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

明朝时期,在长江上游有一座小镇。镇上有个粮店,店主姓李,镇上的人喊他李一两。因为他卖粮食的时候,总是变着法子缺斤少两。

说起李一两也是个苦命人,他本名李炜,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出海打渔发生意外没能回来。他自打记事起就吃着残羹剩菜长大,受尽旁人的白眼和奚落。

十一二岁就到镇上的粮店打长工,不知道哪修来的福气,被无儿无女的粮店老店主秦大河收为义子。

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1)

秦大河是个外乡人,为人憨厚老实,遇上灾年宁愿赔本卖粮也不忍心看到小镇上的人挨饿。

可是,有些爱嚼舌根的人总是鸡蛋里挑骨头,在背后议论秦大河为富不仁云云。有次,被十八岁的李一两当面听见,他二话不说抄起板凳就把呱躁之人的脑壳开瓢。

事后,伤者扬言要让李一两蹲大牢。秦大河赶忙备上重礼,带着一脸不情愿的李一两去伤者家登门道歉。

彼时,伤者脑袋上被白布条包裹着像粽子似的,他满眼怨恨地对秦大河说:“想让我不告发李一两也行,你替他跪在地上磕三个头。”

李一两闻言破口大骂,却被秦大河一脚踢出屋外。他看着跌坐在地上的李一两眼中满是溺爱,他毅然转身跪在地上“砰、砰、砰”磕了三个头。

伤者没想到秦大河真为了保全义子真磕了头,他只得收下礼物息事宁人。

晌午后,烈日当头,爷俩回家的路上都没有说话。李一两踩着秦大河的影子跟在后头,他余光瞥向义父的后背,原本挺得直直的身子,不知何时经不住生活的重担而略显弯驼。

这一刻,李一两鼻子很酸,晓得自己老大不小了,不能再任性的混日子了,别再家人需要的时候除了眼泪一无所有。

回家后,李一两变得比以前更加勤快,就连最讨厌的算术也认真地学起来。秦大河见义子一夜之间长大很是欣慰。

过了几年,秦大河就把粮店交给李一两打理,他当起了甩手掌柜回乡下养老了。

自从,李一两当上店主后,他一改往日秦大河定下的规矩。为了多赚钱,在平日卖粮的时候,也会在粮食里掺一些发霉的粮食进去,以次充好或者遇到年纪大的人来买粮直接缺斤少两。只要能省下粮食的办法,他都无所不用。

靠着这些把戏,短短几年,李一两就在小镇富甲一方,他买田置地修建府邸,将秦大河从乡下接到镇上来养老。

秦大河的妻子去世后,他一直没有再娶。都是丫鬟翠兰伺候他的饮食起居。翠兰对秦大河暗生情意,只是早年间秦大河忙于粮店的生意没有察觉罢了。

自从秦大河和翠兰回到乡下后,两人独处的时间长了,秦大河后知后觉察觉端倪。

翠兰也就不愿再隐藏心思,她大胆地说出对秦大河的仰慕。翠兰四十来岁,她在秦大河身边伺候了近十五年,最美好的年纪都耗在了秦大河身上。

秦大河对此很感动,他想给翠兰一个名分,就趁这次李一两接他们回小镇的机会,把此事知会他听。

李一两本见他和翠兰两情相悦。就热热闹闹的办了喜宴。

就在宴席的时候,有些和秦大河关系好的村民借着酒意对李一两的所作所为很是抱怨,说他为富不仁寒了街坊邻居的心。秦大河闻言惊愕不已,他找来李一两问到底怎么回事?

李一两委屈地说道:“天底下的买卖,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粮价上涨,我又没逼着他们买。”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都是街坊邻居,不可把事情做绝。”,秦大河劝说道。

李一两不以为意,他说:“义父以前做了好事,那些受恩惠的人还是在背后嚼舌根,倒不如多赚些钱。”

秦大河见李一两不听劝,成亲第二日就带着翠兰负气离开小镇,继续回到乡下住。

没过多久,秦大河在家里遇袭的消息传到李一两耳里。他疯了一样的赶回乡下。

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2)

李一两见床榻上的秦大河被白布覆面,他跪在床榻前哭得死去活来。又问翠兰到底发生什么事了?翠兰怨恨的对李一两说:“这一切,还不都是拜你所赐!”

