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的方剂组成及功效(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 44

44 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二)、归脾汤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一类方

上次讨论到当归补血汤。它治疗血虚阳浮的发热。当归补血汤历来也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所以也有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代表方。但是比较起来,补中益气汤是正式做为一种代表方。

问题

1.血虚为什么会发热?

2.血虚为什么重用黄耆?

3.补气何以用黄耆而不用人参?

血虚为什么会发热,了解这个机制,它在于这个方的一个构成,这个方的一个治法,这才能理解。血虚涉及到气血的一个相互关系,血虚到一定程度,慢性有些消耗性的,或者一次出血量较多的,造成了气血之间阴阳相互维系的关系,平衡被打破,在正常情况下,气要摄血,血要载气。所以我们常说气为血帅,是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液能在脉道里面正常的运行,靠气的裹摄。

血虚之后,一般这个方治疗的几类,一类慢性病引起阴血消耗,或者产后失血,或者疮疡时间长,像脓水流漓这类,或月经血过多,它引起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到一定时期,造成的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体表,形成一个发热。

归脾汤的方剂组成及功效(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

这个气血关系,就有点像,我有时比喻,像汽车和司机的关系,汽车运行要靠司机开车,气要行血,而司机必须是坐在车上开,又使血要载气。一旦血丧失了,阴血亏虚了,那就气无所附,这个出血。汽车翻出去了。司机也就没有地方坐了。由于浮越于外。 像这类产生症状主要是一个发热,他有一种阴血消耗,或者阴血亏虚的一个病史。

从症状看,古人说它证像白虎,有的说证同白虎,就是说它表现出来的临床证候,类似于白虎汤证。但不是白虎汤证。它可以有发热,甚至有的还很高,可以有出汗,阳气外浮,可以有发热出汗,可以有口渴,但这种口渴呢,一般是喜欢喝温热的。白虎证的脉洪大,当归补血证这种血虚阳浮的发热,脉按之无力的。洪大而虚,按之无力。

所以从现象上看,类似于白虎证,从本质和四诊的体察,它有很大的区别。特别这个发热,从我自己几十年用当归补血汤的例子当中,真正像白虎汤那么高热,我觉得只有一例,所以多数这个热像并不高,报导里,高热这类病例是有的。但是这类的体会,当然不是很深。

当归补血汤里重用黄耆,为什么重用黄耆?首先血虚证,它有血虚失去濡养这种基本病机,跟当归补血汤证病机不同的。补血汤证病机它是血虚以后,血不载气,所以血失濡养和血不载气,在病机上是两个概念,它主要倾向于这个方面,那这方面我们在补充阴血,像当归补血,黄耆固摄浮阳,而且它也能摄血,也能生血。

所以黄耆在这个方里作用,既能补气生血,又能补气摄血,因为它有出血,同时它是固摄浮阳,所以要用它的固摄力量。因此用量较大。原方五倍于当归。它用黄耆多的主要目的是固摄浮阳,同时还有益气摄血这个作用,并不单是生血。后面要讲的归脾汤里,黄耆主要是补气,气血双补,补气以生血,有这个作用,这两个作用重点不同。

所以在当归补血汤方义分析讨论,由此引起了谁做君药?多数认为,当然从益气摄血,固摄浮阳角度,应该是以大剂量的黄耆作君药,但是这些年来有些。当归补血汤,黄耆量不是很大,减少黄耆用量,它也说当归补血汤。黄耆量减少这个方不叫当归补血汤。黄耆量减少的话,这方以补气,黄耆补气生血,当归本身是养血的,这样的结构就应该是当归为君药,补血为主,而不是固摄浮阳为主。所以对这个方还有一个量的一个决定性。这是血虚证为什么重用黄耆。

至于补气,在这方用黄耆不用人参的意思呢,本身是这个用黄耆在这里不仅仅补气,固摄,这种固摄力量来讲,黄耆是很突出的。所以历来用黄耆,它除了补气固摄,过去还认为也活血作用。包括我们说的黄耆桂枝五物汤这类,治血痹。特别唐以前,除了补虚治虚劳,很多利用它活血方面作用。像外科的专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里,十多个地方都用黄耆。一共一百几十个方,用的比例就很高。用在外科疮疡这些,除了补气,托里排脓。它很多涉及到一个畅通血脉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里,它双向的,既能固摄,又能整个方和当归同配以后,可以补而不滞。

