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

短小精悍的文字,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羽,汉末三国时期名将,为汉昭烈帝刘备立下功勋,被民间尊为“关公”“武圣”,1800年来香火不断,被国人顶礼膜拜。

虽然关羽在正史中的记载并不多,但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关公故事,还是把他的知名度推向了最高。

最明显的一点: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关帝庙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

关帝庙

关帝庙前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对联,汗牛充栋。

在所有的对联当中,有一副内容非常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甚至可以说,这副对联用短短的20个字,高度凝练了关云长的一生,尽管篇幅不长,却力透纸背,道尽了关公的荣耀与悲壮,读来既豪气千云,又愕然长叹。

那么,这副对联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2)

关云长剧照

关云长的“历史面孔”与“文学面孔”

“兄玄德,弟益德,水擒庞德。

生蒲州,会涿州,坐镇荆州。”

在某地的关帝庙正门口,刻在楠木板上的黑底金字对联,就是上文的这20个字。熟悉三国的朋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幅对联讲的是什么意思。

不过,笔者要详细讲这20字对联,就不得不考虑一下其背景,以及区分关云长的两张面孔,及“历史面孔”以及“文学面孔”。

先说关羽的“历史面孔”。

与小说《三国演义》不同,关羽在史书上的记载非常少,其个人传记记载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关羽传》中。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3)

陈寿

据笔者统计,《三国志·关羽传》陈寿所著本传部分(未计算裴松之注)字数只有1143字,与《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上万字的描述相比,差距甚远。

而且《关羽传》并非其传本名,其完整单传名称为《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也就是说,关羽是跟蜀汉的其他四位将军合为一传记载的,其余四人分别为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

但凡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在纪传体史书中的记载方式为单人列传,且排位靠前。

比如同在《三国志·蜀书》中,两位皇帝和蜀汉丞相这三位大人物都是单独列传的:刘备——《蜀书二·先主传》,刘禅——《蜀书三·后主传》,诸葛亮——《蜀书五·诸葛亮传》。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4)

关羽剧照

很明显,关羽在蜀汉集团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比不过当皇帝的“大哥”、同为皇帝的“大侄子”,以及百官之首诸葛丞相。

可能有人会奇怪,“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备是关羽的大哥天经地义,“大哥”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说到这里,就必须要强调一下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区别了——历史讲求真实性、严谨性,小说追求的则是可读性、戏剧性。

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三部最重要的史书《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里面都没有对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的直接记载。

不过,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有这样一句来形容刘关张三人关系的话:“先主与二人(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5)

关羽剧照

也就是说,刘关张三人是否结拜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他们的关系确实是情同手足。要知道,古人能够同床就寝,意味着交情极其深厚,而刘关张三人就能做到这一点,这可真是“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了。

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浓墨重彩描绘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是完全能够被人接受,甚至当做史实来看待的。

那么,三人之间的兄弟排位又是如何的呢?《魏书·刘晔传》中曹操的谋士刘晔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刘备是蜀汉集团的老大,老大不可能是别人的弟弟,所以刘备肯定是关羽的大哥;

而《蜀书·张飞传》里面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意思就是关羽比张飞大几岁,张飞把关羽看作是兄长。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6)

桃园三结义

所以三人之间“刘关张”的排位没有任何问题,罗贯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记载,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了兄弟三人桃园结义的情节,这才有了我们对联的上联——“兄玄德,弟益德”。

还要多说一点:刘备表字玄德没有问题,张飞的表字是益德——陈寿《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其正字并非翼德,而是益德。

我们本文的主角关羽有两张面孔,他的二位“兄弟”刘备和张飞自然也有两张面孔。而且,刘备和张飞还是关帝庙这副对联上面所出现的人物,我们必须要保证严谨。

这幅上联的前两句,交代了关羽的身份:他有刘备这样一个可追随的大哥,身旁又有张飞这样一名兄弟。那么,“水擒庞德”又是怎么回事呢?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7)

刘备剧照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功劳永载史册

历史上的蜀汉政权不设立史官,而陈寿作为良史又不记录任何未经确认的史料,导致包括关羽在内的蜀汉众多将军的记载少之又少。

所以在民间所流传的关羽的故事,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民间对于关羽事迹的口口相传以及杜撰,最终由罗贯中通过《三国演义》发扬光大。

换句话说,演义里关羽的很多事迹都并非史实。

比如关羽的长相。正史中并没有“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记载,只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诸葛亮给关羽写信的时候有一句“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8)

关羽剧照

“美须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胡须很美观”的意思,我国古代男子以胡须来彰显男子气概,故用“须眉”一词代指男子。

