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连续失败几次 孙中山六历时18年

孙先生系列,到中华民国成立,基本完结。当然其中因为以个人为主角视角,所以在环境的描述上非常简化,而个人所有的发展其实离不开环境的持续变化。此篇之后会写一篇以环境变化为视角的综合篇。

此篇尽量交代了,武昌起义能够成功的前提和环境背景,当然环境不是一日而成。之前的事件都是量变的过程,到了武昌起义时期,整体达到了质变节点。所以成功的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铁路这块大蛋糕是怎么来的?

中日战争后,帝国列强对铁路特权疯狂地攫取。

1896 年,清廷委任盛宣怀为一家新办铁路公司的总监,盛原本希望从政府与私人,也从外国贷款那里来募集资金,但由于政府与私人无力出很多资金,从而使筑路资金主要来自外国人。此后十年中,在外国资金的赞助下,许多铁路兴办起来了,其中最著名的为京汉线(北京_汉口)与沪陵线(上海_南京)。1898 年,华美合兴公司曾与中方达成协定,由其提供一笔贷款建造粤汉铁路(广州_汉口),但由于士绅与商人的强烈反对,湖广总督张之洞于 1905年又付出 675 万美元从美国公司手中收回这一建路权。而这笔钱则来自香港政府给予的一笔 120 万英镑的新贷款

在设计路线经过的广东、湖南、湖北,允许各省人民自建。此外,四川人民也有权修建从汉口到该省内的铁路。但是,省一级的能力与资源却是不敷用的。在湖南,虽然对土地、稻米、财产及薪金征收了新税,但也仅筹集到 500 万两,而建筑开支却是 6,000 万两广东省仅凑集了所需的半数资金

在此情况下,清廷于 1908 年责令张之洞负责管理粤汉铁路与川汉铁路湖北段。1909 年 6 月,张开始与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谈判,准备贷款 600 万英镑筑路。但几个月后,张于 10 月 5 日去世,谈判押后。

经过几年的筹集,不仅四省的绅商地主成了股东连一些农民也握有股票。粤汉铁路已开始修筑,川汉铁路从宜昌到万县的一段也已动工,从当时情况看,这两条铁路是可以靠自力修成的。

但是,帝国列强不肯让中国自己修成铁路,就利用清政府财政困难进行要挟迫使清政府订立了铁路借款合同,宣布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根据借款合同,英、美、法、德等帝国主义不但掌握了铁路权,而且还要以湖南、湖北两省的盐税厘金作为抵押

孙中山连续失败几次 孙中山六历时18年(1)

被动蛋糕之后的空前大团结

1908年慈禧、光绪相继去世,1909年军机大臣袁世凯被排挤下野

1911年5月,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此时正是:君为幼儿,内无相,外无将

1911年5 月 9 日,清廷正式将粤汉、川汉两路收归国有。5 月 20 日,盛宣怀与四国银行团签订了一个四十年的年息五厘贷款协议。此时外国控制了中国全部铁路的 93%。

6 月 17 日,朝廷提出补偿铁路投资者:对湖南、湖北两地,实行全额偿还对广东偿还 60%余下的 40%将以政府债券支付。这种债券在铁路盈利后的十年内由政府赎回在四川,将仅发给可赎债券,这种债券包括铁路资金 700 万两与实际建筑费用 400 万两年息为 6 厘

代表士绅、富裕地主与富商的四川省咨议局率先而起,反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四川士绅此时怒而反对朝廷,他们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无心将王朝推翻,但是政府无视他们的要求,他们便转而支持革命

1911 年 8 月 24 日,万余名川民在省会成都发起集会,他们决意停止纳税,发动罢学、罢市。新任总督赵尔丰急于邀功,以保住自己的位置,便下令逮捕士绅代表,军队与示威者之间的公开冲突爆发

至此,四川各阶层空前的被统一起来,革命大势已成。

孙中山连续失败几次 孙中山六历时18年(2)

武昌起义

很快参加者就发展到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

1911年9月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

1911年10月10日,工程营率先夺取了武昌的官方军火库,炮兵营也与工程营联合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总督与提督一同潜逃而去。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了该城。深夜,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同盟会员何贯中组织同学,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驰援的漕河铁桥炸毁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

