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严重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在相关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不伴有萎缩、肠上皮化生性改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病变分布,可再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以胃体为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严重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严重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在相关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不伴有萎缩、肠上皮化生性改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病变分布,可再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以胃体为主)。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过去的诊断,现在为了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统一,已摒弃不用。
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70-9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我国目前Hp感染率达40-90%,平均约59%,且感染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其他因素如胆汁反流、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高盐饮食、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各种负性社会经历、职业及劳动强度均会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产生影响。
由于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共计889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且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显示,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达49.4%。
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有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餐后饱胀及早饱、食欲减退、嗳气、反酸和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患者内镜下表现、胃黏膜组织病理学与患者症状无明显相关性。
胃黏膜明显糜烂者可能因胃黏膜反复少量出血引起缺铁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伴或不伴有慢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慢性胃炎组织学可得到显著改善,但并不能缓解多数组织学改善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提示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症状无密切相关。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检查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胃镜检查并同时取活组织作组织学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内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及渗出等基本表现;有时可见糜烂及胆汁反流。由于内镜所见与活组织检查的病理表现常不一致,因此诊断时应两者结合,在充分活检的基础上以活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准。
2.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检查: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可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可在内镜检查时多取1块组织作快速尿素酶检查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可在胃镜复查时重复上述检查。
2)非侵入性检查:常用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及血清学检查(定性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但近期2-4周内应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药物者会使上述检查(血清学检查除外)呈假阴性。
诊断
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力求明确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应作为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
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组织学分级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应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相鉴别。
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
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无症状、无黏膜糜烂、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适用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行根除治疗。
目前倡导四联治疗方案,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 2种抗生素 1种铋剂,疗程为14天。根除治疗完成后应在不少于4周时进行复查,复查前至少停用PPI 2周,可用非侵入性试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复查。
常用PPI: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艾普拉唑等。
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四环素等。
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2.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由于临床症状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之间并不存在明确关系,因此,对症状治疗事实上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
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
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及盐酸伊托必利等可用于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及铝碳酸镁等适用于有胆汁反流、胃黏膜损害和(或)症状明显者。
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用于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
3.中医中药治疗
主要包括辨证施治、随症加减、中成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方法。
中成药如摩罗丹、养胃舒胶囊、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健胃消食片、胃复春、三九胃泰等。上述药物除具对症治疗作用外,对胃黏膜上皮修复及炎症也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针灸治疗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作用,用温针配合艾灸可有效缓解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其他治疗
精神心理治疗:有消化不良症状且伴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
补充胃黏膜营养因子:可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微量元素硒等,可能对预防胃癌有一定作用。
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个体化调整。
预后
绝大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因此慢性胃炎可持存在,虽然一般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痊愈,但通过治疗,在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得到控制后,病情便不再发展,症状也会消失。
目前已明确 Hp 感染可诱发慢性胃炎,经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多个步骤,极少数患者最终发展至胃癌。
根除幽门螺杆菌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及发展,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缩可逆转,也不会癌变。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贫血
胃癌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避免饮酒;
注意食物多样性,避免偏食,多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和所含的必要营养素;
多吃新鲜食品,少吃加工食品;
避免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等快餐食物及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物;
避免过量摄入食盐;
避免摄入粗糙、浓烈、辛辣食物。
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
提倡分餐制,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传播机会;
保持口腔健康;
定期消毒餐具器皿;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有消化道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定期复查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 刘文忠, 等.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 中华内科杂志,2017, 56(7):532⁃545.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7.07.014.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17.11.007.
[3] 葛俊波,徐永健,王玉辰,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58-462.
[4] 钱家鸣,历有名,林菊生,等.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8-79.
[5] 黄振鹏.重视社会精神因素在慢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J].医学信息,2018,31(11):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