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05——字数和排版2

二 基本版式

上一堂课讲到基本版式,今天继续。

一张白纸,中间是字心,书写时会有什么情况呢?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

如果随便写,字号七大八小,上下左右都不整齐,不但阅读困难,而且不好看。我们说,这是没排版,不懂版式。任何一种文字,在使用中都要考虑排版问题。

最常见的版式有两种:一种是排成行,另一种是使用方格。

在中文里,直排为行,横排为列,古代是直写的,所以经常用行。依照行线书写,这时只要上下排整齐。如果加上列,就有了方格。依照方格书写,那就是上下、左右两个方向都要整齐。所以写行是一度的,写格是两度的。

2.1依行排版

第一点,依行排版。这种方式出现最早,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甲骨文和后来的真书不同,字形有长、有方、有扁,所以不考虑横向的整齐,只是上下一个方向的排列。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

这是杭州西泠印社创办人丁辅之先生的甲骨文作品,格式都是有行无列,每行上下对齐。甲骨文是刻在牛骨或龟甲上的,书写材料不够平整,现在用纸张写,排列比原始的甲骨文更整齐。

行草书中字形也往往大小不一,所以也经常依行书写。就草书正式作品而言,如怀素《大草千字文》,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3)

虽然字的动感强烈,变化丰富,但你看排列成行还是相当严谨。

2.1.1字写在行间

书写依照行来排版,有多种写法,我简单介绍一下。

一是把字写在行间,这是最常见的写法。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4)

两个字之间称为字距,字距是你可以控制的,两行之间称为行距,行距被行线所规定。请注意这里最后一行空白,可以用来签名。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就是写在行间的,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5)

这作品可以看到明显的行线,每一行上下对得很整齐。但相邻两行,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都不对齐的。也就是说,作者书写时没有想过左右对齐,仅仅是上下排列成行。

古人抄经,经常先画好行线,每行十七字。但这十七字的安排,每行不同。如这一张作品,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6)

每行七个字下我画了一条线,可以清楚看到,高低是不一样的,每一行排版是作者随机安排的,相邻两行没有考虑排齐。

至于字距的调节,我举怀素《圣母帖》为例。中间一个"神"字,竖笔很长,差不多占了四个字的位置,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7)

这是很显著的字距调节。不过只有草书中才有这样的情况。

徐渭这作品也有怀素同样的招数,这作品四行,其他字大小都差不多的,只有第二行"中"字竖笔拉得很长。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8)

不过怀素是狂僧,徐渭是精神病人,自杀多次,妻子都给他打死了。这种书风跟优雅的高级贵族王羲之完全不同。

2.1.2写在行线上

第二种,历史上有些书法家喜欢写在行线上,这也是一种版式,不过跟行间没有大区别,只等于向左移动了半行。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9)

如果是同样大小的纸,跟着行线写,由线引导笔锋,你可以看到最后的空行没有了,而左右两边的宽度是一样的。你要签名只好在最后那行中想办法挤一挤了。

如果纸的行线是折纸折出来的,就会有纸脊,运笔时会产生过纸脊的问题,这在以前讲过了。如王羲之《远宦帖》有些字的点画,明显是过纸脊形成的。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0)

这可以使我们知道,这贴是写在行线上的。

2.1.3一行间一行线

第三种写法,一行间一行线。第一行写在行间,第二行写在第二条行在线,这样写的本质就是调宽行距,行距增加了半行。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1)

后面再写下去,全依照这样的规则,一行写在行间,然后一行写在行线。但因为行距增加,所以这首诗就写不下了。这是很尴尬的情况,第一张纸只剩下一句写不下,再加一张纸字数又太少,所以事先要计算好。

2.1.4 写一行空一行

第4种是写一行空一行。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2)

这样一来,行距等于整整一行,特别宽,这种排版给人疏朗的感觉,有些人很喜欢。但你看到,这首诗有更多的字句写不下了。

如明代陈道复写给老师文征明的这封信,就是写一行空一行的。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3)

这是请老师出席儿子的婚礼,没几句话。所以写的行距宽一点,这是善于利用行距的例子。陈道复就是陈白阳,书画成就和徐渭并称。

偶然有些作品,在书写中改变了行距,如陆柬之《文赋》,第一行和第二行之间的行距比较宽,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4)

而后面的行距都比较紧密,这只是偶然情况。因为没有画出行线,可以只是随手折纸引起的。

有些作品跨行书写,或者说行宽不同。张旭《肚痛帖》有没有行呢?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5)

虽然字大小相差很大,其实还是有行的,六行,后面两行比前面四行宽得多。这些行形成辐射形,不是平行的。反映出张旭手臂支撑着某一点,这也不是特意的。如果你写作品特意画好这样的行,那就太做作了。

王羲之墨迹本中,行草书较多。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6)

这些作品大多是依照行来写的,看上去非常自然美观,值得好好学习。

2.2依格排版

下面说说依照方格来排版,一格一字。这样写字我们太熟悉了,一进小学就有方格簿,汉字又称方块字,把一个一个字规规矩矩地写入方格。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训练。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7)

