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季节最能体现槐树的坚强品格(将自己站成了一面镜子)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棵树,成为一段时间的节点,被写进历史。更没有一棵树,成为一个王朝终结的见证,被嵌进时代的年轮,并引得后人长久的思索。
北京景山的那棵古槐做到了。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阳光被冻得有气无力。我特意走近它,我觉得,一年四季,只有在冬天,才是造访它的最佳季节,因为季节透出的气息与它本身的经历十分契合。它历经了370多个春夏秋冬,景山上比它小200多岁的松柏早已参天,它却还是当年的模样,歪着脖子,孤独地瑟瑟在景山东面的山脚下,陪伴它的只有两块冰冷的石碑。
崇祯17年(1644年)3月18日,崇祯皇帝与李自成谈判破裂。3月19日天还没亮,崇祯在司礼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在这棵老歪脖子刺槐上自缢,上演了“君王死社稷的悲壮”,宣告了明王朝的寿终正寝,也使这棵普通的槐树与中国一段历史同在。
景山,原名煤山,顺治8年改为景山,相对高度45.7米,占地345亩,地处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和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在元明时代,是堆煤炭的地方,后因崇祯皇帝在此自缢而出名。1928年辟为景山公园,成为北京著名景点。
站在景山万春亭所在的最高点上南眺,神武门-承天门-天安门-正阳门,由近及远的恢宏气势铺展开去,鳞次栉比的屋宇似黄河的波涛奔腾向前,故宫专有的皇家颜色——金黄,辉映了半个天际。黄,恰如中华民族特有的肤色,顽强地从远古辉映到今天。瞬间,面前的景色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可以想见,当年身为一国之君、自诩“慨然有为”的崇祯,即将为270多年的朱氏江山划上句号、即将要永远告别前庭后宫和皇子公主时,年纪轻轻、在位只有17年的他,该有多少的不舍不甘与无奈?他面对内忧外患、王朝的江河日下,在景山山顶对明王朝送去最后一瞥,遗下“……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的血诏后离世而去,足见这位皇帝的忧患与哀怜。
几百年来,人们认为“景山无限好,思宗却可思”。明思宗崇祯代表的“不苟且、不偷生”等一些象征意义,被后人反复提及。1930年,故宫博物院在其自缢处立“明思宗殉国处”碑。1944年崇祯忌日,在此立《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并撰千字碑文,对明亡和崇祯之死予以追溯。两块石碑上同一个“殉”字,表达了人们对崇祯之死的极尽褒扬。
崇祯的功过由历史评说,一个朝代的终结见仁见智。我由此想到,当年丢掉国民党政权的蒋介石若学崇祯,说不定就没有了后来美国和台湾历代当局的一狼一狈,也没有了半个多世纪两岸人民的骨肉分离,美国就少了牵制中国的一颗棋子,中国的崛起就少了许多障碍。从这个角度讲,老蒋的心胸胆识德行与封建帝王崇祯相比,“矮”了不知多少。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得多。
这棵古槐因与崇祯连在了一起,它成了铭记中国那段历史而生的风景。几百年过去了,它始终犹如夹在中国历史书中的一帧书签,当人们循着它的牵引,轻易地翻到那悲壮的一页,重温与它相关的过往,自然而然地会思索其中的道理。我想,这是它在漫长的时光中,不改旧模样的缘由吧!
是的,六个多甲子过去了,它姿势不改,容颜未变,在风霜雨雪中,将自己站成了一面镜子,成为“知兴替”“明得失”的警醒。当年明清鼎革,王朝变色后,清朝宣布这棵刺槐为“罪槐”,配铁链一副,规定凡皇室人员经过此处,必须驻足观瞻,用此种方式提醒他的臣民不忘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重要的是,古槐见证了甲申年胜利者李自成的悲剧。
虽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是明王朝的重要掘墓人,但他攻克北京后,骄傲自满、下属腐败,大顺政权存在了40余天,最后只是在承天门的匾额上留下一个箭洞后,匆匆逃离北京。他的失败为满清入关打开了一扇大门。如若无此,历史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今天谈论这些,只对历史本身而言,决无影响民族团结之意。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
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以史为鉴的传世经典。文章梳理明朝灭亡与崇祯之死,尤其是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的种种错误,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进入北平提供了历史参考。
1944年3月,文章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载,因其与一代伟人对党的前途命运艰巨性和长远性的思考、对中国农民革命局限性的反思相契合,远在延安的这位伟人看到此文后反复击掌连声自语:好文章,好文章!此文被纳入当年延安整风必读文件。
不难看到,此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两个务必”的要求,在党中央去往北平路上“进京赶考”的隐喻和“我们决不做李自成”的宏愿,无不体现了开国领袖对历史的敏锐洞见和未雨绸缪、登高望远的能力和期盼。
党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不减,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延安精神强大基因的遗传。
如今,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正富起来强起来,但作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及她领导的人民,还仍然跋涉在“赶考”的路上!
在这个意义上看,那棵古槐是一枚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感叹号!
当我们走近它,关注的不应该只是300多年前景山晚景中那一抹血色残阳,更重要的是在目睹它光鉴照史的姿势时,不忘领会其意味深长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正所谓,古槐依旧在,尽在不言中!
2020.1.29 于潜江
作者: 鲍邦协
责编:毛秘 《白浪情》
来源:新华号 白浪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