那日,秦大河在家中午睡,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他披上衣裳去开门,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妪问他是不是李一两的义父。

秦大河闻言道:“我就是,你找我儿有何事?”,只见老妪诡异一笑,突然从身后掏出利器扎向秦大河,翠兰听到惨叫赶来夺下老妪的利器。

秦大河捂着肚子,躺在地上生死不知。

老妪笑得很癫狂,她大笑道:“孙儿,我为你报仇了。”,说完也抹了脖子。

原来,老妪在李一两的粮店买了发霉的粮食,她的孙子吃了以后又吐又拉,最后病情加重不幸病故。

于是,老妪就去找李一两讨说法。谁曾想李一两见老妪后,认为她是个骗子,就让护院将其赶出来。老妪心灰意冷之下,这才找到秦大河报仇。

丧事结束后,翠兰让李一两带她回小镇上,她不愿意留在这个伤心地睹物思人。

这一日,翠兰的弟弟登门拜访,她的弟弟叫仲秋,在一家茶馆当跑堂。翠兰以为弟弟又是来要钱的,没想到仲秋说不想在茶馆当跑堂了,想求翠兰给李一两说一声,给他在粮店寻一个差事。

翠兰有所顾忌,她怕李一两不高兴,毕竟二人不是亲生母子。她晓得以李一两一毛不拔的性格,他是看在秦大河遗孀的名分上才会赡养自己。

仲秋见翠兰不愿意帮忙,突然哭着说道:“我都三十岁的人了还没有成家,女子听说我在茶馆当跑堂嫌弃我穷,都不愿意嫁给我。”

翠兰的心一下软下来,仲秋低声说道:“李一两和你没有半点血亲,将来他有妻儿后,姐姐如何自处?若我在粮店,替你时刻盯住李一两,断不叫他欺负你。”

仲秋的这番话,像一个鼓锤狠狠敲在翠兰心头。她心里嘀咕道:“秦大河若在世,李一两看在他的份上必定不会生出其它想法。如今,粮店就李一两一个人说了算,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轻易赶走自己,若是弟弟在粮店也算有个耳目。”

想到这里,此事翠兰应诺下来。傍晚时分,李一两回到家,翠兰就吩咐丫鬟将李一两唤来,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替弟弟仲秋在粮店谋个差事。

李一两心里念着秦大河的好,也就答应了这件事,让毫无经验的仲秋当了库房的管事。

仲秋为人精灵,手脚也麻利,将仓库打理得井井有条,李一两便将他调去下乡收粮。

本以为仲秋初来乍到会受些村民的刁难,没想到第一次收粮,就以很低的价格收来一车优等的粮食。从此,李一两就把仲秋当成了心腹。

翠兰见弟弟得到器重亦是脸上有光,她在府上的腰板也硬了。俨然一副,当家女主人的威严,在府上趾高气昂。

李一两很少回家,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地。他知道小镇太小了,已经无法施展才华,决定去省城闯荡。

可是,李一两到省城才一个月,就被人合伙骗光了带来的积蓄。他在小镇上耀武扬威,可是到了省城,他却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来时雄心万丈,归时却灰头土脸。

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3)

受此挫折,回到小镇以后的李一两一改往日嚣张跋扈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回来的第一天,李一两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已经身故的秦大河蓬头垢面的出现在梦中,他对李一两哭诉着什么,可是等李一两醒来却一个字都不记得。

只能依稀记得秦大河声泪俱下的模样,李一两收拾被褥的时候,才发现枕巾上湿漉漉的,才晓得自个在睡梦中哭了一宿。

自此以后,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干脆就把粮店的事务交给仲秋。

他大抵上是病了,整宿辗转反侧不敢睡着。他黯然起身坐在书案前拿起镜子,房间突然出现两个影子,一个是镜中的剪影,另一个是他在地上的倒影。

仲秋也察觉到李一两的不对劲,善意提醒他去找个郎中瞧瞧。于是,李一两就到镇上找王郎中,王郎中细心打脉之下,并没有发觉有何异样,让其好生修养别胡思乱想。

李一两为难说道:“并非是我想胡思乱想,只是梦中的景象总是出现在脑海里,让我心中烦闷。”

王郎中揪着胡子说道:“我倒是有个法子,让你静下心来,你不如去试试。”

李一两闻言欣喜遂问何种办法?王郎中回答道:“钓鱼!”