关羽这样一位大英雄,必须要有漂亮的胡须和威风的相貌才可以,于是在《三国演义》中才有了“美髯公”的描写。

而且,诸葛亮信中原话称呼关羽说的就是“髯”而并非“美髯公”,这个雅号也属于后人的杜撰,并被罗贯中把信件内容改编为了“美髯公”。

但是,《演义》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关羽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过高,所以“美髯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关羽在民间形象的化身。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9)

关羽剧照

不光是长相,还有军功,很多也都是杜撰的。人们熟悉的“温酒斩华雄”,历史上的华雄并非关羽所杀(华雄被孙坚部队所斩杀)。

又,徐州刺史车胄,三国志记载他“为先主所斩”,其有可能为刘备亲手所斩,也可能是被刘备部队的士兵所斩杀,但绝不可能是关羽本人杀的。

如果是,那么陈寿一定会像记录“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中”那样,把关羽的功绩写在他的本传当中。

但是,关羽的“水淹七军”,可是由陈寿白纸黑字写在关羽本传当中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关羽传中最高潮的部分。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0)

车胄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秋之交,为配合刘备在西线战场与曹操展开的汉中之战,镇守江陵的关羽在长江中线发动襄樊战争,目的为夺取曹魏控制的荆州北部重镇襄阳和樊城。

凭借其对荆州地形和气候的熟悉,在水战中大破魏军主力,魏军将领于禁、先锋庞德所率领的七路军队在大水漫灌中全军覆没,于禁被擒,庞德被俘后不降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水淹七军”。

《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讲的就是这件事,演义与小说内容基本吻合。

魏军先锋庞德武艺高强,为了鼓舞部队士气、赢得曹操信任,甚至抬着棺材冲往前线,以表明自己决一死战的决心,可最终还是兵败被杀,可见关羽的厉害。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1)

曹操

“水擒庞德”是关羽本人在史书记载中所指挥的最大规模胜利。《三国志》记载,此次战役的结果,是“羽威震华夏”,关中响震,直接导致曹魏统治的中原地带叛乱四起,许昌周围安全形势岌岌可危,逼得曹操差点“迁都以避其锋芒”。

然而,这既是关羽辉煌人生的顶点,也是终点。

当时天下大势是孙刘联合抗曹,关羽逼得曹魏危如累卵,得罪了盟友东吴。

孙权早就对关羽镇守的荆州(确切来说是江陵)虎视眈眈,此次关羽北伐顺利,东吴同样感受到了威胁。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2)

孙权剧照

荆州治所襄阳(治所相当于今天某省省会或自治区首府)还有北部重镇樊城在曹操手里,此二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一旦被关羽攻下,就是东可威胁孙吴,北可进击曹魏,这是孙权和曹操都不能接受的。

于是,孙权密谋与曹操结盟,共同对抗关羽。此时的关羽为了攻打襄樊,抽调了镇守江陵的几万部队,导致江陵城防守空虚,东吴大都督吕蒙趁机“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得手,曹操大将徐晃又在荆州北部的沔水击败了关羽的主力部队。

此时的关羽腹背受敌,回头路又被吕蒙堵死,关羽只能带着部队“败走麦城”,终因寡不敌众,被孙权的部队所擒获,与其儿子关平等人一同被斩首。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3)

孙权

在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地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生于蒲州的关羽,最终葬在了荆州,对应该对联的下联“生蒲州,会涿州,坐镇荆州”。蒲州、涿州和荆州,是关羽一生最为重要的三个地点。

首先说蒲州。这里是如今的山西省运城市,东汉时地名叫解良,属于当时的并州河东郡管辖。

根据陈寿《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解”(xie四声)就是解良,蒲州是后来的地名,说关羽“生蒲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4)

关羽剧照

那么“会涿州”又该怎么解释?

涿州是刘备和张飞的老家。《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

涿州,即如今的河北省涿州市,《关羽传》记载说关公“亡命奔涿郡”,意思就是他在自己的家乡犯了命案,不得不逃亡至涿郡避祸,也就是《演义》中关羽自己口述所说“本地恶霸仗势欺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不过,正是这段经历改变了关羽的命运。他在涿郡遇到了当地两个跟自己年龄相仿、志气相投的热血青年,一个是织席贩履的西汉皇族后裔刘玄德,另一个是当地卖酒屠猪的小财主张益德。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5)

涿州

三人拥有“匡扶汉室”的共同理想,相见恨晚一拍即合,起兵维护东汉皇室。按史书的说法是“恩若兄弟”,按演义的说法则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也就是上联的“兄玄德,弟益德”。

