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统一和大一统的区别(大一统与大统一)
公羊高,战国时齐国人,其所著的《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最近,电视剧《大秦赋》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大一统”的思考和讨论。
不能把“大一统”与“大统一”混为一谈
有人常常把“大一统”解释为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君主专制、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庞大帝国,意味着思想、观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统一性。“大一统”的“大”很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大小”的“大”,“一统”被理解为“统一”“同一”。
要正本清源地理解“大一统”:这里“大”本是尊崇、重视,有褒奖、尊美之义;“一”是元,本源、根本之意;“统”本来指丝之头绪,许慎《说文解字》释曰:“统,纪也。……纪,别丝也。”段玉裁注曰:“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后来又引申为总领、统管、统合、纲纪等义。“大一统”的本意就是尊崇自下而上的立元正始。从公羊家的解释来看,一是元,统是始,一统就是元始,元始就是天地万物,包括政治社会的形而上根基,用今天的话就是本体。不能把“大一统”与“大统一”混为一谈,“大一统”与“大统一”有本质不同,前者是儒家推崇的王道政治理想;后者是法家实践的霸道政治模式。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中国历史上看,“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过,对于一些细节,学界也有不同说法。顾颉刚说:“中国的统一始于秦”。他的观点影响很大,几乎成为学界主流。也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源于西周封建,从历史上看,夏商周三代递嬗演变,“大一统”观念逐渐形成、发展,至西周形成了“大一统”思想。“周代的‘大一统’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它源于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实际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认同观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观念由西周封建所开创,是西周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追根溯源,司马迁写《史记》将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后人将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以炎黄子孙自居,就有了追求共同的血缘和文化根源的意识。《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天下平定,他把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区域,称为九州,标志着向往“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状态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理载体。到商周时期,“天下一统”意识已十分明确,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王者即天子。
孔子对“一匡天下”的肯定
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提出重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秩序。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王道政治,但他对春秋时期霸道兴起,客观上维护了周天子的地位和夏夷“大一统”也表示认同,尽管他批评管仲“器小”“不俭”“不知礼”,但对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合乎他心目中的仁道。孔子对管仲的肯定实质就是对“一匡天下”的肯定,实质上就是肯定其对维护西周“大一统”的贡献。
孟子的“定于一”
由春秋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到战国无礼无天,战乱不休,孟子针对诸侯之间征战不休,周天子名存实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残酷现实,主张“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问题时,孟子回答:“定于一。”王又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的“一”不是“政治统一”之意,而是如何使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维系于本始、本源之意,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王道政治。
荀子的“以一持万”
荀子处于战国末期,在思想上以儒为主,综合百家,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国家设计了“以一持万”“无为而治”的理想治道:“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他把“天下”归于“大一统”作为最高学术和政治追求,主张“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这似乎是在期待现实中出现一位能够效法古代圣王的君主,“以一持万”,统一天下,普天之下,莫不服从。在他心目中,古代圣王还是“大一统”的理想和标准,他对汤武之世称颂有加,认为“一天下”者,可“名配尧、禹”。
公羊家的“大一统”尊崇的“一”,也就是“道”
《春秋公羊传》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这个概念就首见于《公羊传》,“大一统”思想也成为公羊学派的核心思想。鲁隐公元年,《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元年是什么意思?是诸侯国国君执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说的是假设出来的符合道德礼义的“文王”。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因为是文王所颁布的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说是“王正月”?是为了强调王道统一于元(道)、天下统一于王。何休在《解诂》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施政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唐朝徐彦《公羊传疏》:“所以书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今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唐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所以,公羊家的“大一统”就是尊崇宇宙初始那个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本源、本始的“一”,也就是“道”,具体到政治上就是指王者(天子)秉受天命,归依于形而上的本体(元)推行政教,从而使错综复杂的政治活动能够一统于超越的价值源头,获得超越的存在价值,并以此作为新的一统天下的开端。
“大一统”的思想实质是尊崇王道,高扬王道政治理想。公羊家认为,在天下无道,王道衰微的时代,要重建王道政治理想。
汉代董仲舒论证“大一统”是以王道政治为理想的
汉代董仲舒系统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是说,《春秋》经的大一统是天地古今的常道常法,天经地义,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针对当时社会现实,他认为有了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具有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思想,只有上下统一,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不过,如果我们把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看成是意识形态和政治的统一,那就简单化了。如果理解成维护封建专制,那又误解更深了。其实,董仲舒论证“大一统”是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以王道政治为理想的。在给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发挥《春秋》的思想,他说:“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臣仔细考察《春秋》里“春王正月”的意思,寻求王道的开端,得到了“正”。“正”次于“王”,“王”次于“春”。春是天的作为。正是王的作为。它的意思是说,君主上面奉承天的作为,下面用来端正自己的行为,“正”是王道的开端啊。
(原标题:不能把“大一统”与“大统一”混为一谈—— “大一统”辩证)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韩星(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流程编辑:L01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