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领袖在场(孙此时在海外,黄仍在上海),他们于是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黎元洪担任军政府大都督。长期支持革命的湖北前任咨议局局长汤化龙为军政府的民政部长。汤一面电告各省,敦促他们宣布脱离清廷,一面成功地使在汉口的外国领事认识到,他们在混乱之际应保持中立。然后国号改为中华民国。

当时西南地区的大部分税收的中转都是在武昌,有一个国库的中转库。黎元洪每天就是给各省发电报、撒银两。他知道只要大家都独立了,哪怕有十几个省开始独立,那这个革命就不会失败。他把当时在武汉中转国库的大量银子汇给各个省,只要独立,就给汇钱。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当然,孙中山为什么是临时大总统,善后细节有哪些?清帝退位等等,都还有很多故事在里面。当然这个基本上与孙先生的革命主线是间接关联了。如果大家有兴趣想了解的,可以评论,我单独在写一下。

孙中山连续失败几次 孙中山六历时18年(3)

资本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第一时间去了英国谈外交,成功地使英国政府保证,停止与清政府的所有贷款谈判、防止日本援助北京政府,并取消对他进入英国领土以及殖民地的禁令,以便能自由回国。然后去巴黎,会见东方汇理银行的经理西蒙。孙中山向西蒙提了几个问题,要求对方坦率地、直截了当地给予回答。西蒙的回答,能让我们看到资本家投资革命事业的考量。

首先,孙中山问西蒙能不能在最近期间内向临时政府提供贷款。西蒙作了否定的回答,但如果革命者建立起一个为全中国所接受并得到列强承认的合法政府时,他们将不反对在金钱上给革命者以帮助

接着,孙中山问西蒙是否同意商谈一笔借款,使中国能够用以付清庚子赔款。西蒙表示不能理解这样做中国会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但只要借款的担保能充分令人满意,他们不反对使孙中山得到满足。

第三个问题是:“用其他等价的担保去代替关税作为现有借款的担保品?”西蒙回答绝对不可能,在中国的信用得以牢固地树立以前,现有借款的条件不得做任何修改

由此可见,只要孙中山没有建立起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外国政府和银行就不会考虑给他贷款。政府稳定与财政健康是能否借来外债的关键

不过,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但是要实现这个宏大目标,就必须先革命成功,而革命成功又需要巨额资金,要借到巨额资金又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

因为没有借到钱,加上各省独立,不向中央政府缴纳税款,致使孙中山的新政府难以维持下去。当他宣誓就职大总统后,一次安徽前线军情告急,粮饷皆缺,急电中央索饷。

孙中山朱笔一批:拨20万元济急。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持此总统手批,前去财政部拨款时,发现国库之内,只有银元10枚。孙中山邀请实业家张骞出任财政部长,但是张骞婉拒,因为他相信,即使有盐税和上海海关的收益,临时政府仍然面临着八千万两的年度赤字。除了向外国借款,他也没有办法。

1911年12月18日下午,驻于湖北会馆的一营敢死队就因多日未曾领到军饷而发生骚动。士兵们威胁称如果拿不到饷钱,众人便散伙;12月27日,昆山发生骚乱,起因是当地的革命军试图强征钱粮,招致民间的反抗,结果40名百姓被杀,革命军5人死亡。

尽管临时政府发行了100万元军用钞票,但因其市场信用很低,在流通中遭到人们的冷遇,多数商家不肯接受这种货币。财政困难直接导致军事上的困难,革命党人再也无法维持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从 1874年至 1911 年期间,根据合约,政府借款为 1.714 亿英镑

到1911 年,清政府垮台为止,只偿还了 3,230 万镑,有 1.39 亿镑未付。这种以借钱来偿还以前贷款的方式,使清政府陷入了一个无望的泥沼中,并使新中华民国政府于 1912 年诞生时便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孙中山在1912年初只好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

孙中山连续失败几次 孙中山六历时18年(4)

事业到这一步,类似已经上市。但是,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令孙先生感到沮丧。他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

而事业第一阶段的成功,其实代表了新的阶段的开始。只是在下个阶段,孙先生就不再是主角了,也就轮到了本来想写的毛主席为主角的时代了。所以,请看下个系列,毛泽东创业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