有的人说这个方,黄耆偏温,甘温,温燥,在临床使用当中,当然光这两味药,实际我们用还是有个配伍。制它的一定的温燥。因为它用量大了以后,容易助热。就像十全大补里面配,这类如果吃久了,它会助热。

当归补血汤在临床使用,退虚热,有时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出血引起这种阳气外浮的发热,我们过去有一例病人。因为遇到类似这样情况,比较典型发高烧的一例,这例印象很深。

当时还是给函授大学的同学上课。函授大学里有一个班,夫妇两个都是在卫生系统工作。一个卫生局工作,一个卫校工作,年青人。也是函大的一个班长。这女学生坚持读书,同时又工作。怀孕以后,开始说双胞胎,后来发现是三胞胎,所以到成都的第一妇产医院生孩子,当时三胞胎也比较少见。所以记者也采访。

记者每天打电话给医院问情况。后来还没到一周的时候,按常规,记者问你们产妇是不是一周以内都会出院呀?医生说一般都能出院。所以刚到一周,他就没到医院了解,就登了个消息,问小孩子顺利吗?顺利。他就登了一个“三胞胎平安出院”。说那三胞胎平安出院,其实出不了院。

那天医院晚报一看,说没有出院,你怎么说平安出院呢?就跑到医院一了解,产妇发高烧,产后感染。产后感染,你这新闻注销去了怎么办呢?动员家里面,小孩子都很好,很平安。就小孩子接回去。你不是说三胞胎平安出院吗?没有写产妇平安出院。哦,这就回去了。他这个先生就两头忙,那边有小孩,当时卫校,卫生局,大家都帮着来养这小孩。年青人怎么养呢?也要补助救济,分别的带。

这边呢,产妇在医院里高烧,情况不好。所以中西医会诊,那医院有中医科,由于发烧一下就到三十九度,三十九度五,很高,银翘、白虎这一类就用,出汗也多,发烧较高,心烦,面红,但是用了这些清热泻火,同时也考虑一些清热凉火,(从看他们开的方)。结果热势起伏,下来一些又上去,这样子到一周的时候,小孩子走了,她出不了,所以到学校同学大家出主意,是不是请学校老师看一看。

归脾汤的方剂组成及功效(邓中甲方剂学讲稿)(2)

连翘花

我们去看的时候,他们中医科医师也是我们学校过去的学生。我们想了想,这里面是不是要结合益气摄血,固摄浮阳。于是就开了一个方,还是用石膏、丹皮,但是和黄耆、当归合用。黄耆量相对多一点。但还没到这个五倍。用黄耆,同时也用了芍药这一类的,像有一点阴柔的,黄耆用到20克,没有敢用到当归的那么多倍。

他们医生一看,因为一般医院的规矩,要当地医生签字,那医生说,黄耆这么大量,她发烧这么高,这怎么行呢?我说我们看法呢,她是血虚阳浮,阳浮火旺,你要清热泻火和益气固摄浮阳相结合,双向调节。有很多病机是对立状况,同时出现,所以后来他们还是不敢签字。我们就走了。

后来学生呢,他们就自己拿这个方,因为他们中医科开的方,也是他们到药房去抓的。因为西医的妇产科医院没有专门熬药的。自己熬的送来。最后吃的药还是我们开的那个方,吃了药以后,逐渐烧就开始退下来,而且出很多汗,也逐渐控制了。

这个条件我们观察,还是中西结合,或者补液,补液它能一定程度维持你这个温燥药。前提要维持阴阳平衡了。再一周左右,就出院了。热势整个控制了。这个例子,后来家属跟医生说,我们吃的有黄耆的那个方。妇产医院它那个中医,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他说要叫我们,发烧这样高,怎么都不会用黄耆,开这么大量的黄耆。

但从这个例子,当时因为看这类病也是一些教研室年轻老师带教,可能一起在商量看,那时我也五十岁不到,大家体会临床上这个证,证像白虎,这特点是有的,但真正遇到这类的情况不多。从这个例子体现,血虚阳浮的发热,还是存在的。