依照方格排列,早在青铜器铭文上已经出现了。举例来说,西周时期的墙盘,铭文非常整齐。一望而知当年铸造时,铭文是精心设计的。

又如大盂鼎,这是西周康王二十三年铸造的,离开现在已经三千多年。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8)

大盂鼎铭文分两段,共291字,怎样排列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现在看到,当时也是依照格子来安排的。

秦代的官印,经常是画格子的,每格一字。印面横直等分四格,称为"擘窠印"。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9)

"擘"的意思 ,主浊就是开、裂开、撕开。如"擘笺"就是裁开笺纸。"擘李",指一种成熟会后裂开的李。"擘指"指拇指。我们现在把某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物,称为巨擘。《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这样解释:"巨擘,谓手大指也。凡大指主开,余四指主合,故谓之巨擘。"表示了不起的手势,就竖起大拇指。李白诗有"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擘两山"就是分开两山的意思。

"窠"的本义,《说文解字》说"空也。"又说"穴中曰窠,树上曰巢",一个洞穴就是窠,建在树上的称为巢,如鸟巢。

以前中式房子门坎一端挖个小坑,叫窠臼。我这里画一个示意图,装门的时候先往上,再往下,把门轴套入窠臼的小坑中,就可以转动了。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说:"汉印多用五字,不用擘窠。"这里说汉印,是指汉代五个字的官印,这种官印和秦代官印不同,不再画格,所以说不用擘窠。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0)

如"合浦太守章""上将军印章""安平候印章""牙门将印章"等,都是西汉时期官印,五个字,不用格子。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擘窠"就是画格子。

在一些石碑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网格线。这些方格也称为擘窠,如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1)

普通人写格,大约只占整个方格的七八成,留下一些空白,看起来清亮一些。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2)

但颜真卿用格,几乎是写满的,形成颜体的特色。学颜体的朋友,宜注意这一个特点。

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曾根据圣意造了八十一所放生池,又撰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希望唐肃宗题写碑额。

在给肃宗《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中他有这样一个句话:"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从这句话可以知道,颜真卿写了两次。第一次写的比较细,第二次重写就厚重了。这里"据石擘窠大书"的意思,就是根据石碑上的方格写大字。

书法中的格子未必一定是方的,篆书比较长,所以画格的话,往往用二比三的长格子。这是包世臣的大弟子吴熙载写的《天发神谶碑》。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3)

这碑原作者据说皇象所书,本来排列就是有格的。

这是王福厂先生写的《说文部首》·小篆。以前写小篆,经常用这样的长格。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4)

隶书也可以用格,这是蒋和所书一段题跋。用笔鸧劲而奔放,气势并不为方格所局限。蒋和生前担任四库馆篆隶总校·官国子监学正。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5)

这是上海名家黄葆戉先生的《千字文》。他四十几岁就创立了"青山农体",独树一帜。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6)

商务印书馆的招牌,就是他的手笔。

真书用方格就更不用说了,赵孟俯大量作品都有格。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7)

《湖州妙严寺记》是一个很长的手卷,注意开始六个篆字就写在跟正文一样的小方格纸上。每个字占的空间是三比四。

清末有位书法家赵世骏,专攻褚体,深得褚遂良韵味。这是他写的《余公神道碑》,碑上画有网格线。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8)

此人摇腕功力深厚,细节一丝不苟,值得留意。

草书也可以写在方格中的,尤其是章草。皇象《急就章》就是有格的,草书入门字帖就是这一本。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9)

今草也可以用格写的,狂草就困难一些。

这里顺便说一下,"擘窠"本来是画格的意思,后代又指大字,等于大楷。

如明代丰坊说:"今隶皆楷书也,亦分五等:一曰铭石……,二曰小楷……,三曰中楷……,四曰擘窠,创于鲁公,柳以清劲敌之。五曰题署,亦颜公为优,……"

从这种分法中可知,"擘窠"就是颜真卿、柳公权的那种大楷字。

但后人把"擘窠"解释为一种执大笔的姿势,如清代朱履贞这样说:"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指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

朱履贞的意思,我们拇指握起来的时候,虎口地方就是一个洞,这就等于穴。而擘就是大拇指,所以擘窠就是虎口这位置。抓大笔的姿势,就是把笔管置于擘窠。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30)

所以写大字,也称之为擘窠书、擘窠大字。

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些著作中讲到擘窠大字,那是指非常大的字了。如这一段记载:"王中立,好作擘窠大字,往往瞑目为之,笔意纵放,势若飞动。来都下,馆于闲闲赵公家,一日就公索墨水一盘,明旦不告而去。启视,留"龟鹤"二字,广长一丈,而墨水具在,不知以何物书之也!"王中立这个擘窠书,大到一丈,已经不是颜真卿那种尺寸了。

简言之:

· 书法常用版式,或者写行,或者写格。

· 写行只考虑上下整齐,一个方向。

· 写格是上下、左右都要整齐,两个方向。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 书法基本版式有写行和写格。

· 字距和行距的调节。

· 擘窠的两种意思。

复习思考: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31)

· 一个牌匾四个字,没有上下关系,只有左右关系。你看这是写行呢,还是写格?

· 怀素《自叙帖》前面是写行的,后尾越写越狂,猜猜他的纸有没有折过行线?

书法出塞的格式(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3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