起初,李一两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拿着渔具找了一个风景秀丽的河边钓鱼。待了一会儿,果然如王郎中说的一样,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下来,等待鱼儿上钩的期间,他也能酣睡一会儿,醒来之后精神饱满不在疲惫。

于是,他李一两经常独自一个人去河边钓鱼,拂晓出门,天黑才归。为此,他还命人在河边搭建了一个棚子,用来遮风挡雨。

这一天,李一两像往常一样在河边打好了窝,甩出鱼竿静待鱼儿上钩。

不知过了多久,下起了雨,李一两赶忙丢下鱼杆躲进棚子里避雨。这时候,不远处缓缓走来一个人影。

李一两定睛一看,见是一位周易先生,他左肩上搭着褡裢,右手拿着一个幡子,上面写着知命二字。脸上留着长长的山羊胡,双鬓花白显得仙风道骨。

周易先生走到棚子前,笑着问李一两能否进来避雨。李一两侧身后退一步算是首肯。周易先生道了一声谢,走了进来,靠在门边盘膝坐了下来。

虽然李一两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也曾听书生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对此,他从不信什么周易,觉得他们就是江湖骗子。

此时,已经过了晌午,李一两饿的前胸贴后背,可是这雨就像是天幕烂了一个窟窿似的,一直下个不停。

“咕、咕、咕”,李一两的肚子发出声响,引来周易先生侧目。李一两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周易先生踌躇一下,他从布袋里拿出两个烧饼递给李一两。

“若您不嫌弃,就先吃个烧饼垫垫肚子。”,周易先生对李一两说道。

此刻,李一两饿的眼睛发黑了,他也顾不了那么多,接下烧饼大快朵颐起来。

李一两余光瞥向周易先生搁在旁边的幡子上“知命”两字,他内心挣扎一会儿,突然向周易先生问道:“先生,我常梦见已故的亲人这是何故?”

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4)

周易先生揪着胡子让李一两把来龙去脉说一下,李一两一五一十将梦境说了出来。

“这是人之常情,你为何会觉得恐惧呢?”,周易先生听完李一两的话回问道。

李一两抿着嘴,像是下了某种决定似的,把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原来,他在回小镇上的路上,在一个酒肆休息。见到一个渔夫和樵夫煮酒聊天,突然听到两个人对话,大致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了恶事,那么他最亲近的人就会受到恶报的牵连。

李一两初闻此言嗤之以鼻,可是当秦大河衣衫褴褛出现在梦里的时候,李一两却信以为真了,觉得秦大河受牵连在地底下过得不好。

这件事,就像根刺一直扎在心头上,让李一两日夜遭受良心上的谴责,内心留下阴影挥之不去。觉得是恶报马上要降临在自己头上,整日提心吊胆的。

“你错了!纵然人有逆天之时,可天却从无绝人之路。”,周易先生眉头紧皱说道。

他解释说,人即便是做了错事有违天意,只要幡然醒悟,敢于面对曾经的错误。那么,老天爷也会给你一条活路的。

不知是周易先生的一番话起了作用,还是因为李一两把心中的憋闷一吐为快,此刻,李一两心中舒畅,心结为之解开。

“听先生一席话,我心中了然矣。”,李一两大笑拂袖而去,任凭雨水打湿衣裳。

周易先生望着远去的背影,微微一笑:“人生一世,只不过是一场不易的修行。我们总被执念束缚。当到了人生尽头,你总会明白,除了生死,其余的都是擦伤而已罢了。”

李一两冒雨走在路上,他心中下了决定要为那些被自己坑害过的百姓赎罪。于是,他想到了秦大河对自己说过的一则秘事。

说是若想为自己所犯下的恶事忏悔,那么就去城隍庙里捐一条门槛,给自己当替身。让过往的香客踩千次、万次,赎了这一辈子的过罪。亲近的人,从此不再受恶报牵连。

李一两径直去往城隍庙,他找到庙祝说明来意,“我愿意给城隍庙中的门槛换成新的。”

转下,仲秋见李一两一身湿漉漉的来到粮店大吃一惊,他赶忙问发生何事?李一两却微微一笑说道:“你帮我办一件事!”