主证分析

血虚阳浮。

这张李东垣的,在血虚阳浮当中,通过大剂量的补气固摄扶阳,也是一种甘温除热前提下一种创造。

主证

发热,证像类白虎。

血虚 → 阴不维阳 → 阳无所附 → 浮越肌表。

发热是它的一个主证。类似于白虎,就从我们刚才讲的,它的发热特点一般来说,没有白虎汤高。应该是没有白虎汤证那么高。口渴来说,不喜冷饮。口渴喝水量不多,咽干口燥,但是这个和温、热这一类,这是从原著记载这些都是这个特点了。脉是看起来比较大,按之乏力。所以从病机自血虚以后,阴不能维阳,阳无所附,阳气浮越于体表造成的。当归补血汤临床上用于像中医外科痈疡肿毒,特别是在化脓时间长,脓水流漓。这时候发生的热,虽不高,但是有很多带有血虚阳浮的特点。

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比较

白虎汤证 当归补血汤证

病机 气分热盛证(实热) 血虚阳浮证(虚热)

见证 烦渴饮冷 烦渴喜温饮

身大热大汗 身热无汗(也可有汗)

脉洪大 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这个表是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的一种比较。当归补血汤证有的是有汗,有的是无汗,阳气浮越于表,不能固摄。加上热势,这种虚热热势蒸迫,临床可以有汗的。这也是我们当时讨论当中的一个疑点。

血虚发热的机理

1. 劳伤内伤 → 阴血不足 → 阴不制阳 发热 浮阳充斥脉道 → 脉浮大

阳气外越而耗损 → 脉虚

卫气外泄 → 肌表失固 → 津液外出 → 多伴汗出

2. 急性大量失血 → 气无所附 → 阳气外越

发热,一方面劳倦内伤,慢性消耗,这种无形消耗可以引起,历来也包括这种无形的消耗,劳倦内伤,引起阴血的不足。一类急性大失血,气无所附,可以导致阳气外越,造成发热。这是具体的像脉洪大,脉虚,按之无力。产生的一个机理。所以多数伴有汗出。有阳气外浮,肌表失固以后,津液外泄造成。

功用

1. 补气生血 2. 固表留阳

黄耆 补气 生血 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名医方论》

固表以挽固阳气 盖此时阳气已去里而越表,恐一时固里不及,不得不从卫外以挽留之。

摄血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这方里黄耆的作用,历来看法,除了固摄浮阳以外,益气摄血,益气生血,但是主要的是固摄浮阳。如果用来益气生血的话,用不了那么大的量,这两味药如果作为益气生血出发的话,和当归在一起,那一般认为应该当归作为君药,它这个失血用补气方法来是强调,仍然强调固摄,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自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从这个角度,它也有摄血的作用,益气可以摄血,这是黄耆的作用。

用量特点:

1.血虚发热的基础方。

黄耆:当归 5:1 (原著)

2.补血的基础方。

黄耆:当归 3:1

很多方里,当归和黄耆用量,在它常用量当中都是中等用量。用来补血。因为整个黄耆当归习惯用量,当归是自身用量范围比较小,当归在临床上,像我们一般作为臣药、佐药这些,都是六克以内,所以用量,当归是不宜过大的。

归脾汤的方剂组成及功效(邓中甲方剂学讲稿)(3)

黄芪

辨证要点:

肌热,口渴喜温饮,面赤,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肌热就是说发热,但不强调这个热非常高。口渴喜温饮,面赤,面赤这一点,遇到的病例很突出,脉大而虚,重按无力。脉可以洪大,重按起来偏虚,无力的。

随证要加减:

妇女经期,产后外感发热头痛者,加葱白、豆豉、生姜、大枣。

疮疡久溃不愈,气血两虚又余毒未尽者,加银花、甘草。

血虚气弱出血不止者,加煅龙骨,阿胶,山茱萸。

这类血虚阳浮,妇女经期月经过多,或者产后兼一些外感的发热,头痛。产后本来也血虚,兼外感,两个因素结合,那更加容易形成头痛发热了。可以加一些疏散,比较温和,疏散表邪的。外科疮疡久溃不愈,难以收口,气血两虚又余毒的,这时候加清热解毒的。这时候黄耆不仅可以治疗这类发热,而且它还有帮助生肌的作用。可以有托毒排脓的作用。在遇到出血,用它来益气摄血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收涩的药。龙骨,山茱萸,阿胶这类善于止血的药。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者忌用。

