业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又非常的大,这就互相矛盾了,因此只能通过进口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早在几年前,我国对于石油的依赖度就冲到了70%红线,2020年我国的石油总消费量进口比例占了73.5%。石油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和民生资源,如果自己不能自给自足,而是需要掌控在别的国家,非常容易发生“卡脖子”的事情。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10)

因此新能源车的发展是顺应能源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既可以优化我国的资源分配,又可以大大地减轻传统能源的负担

第二个:环境污染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进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概念,一时间这两个概念受到了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那么什么叫碳达峰,什么又是碳中和呢?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11)

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名字中都有一个碳字,指的就是二氧化碳。

碳达峰是指:当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在一定的平台期内达到一个历史的峰值。尽管在这个测试的时间中碳排放的总量会有波动,但是碳总排量最后都会呈现一个回落的趋势。

碳中和是指:企业和个人测算在一定的时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的方式来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关系也是两者相辅相成。

那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中国来说又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此次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际也为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雾霾现象也逐渐成了各个省市的家常便饭了,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有多么恶劣。

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可以实现尾气的零排放,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现象,降低空气中细颗粒物含量,减少雾霾现象的发生,因此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角度出发,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早日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12)

第三个:汽车领域换道超车

我国传统的油车行业技术如何,我想大家也都知道。因为起步晚,对于日本以及美国来说,落后较多,虽然近几年中国的燃油车技术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一些关键的技术、核心的产品方面,与其他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

传统汽车品牌效应在消费者的心中根深蒂固,我国很难在短期内打造出一个新的汽车品牌来打破传统认知。而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个新概念、政府的鼓励政策以及市场机遇等的多维度共同作用下,车载电池逐渐成了一个投资新风口。从当前行业现状分析可知,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13)

电动化、智能化将成为继内燃机之后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宠。部分龙头企业推出的新款新能源汽车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肯定,相信在不久之后传统的汽车行业的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创新可以让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上更上一层楼,实现品牌弯道超车。

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对于中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能源的供应日趋紧张,因此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GDP是低于10000美元的,若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与能源结构,预测我国人均GDP增长到18000美元时,人均能源消耗将达到8000kg”。

因此发展车载电池对于减少国家石油资源消耗,顺应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具有低排放特点,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可大幅度削减车辆运行过程中排出的有害气体,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证人群健康均有重要意义。

日本曾经世界第一(日本曾经世界第一)(14)

近几年,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5G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电动化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碰撞催生出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模式,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集低碳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新时代产物,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而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升级迭代更新,促进了这些领域在各环节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其相关技术及产品创新将对其他产业科技创新起到模范带动作用。

目前中国的动力电池已经占据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动力电池的“积累研究”方面,日本还是有很大的经验优势和强大实力。

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应该更就加的脚踏实地,严肃认真对待技术创新,严守安全底线,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健康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