仲秋遂问何事?李一两在他耳边低声附语。仲秋闻言后惊愕的上下打量李一两,心中如一万只骏马在草原奔腾似的。

“别耽搁,快出去办吧。”,李一两叮嘱道。

出了店门,仲秋转身望着二楼紧闭的窗户久久不愿离去,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第二日,城隍庙搭建了一个粥棚,米粥免费供百姓吃。但是,吃之前必须前往城隍庙,将每门槛跨一遍。

起初,喝粥的人寥寥无几,大伙儿觉得天底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再加上这粥棚是为富不仁的李一两开设,更是担心其中有诈。

天底下不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当这个人真的跨过城隍庙的门槛喝上米粥后。众人再也坐不住争先恐后在城隍庙前排起长队跨门槛了。

就这样,李一两不惜成本在城隍庙前施舍米粥,这粥棚一开就是半个月。

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5)

这日傍晚时分,仲秋陪着李一两来粥棚。此时,还未到放粥的时辰,百姓已经在城隍庙门口排起了长队。

仲秋欲言又止,他神色复杂的望着李一两的后背,低头望着脚尖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时,人群中出现骚乱,不时传来辱骂声和哭泣声。

李一两眉头眉头紧皱,他挤进人群中,看到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女子跌坐在地上,她素白的衣裳上尽是污垢,发髻也被打散显得狼狈不堪。

罪魁祸首是跟前的一个五十旬的老妇人,她面目可憎的指着跌坐在地上女子说道:“你把婆婆和孩子害死了,我说你两句怎么了?你还能去衙门告发我不成?”

被骂的女子眼眶中尽是泪水,脸上是因为被羞辱而面红耳赤,似乎是下了什么决定。她起身后,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往河边方向走去。

李一两让仲秋去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不一会儿,仲秋回来后欲言又止,在李一两的催促下才说出来。

原来,女子的名字叫王娘子。她是外乡人嫁到本地的,丈夫又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出手第二年,丈夫就药石无医病死了。

王娘子的婆婆不是别人,正是扎死秦大河的老妪。那个吃了发霉粮食病死的孩子就是王娘子的亲生儿子。

二十七八岁死了丈夫的寡妇,又是花开正艳的时候,街坊四邻的女眷难免担心自家丈夫把持不住,于是经常呱躁王娘子的闲言碎语。

为这事老妪没少埋怨王娘子,并且不让她随意出门,家中采买都是老妪亲自去办。

如今,王娘子守寡又是只身一人了,就更是招惹得那些蝗蜂猛蝶的流连忘返了,让四邻女眷更加埋怨她。

今日,王娘子也来到粥铺前排队喝粥,她一袭白衣头上别了 一枚木钗,在人群中鹤立独群,惹得那些老光棍移不开目光。

有些妇人看不得王娘子的样子,其中就有徐大娘。她刚和别人呱躁几句,就见王娘子走到她跟前怒目而视,她也不说话就这样盯着徐大娘。

徐大娘就像是做了坏事的小孩一样,在众人奚落的眼光中恼羞成怒。她猛的一把推倒王娘子,说了刚才一番诛心之言。

李一两越听越心惊,突然想起王娘子是往河边走去,他心里咯噔一下,大步跑向河边。

俄顷,李一两来到岸边就看见一个女子正往河中蹚水走去,河水一点点漫过她的身体。

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6)

“王娘子,千万别做傻事!”,李一两大喝一声,脱去鞋袜卷起裤脚往河里走去。

王娘子闻言回头,见是李一两朝自己走来,她梨花带雨哭着说道:“你走开别管我,我是一个不容于世的人,这里才是我的归宿。”

李一两边走边喊道:“若你沉于河底,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你本清白,却要落下一个不孝的罪名,就是到了地底下,你又有何颜面见婆婆和孩子呢?”

