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孔庙有哪些门(曲阜孔庙的前五道大门都是什么)
“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的第一道门坊,为石制,有四根石柱。夹抱石柱的称为抱鼓石,在每根石柱上面都饰有一个莲花宝座,宝座上蹲有一个古朴的独角怪兽,称为辟邪,俗称“朝天吼”,这些都是封建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饰物。“金声玉振”4个大字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著名书法家胡瓒宗所题写的,出自《孟子·万章》篇中孟子评价孔子的一句话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者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以击罄结束,以此象征孔子的思想,集古先贤之大成,就像一首完美的乐曲一样,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玉”字的点不是现在字的位置,点到中间了,其实这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泮水桥”与“下马碑”,“泮水桥”宽4.45米,长7.38米,两侧有桥栏,桥北端东西沿河置石栏,栏北与墙相连,与棂星门组成一个21.1米,深8.55米的半封闭空间。桥后各立有一座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百官、庶民百姓从此经过都要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棂星门”为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棂星,孔庙设有棂星门意为孔子是天上星宿下凡,尊孔如同尊天。它始建于明代。原为木质结构,后清乾隆十九年(1754)71代衍圣公孔昭焕重修时改为石制结构, 4根石柱下有石鼓夹抱,顶端雕有怒目而坐的天将四大天王像,他们分别是增长天王,手掌宝剑一口,职“风”;持国天王,用碧玉琵琶一面,职“调”;多闻天王,法宝为混元珍珠伞一把,职“雨”;广目天王,手中缠龙一条,职“顺”。有此四大天王在这里便可保佑曲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圣时门”,经过太和元气坊和至圣庙坊(在两坊之间东西两侧:左即东为德侔天地坊;右即西为道冠古今坊),即来到圣时门,为孔庙的第二道大门,此门建于1415年,名字来历也是出自于《孟子·万章》篇中,当时孟子曾把孔子与伯夷、伊尹、柳下惠等几位先贤先圣做了比较,认为孔子比他们都高明,是最适合于时代的人。所以雍正皇帝钦定此门为“圣时门”,在古代圣时门一般不开,只有在皇帝来的时候或衍圣公出生的时候才可以打开,平时都是大门禁闭,不准进入的。在院内东西两侧有两个门,是古代文武百官出入的,而且是文东武西。
璧水桥。从此开始,孔庙有三路布局。璧水桥:当年乾隆皇帝来到孔庙,攀登上桥,纪晓岚阿谀奉承:皇帝上桥为“步步高升,青云直上”之意;到了桥的顶端,乾隆皇帝回头望,纪晓岚又说到:“人才两旺,两全其美”。乾隆心想:这个纪晓岚真会拍我,我非要难为他不可,便顺口说道下桥呢?纪晓岚脱口而出:“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此时就是乾隆也被才子折服了。
弘道门是第三道大门,她建于明弘武十年,公元1377年,雍正皇帝是根据《论语·卫灵公》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来钦定命名的。意在赞颂孔子发扬广大了古代的正统思想,孔子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千古圣人,正是因为他总结了先贤的经验,并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弘扬了道德。门槛很高,据说是防鬼神的。
大中门,为孔庙的第四道大门,(始见于金代孔庙图中,系当时孔庙大门,3间,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弘治十三年扩建为5间。今存建筑高9.42米,长20.44米,宽7.49米,3门,系清代所建,清乾隆帝御书门匾。)它原名中和门,孔子一生遵循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歪门邪道了,所以到了明朝改为大中门。
“同文门”在大中门之后,为孔庙的第五道大门,这座门周围没有围墙,是座“孤门”也是孔庙主体建筑的屏障,同文门之名出自“国文同文,功出孔子”,匾额是有乾隆皇帝所题写的。意思是把天下所有的文章道德都统一到孔子思想上来,书同文;行同轮;车同轨。
在同文门四周各有一座巨碑是为明朝的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四帝所立的御碑,其中院东左前方的明成化碑很有价值,这块碑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石碑的书法为正楷,为明宪宗朱见深御制,字体写得非常的标准、正规、美观,被古建筑学家称之为杰作。第一句是:“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事各得其所矣。”其意是把孔子的思想看作是每天的吃饭、穿衣一样,一天也离不开,有了孔子的思想和办法,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了。
碑下一物像似一只乌龟,其实并不是。据说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叫“贔屃”。据说龙生九子不成龙,这个“贔屃”呢是龙头、龟身、鹰腿、蛇尾,它最善于负重,所以用它来驮御碑。碑上有一块和原碑不符,是文革时期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红卫兵谭厚兰用拖拉机拉断的,此人以后终生未嫁人。被破坏的碑中间这一块是文革后又补上去的,上面的文字是后人根据原碑文的字填补的。左(东)后方的石碑为朱元璋立。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被称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所以此碑未被破坏。右(西)前方碑为明朱右堂立;右(西)后方碑为明朱棣所立。
谭厚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