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冷问题剖析(一篇文章讲透发热)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外感、内伤都有发热的可能,但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所以不能单纯以发热为治疗的根据,必须结合其他的证候,具体分析,才能作出适当的处理。

发热既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为什么要单独提出探讨?

正因为它是一种常见的证候,而且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又因为它的牵涉范围比较广泛,如能深刻理解,对治疗是有重大意义的。

01

中医对体温正常的认识

所谓体温正常,即机体产热与散热功能正常。

按中医理论来说:体温属卫气功能的一部分,卫气来源于津液。《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脾胃论》说:“五脏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胃气和平,营气上升,始生温热。”

这都说明体内的卫气,是由营养物质气化而来,敷布于体表肌肉,以控制汗腺开合等方式,维护着体温的正常。

体温的变化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它的产生与敷布有赖脾、胃和三焦的功能,它的调节则依赖心、肾两脏的功能活动。

脾胃有生化津液之功能,三焦有宣通津液的作用,又是体液运行的途径。津与液有时是混称的,但在体内的作用又有区别。津因清而稀,故可随三焦之气与卫气出入于分肉腠理之间,起滋润肌肤的作用;故津与卫气是相依相存的。液因浊而稠,不能随气往返于肌肤之间,而流行于筋骨关节之中,起着滑利关节、濡养空窍等作用;故液不与卫气发生直接关系。

饮食所化的水谷精微,一部分化生气血,用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并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热量,温暖全身;另一部分贮藏于肾中备用,当机体活动量增加时,则动用肾中贮存的精微,以补充能量的消耗。

机体活动量增加时,气血活动亦旺盛,精微气化亦多,所以人体热量增加。这时引起心阳和卫气的亢奋,于是在心阳蒸动下,卫气的活动加强,毛孔开放,肌腠放松,而排出汗液,以达散热的目的。心阳管制排汗,以调节体温,故有“汗为心液”之说,也说明体温调节,主要靠心肾两脏。

但是,体温的恒定,还要取决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阴阳平衡,这两种平衡又是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实现,主要靠机体的调节机能。如外界阳气盛(温度高),体内产热就少,消耗精微相对也少,另一面散温多,出汗多,而尿则少;如外界阴气盛(温度低),体内产热就多,精微消耗相对也多,另一面散温少,出汗亦少,而尿则多。

这说明内因与外因取得统一,体温亦可保持正常。以上所述是体温正常的生理情况。

02

中医对体温反常的认识

人体适应外界的寒热变化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气温变化太快或太剧烈,超过了人体的适应机能时,就将失去寒热平衡的关系,而发生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多有发热中医称为“外感热病”。

当然,体内适应功能不强,是很关键的。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如果人体内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营卫、气血的不调或不足,也会产生发热,中医称为“内伤发热”。

以上就是体温反常的病理现象。

03

中医对发热的分型

中医将发热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其主要特征是:外感发热多是急骤产生,内伤发热多是徐缓产生;外感发热多是热度较高,内伤发热多是热象不剧;外感发热多是短暂的,内伤发热多是持续的。

下面着重讨论外感发热的类型。

外感为六淫所伤。六淫分阴阳,寒与湿属阴邪,又称寒邪;风暑燥火属阳邪,又叫温邪。凡感受寒邪者,谓之伤寒;感受温邪者,谓之温病。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后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感邪后多从寒化。

这说明外邪在人身上的表现与体质是有关系的。

1. 伤寒病热型分为三种: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发热,不恶寒、反恶热。

少阳病:寒热往来。

2. 温病热型分为四种:

卫分:发热,微恶寒。

气分:发热,不恶寒、反恶热。

营分:高热而夜甚。

血分:昼降夜高。

以上所有发热,虽有分型,但都是正邪斗争的反映,医者根据其表现于外的热型,来研究其病理本质,故热型只能作为鉴别诊断的一项依据,而非全部。

04

中医对发热病机的认识

人体对于气候的变化,具有调节之机能,从冬至夏,寒来暑往,人体为适应环境,或开放毛窍以泄汗,或收缩肌肤以保温,所以保持其常温,不使外邪侵入。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语。

若其调节机能有所障碍,则虽遇六气轻微之变,亦可致病。是以六淫为感冒之诱因,而诱因之得以成立,在于调节机能,未能应变之咎。故此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对于伤寒,说是邪从皮毛而入;对于温病,说是邪从口鼻而入。

所谓从皮毛而入,是由于寒为阴邪、寒性收敛,寒邪伤人之后,使人毛孔闭塞,不能发汗及散温,体内温热无法外泄,致卫气集于肌表,故现肌肤发热。

此时体外温度不变,体内温度增高,相形之下,感到体外温度偏低,灼热益甚,越觉肌表寒冷,故病人欲加衣御寒。

解决这种矛盾,只有用辛温之药,使毛孔开放,里热外透,这种方法叫作解表。毛孔能恢复正常散温、就不发热了。

所谓温邪从口鼻而入,这是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说法而来。因为发热之后,并不恶寒,或时有汗出。这说明不是毛孔闭塞。

温邪性热,伤人之后,多有口干、咽痛、咳嗽等症状,口干、咽痛、咳嗽都是温邪犯肺所致。肺主皮毛,肺中郁热,从毛孔散出,故有汗出,但肺热未除,温热散出以后,还继续产生,所以有一面发热,一面出汗的症状。因为温病多有肺系的疾患现象,故说邪从口鼻而入肺。

解决这矛盾,就是要一面清肺热,一面散温,故要用辛凉之药,肺热一平,就不发热了。

05

中医对发热的治疗原则

我们知道,发热不是一种病,而是某一种病的一种症状,故不能单纯为除热而除热,应当找出它的病因,病因一除,发热也就解决了。

但是病因有的虽然相同,而在不同体质的人体上,反映出的病情也不一样。中医治病,主要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由于人体有偏虚、偏实、偏寒、偏热的不同,因此调整的方法也就多样化了。

常见的退热方法有:

辛温退热法:如麻黄汤、香苏饮等。

辛凉退热法: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清气退热法:如白虎汤等。

和解退热法:如小柴胡汤等。

攻下退热法:如小承气汤等。

清营解毒退热法:如清营汤、清宫汤等。

清热化湿退热法:如三仁汤、三石汤等。

表里双解退热法:如三黄石膏汤,防风通圣散等。

以上只是举其大概,由此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原则,在于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失调。退热之法,名为退热,实系去其病因,一切疾病,莫不如此。

总之,退热要全面了解发热的原因,然后针对主要原因去治疗,所以才有上述各种不同的退热方法。

现在有许多发热病,虽然用科学仪器或检验找出病源,但中医还是要根据整体来辨证施治,这就是中医学的特点。

06

写在后面

发热既然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症状,也就不能以发热为治疗的唯一依据,所以对于发热,必须全盘了解,才有方向可寻。

但发热仍不失其重要性,因为作为人体内的正邪斗争,从发热的情况,可以作为疾病进退的判断,这就是对于发热探讨的意义。

上热下冷问题剖析(一篇文章讲透发热)(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