王娘子闻言停止了脚步,她哀嚎不止:“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又能怎么办啊?”

此时,她耳边响起一个嗓音,说话的人正是到跟前的李一两。

“你要活着!替死去的亲人好好活着,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

李一两牵住王娘子的手,将其拽回岸上。王娘子并不是真想投河,她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子,只因被徐大娘的气话蒙蔽了理智。

如今,走过一趟生死,她又重新活过来了。

“多谢李掌柜的救命之恩。”,王娘子盈盈一拜。李一两用袖子擦干净脸上的水,他踌躇说道:“是我的缘故才让你的孩子病故,你不必谢我,你该痛恨我才是。”

王娘子望着眼前的男子,心里百般滋味,她叹息一声说道:“孩子的死,实则是吃了香灰的缘故。”

原来,老妪见孙子又吐又拉,去找郎中的路上,碰到一个江湖骗子,说是只要吃香灰就能治百病。老妪偏听偏信,让孙子吃了香火,以至于拖延病情这才病故。

事后,老妪在内疚中疯癫了,却将过错归咎在李一两身上。

李一两听完这一番话唏嘘不已,他心中并没有减少内疚,“我卖发霉的粮食有错在先,我实则难辞其咎。”

王娘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看到李一两真心忏悔,心中的埋怨烟消云散。

此时,河风吹来丝丝凉意,让王娘子冷的颤抖起来。李一两赶忙说道:“天色已晚你一个人回家不安全,我在附近有个别院,你暂且先到那里留宿可否?”

李一两怕王娘子误会,继续说道:“我不会在别院留宿的。”

王娘子见李一两满脸真诚,心想现下她这样回家确实不安全,于是就答应前往别院留宿。

两人一前一后,走了半盏茶的功夫,来到一座白墙灰瓦的院子。

李一两叩开院门,门房见是自家老爷赶忙行礼。李一两并没有进府,而是让门房找来丫鬟,对其吩咐道:“这位王娘子是贵客,你们好生招待。”

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7)

丫鬟如意柔声称是,李一两止步于门前。看到王娘子消失在眼前,才返身往家中走去。

一夜无话,第二天,李一两背着一个包袱等候在别院门前,见王娘子从院内出来。

他问道:“今后,你有什么打算吗?”

“我想离开此地,家中父母年迈,我欲归去赡养老人。”

李一两将包袱递给王娘子,“这里面有些银两和换洗的衣裳,你带在路上,以备不时之需。”

王娘子本不想收下,可是看到李一两真诚的目光,不忍心拒绝他只好收下。

她临走前,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她踌躇半响说道:“小心你的义母。”

李一两前往粥棚的路上,满脑子都是王娘子说的一番话,他问王娘子是何意思?王娘子却只字不提,只让他亲自去粥棚看看就知道了,因此这一路上李一两都心里忐忑不安。

他来到粥棚时,几口大锅正烧着大火,仆役正从棚子里往外搬运粮食。

“给我放下!”,李一两大喝一声,仆役吓了一跳,见是店主赶紧照做。

李一两拿着削尖的竹筒刺破麻袋,只见黑白参差不齐的粮食流出来。

“可恶,竟然拿发霉的粮食来糊弄我,这是谁的主意!”

仆役见店主勃然大怒吓得瑟瑟发抖,他说道:“仲秋说是奉了老夫人的命令。”

老夫人?义母翠兰!

李一两阴沉着脸回到家中,只见翠兰亲自下厨给李一两做了一桌子的菜,并且盛情招呼他上桌吃饭。

“母亲,粥棚用发霉的粮食是您的主意吗?”,李一两冷冷说道。

翠兰闻言楞了一下,见李一两眼中露出憎恶的眼神,她心里顿时觉得委屈。

此时,仲秋得到消息大步赶来,跪在门外,他低声说道:“此事因我而起,请老爷责罚我,莫要怪罪老夫人。”

李一两勃然而怒,他打翻茶碗喝道:“我不想听推诿之辞,我再三叮嘱不可以次充好,你们为什么不听!”