刘备、张飞、庞德这三个人名字里面都有“德”字,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关羽此人的德行高尚、义薄云天、志存高远。

而兄玄德、弟益德,又正好对应生蒲州、会涿州,凸显了关羽不仅胸怀国家大义,还看重兄弟情谊,不忘其出生之本,也念其理想之源。

这个下联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关羽向1800年后的人们介绍自己:“我是谁(蒲州),我从哪里来(涿州),我要到哪里去(荆州)”。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6)

关羽剧照

而如今,关羽的家乡山西运城有关帝庙、涿州有关圣遗址、湖北荆州干脆奉关羽为“荆王”。他在这三个地点,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印记。

至此,这幅仅仅20字、道尽了关羽一生荣耀与悲壮的对联,有了一个圆满的收尾。

不得不说,关羽的形象如此高大,乃至被神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及民间传说、杂剧等艺术题材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前三号男主角的存在,证据就藏在罗贯中对主人公的称呼当中。

罗贯中称呼所有人物的时候都是称呼其单名,如曹操就是“操”、孙权就是“权”、周瑜就是“瑜”等等,只有对待三个人的称呼,并未直呼其名,而是用其表字——这三个人分别是蜀汉集团的三大主角刘备、诸葛亮和关羽。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7)

关帝庙

对刘备,言必称“玄德”或者“先主”,对诸葛亮,言必称“孔明”或者“武侯”,对关羽则言必称“云长”或者“关公”。

而更有意思的是,据笔者统计,“关羽”或者“羽”的称呼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只有9次,甚至都没上双,由此可见罗贯中对关羽的偏爱,让他在直呼其名的时候都有了避讳的念头。

从这幅对联出发,我们还要谈一谈关羽其人。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曾经一度为关羽的死所震撼,甚至还有种“关羽怎么可能会死”的感觉。而对中国历史不了解的外国读者,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看到关羽兵败被杀,甚至打算给作者罗贯中寄刀片,令人哭笑不得。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8)

刘备剧照

然而,正史当中的关羽,同样值得我们由衷敬佩。

三国演义里面浓墨重彩描述的“关云长挂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

说的是刘备被曹操打败,抛妻弃子去投靠了袁绍,关羽为保护刘备妻小被曹操擒获,后来斩颜良立功报答曹操后离开曹营。虽然其逃亡线路和历程被罗贯中进行了有些夸张的艺术加工,但关羽在离开曹营之前所说的话,是属实的:

面对好友兼老乡、曹操大将张辽的劝降,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而去。”

随后不久,关羽在官渡之战的前哨战——白马坡战役中,斩了袁绍头号大将颜良(文丑之死不能确认是关羽所为),果然说话算数报效了曹公。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19)

袁绍

曹操此时已经知道留不住立了功的关羽,给他大加赏赐,却都被关羽拒绝,“挂印封金”,跑天涯海角去寻找刘备了。

而当时刘备在袁绍军营里,关羽告辞后去寻找刘备,曹营很多人主张追击关羽,却被曹操拦住:“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注意,正史中无“桃园结义”的记载,而没有兄弟之情的牵绊,关羽却依然不肯完全投降曹操,反而要为曹操立功后离去寻找主公刘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是理想主义者的浪漫精神!这样言出必行、武艺高强、不忘始终的大将军,有谁会不喜欢呢?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在曹营度过的这段时间,关羽在民间的地位不会这么高。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20)

曹操画像

正因为他有过这种被俘却不投降,还立功报效曹操后离开的事迹,证明他的品德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了古代文人志士的榜样,也让《三国演义》中那个义薄云天、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关羽形象更加完整。

同样,统治者也需要树立一个忠君爱国、义薄云天的正面典型,成为臣子们的榜样。

关羽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武将当中的典范和楷模。

而我国历史上文臣中的忠臣代表则是关羽的同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就是关羽和诸葛亮地位如此崇高的原因。

写关羽的最好的对联(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21)

诸葛亮

这幅20字的对联,是凝练关羽一生经历的最好作品。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写给关羽的这样一副对联,同样豪气千云,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参考资料

[1]谢根藏.通俗易懂的关帝庙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0-12(023).

[2]王祖远.闲话关帝庙对联[J].语文天地,2010-16(030-031).

[3]常林炎.从“寿亭侯”说到通俗小说创作中的随意性[J].明清小说研究,1990-01(058-062).

[4]库俊刚.关庙对联赏析[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6-07(054-055).

[5]陈寿[西晋]、裴松之(注)[东晋、南朝宋].三国志[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