翠兰叹息一声,她对李一两说道:“因为我想替你保住这间粮店,也替我死去的丈夫守住这间粮店。若是粮店关门大吉了,等到了灾年,这些挨饿的百姓可怎么办?”

原来,李一两前往省城做生意,将这些年的积蓄带去八成。可惜,这笔钱被人合谋骗去。为此,粮店开始入不敷出。

从省城回来以后,翠兰察觉李一两精气神都不好,就不许仲秋将粮店实际情况告诉李一两,让他好好养病。

谁曾想,李一两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竟然要在城隍庙施粥,还不许以次充好,用价格昂贵的细粮来煮粥。

民间故事男子心善让寡妇留宿(民间故事男子捐门槛)(8)

本就岌岌可危的粮店,更是雪上加霜,怕是再施三天粥,仓库就没有存粮了,粮店也要跟着关门大吉了。

仲秋把这件事告诉了翠兰,翠兰深知不能继续下去了,她暗中调查知道了李一两施粥的目的,她既感动又难过。

她知道粮店对于秦大河和李一两来说都是难以割舍的,若是粮店倒闭,怕是本就有病在身的李一两也要少半条命,为了不让他有事,翠兰决定瞒着李一两用次等的粮食熬粥。

李一两知道翠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后,潸然泪下,他向翠兰郑重作揖:“母亲,是孩儿的不对,怪我以前任性,这才给家里造成这样的麻烦。”

“我都已经想好了,要做善事为娘支持你,我们把这间宅子卖了。这样手头上就能宽裕起来,粮店不会倒闭,粥棚也可以长久开下去。”,翠然说道。

李一两闻言欣喜,觉得这个是好办法。于是,三人冰释前嫌,一起坐下吃饭。

不久之后,小镇上就在传李一两为了办粥棚不惜倾家荡产卖房子。这件事传扬出去,人人都称颂李一两是好人。

突然,几个衣衫褴褛的村民找到李一两说是知道谁骗了他钱,于是衙役在村民的带领下果然找到了贼人的藏匿之地,将这伙人一网打尽。

通风报信的村民不要李一两的报酬,临走时他们说道:“我们不忍心看到好人寒心。”

李一两将被骗的钱找回,为了回馈村民,他又开设了一间粥棚。无论刮风下雨,粥棚都会如期开饭。

数年后,李一两年近三十岁,大抵是到了该寻一门亲事的年纪了。于是,他带着媒婆来到一个村子,熟门熟路来到一个院子前,他叩门柴扉。

前来开门的是个-一袭白衣发髻上别着木簪的女子,她正是当日李一两在河中救起的王娘子。

王娘子的父母得知李一两是来提亲的,欣喜的答应了这门婚事,

李一两离开小院,他骤然回头,只见王娘子在院中桃花树下展颜一笑。彼时,桃花开得正是艳丽的时候,可却在她的笑容下失了几分颜色。

一个月之后,李一两和王娘子拜堂成亲喜结连理,婚后王娘子诞下一子。夫妇二人一生行善积德周济乡邻。从此,一家三口平安顺遂。

(故事完)

小树说:李一两本是一个可怜人,他少年时期看到义父受辱,让他的心境发生改变,选择走上了一道歧路。他并未泯灭良知,所幸幡然醒悟最终走上了正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王娘子察觉到粥棚粮食有问题,让李一两小心翠兰。可是,她又补充一句让李一两眼见为实。事后,这才明白翠兰是为了保全粮店。正可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应当求证多方面的意见,才能辨别是非曲直;若是听信单方面的话,就不能分清是非

李一两周济乡邻,不惜倾家荡产开设粥棚,换来村民对他的尊敬,从而替他找到贼人,保住了粮店,还娶到了美娇妻过上幸福生活。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好人有好报,不是不报,只是福报在路上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