这种虚热要和阴虚发热,在发热的一些特点、脉像、兼挟证,这些方面进行区别。

当归补血汤代表了一种治法,一类治法。治疗血虚发热的,是一类方。

归脾汤 一类方 《正体类要》

主证分析

食少体倦,舌淡,出血证(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

失眠、健忘

心悸、怔忡。

补血剂中的第三个方─归脾汤。归脾汤的分类,各个教材和参考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把它放在补血剂,也有的放在气血双补。因为它实际上脾气虚,心血虚,而脾气虚能够不生血,所以从关键的这个方的一个立足点,心脾两虚,补脾为主,加上它还能够益气摄血,治疗脾不统血常用。所以这个放在补血。通过益气来生血,代表这种治法方面,补血力量多一点。像过去五版教材,现在这个教材,很多都放在补血剂。上一版之后出来的高级丛书,它是放在气血双补的,也有道理。

归脾汤所主治的证候是心脾两虚,具体来讲,是脾气虚和心血虚,脾气虚是为主的。心血虚主要反映在不能涵养心神。所以心脾两虚,它体现治法是心脾兼顾。补益心脾,是这个特点。这是主治的第一条,因此在临床表现里边,它会有一组基本的脾气不足的表现,比如食少,四肢无力,体倦乏力,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或萎白,舌质淡,这个反应出气虚的特点。

至于心血不足,心血不能涵养心神,不能涵养心体,不能涵养心神可以失眠、健忘,这方治疗虚性失眠常用的方;不能涵养心体可以心悸、怔忡。这是心脾两部份最基本的表现。结合起来反映了一种气血两虚,心脾两虚。

至于出血证,理论上各种气虚不摄血,以脾气虚为主的这类不摄血都可以使用。但在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主。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这类型,脾气虚,脾不统血这个类型的,可以使用。往往出血,血质比较清稀,血色比较暗淡,反复发作,虽然来势不猛,慢性病中间拖时间可以挺长,而且这方也能用于皮下出血紫癜,也可以使用。所以在内科、妇科方面,这个血证也是经常使用的。

他的机理就是通过益气为主,益气来固摄,益气摄血,脾不统血,这是归脾汤证两个主治。这两个主治实际上核心是气虚,还是个比较突出的。全方补气力量较大,相对养血力量是第二位的。

归脾汤是通过益气来达成生血的。气虚以后不固摄才出血。气虚生血不足才血不养心。关系是这样的。所以总体是脾胃气虚。脾失健运,不能生化血液,心血不足。那就造成心神失养,心体失养。脾胃气虚以后,脾不统血,造成这类出血。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益气为主)

健脾比较突出的,后来用这方改造,比如用于脾不统血这一类,可以比这类养心安神的就不用,然后增加一些止血的药物。也体现出这灵活运用当中,这个方自身还是以补气为主的。

方解

君 人参 四君子汤+黄耆

人参黄耆同用,补脾肺之气,补气生血

黄耆

白朮

茯苓(茯神)

臣 当归 补血为主

龙眼肉也能养心

龙眼肉

酸枣仁 酸收,常用安神定志的组合

酸枣仁也能养(肝)血

远志

佐 木香 疏通气机

使 生姜 调和气血,调和脾胃

大枣

甘草 调和药性

帮助参、耆、朮益气补脾

归脾汤的方剂组成及功效(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

龙眼肉

归脾汤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用来补气加黄耆。四君子汤加黄耆是以往配方当中,补脾肺之气一个常用组合。茯苓可改为茯神。后来也些书里载的归脾汤用的茯神,原方用的是茯苓。

臣药可分为两组,体现了养血安神为主的。

木香,有些方论里谈,认为木香可以去掉,认为木香行气力量较强,比较燥,一般这个方里少用,用要用,有些认为配木香尤妙,尤其好。是由于全方发挥作用,应该说疗程比较长,作用慢性疾病,所以用人参、黄耆、白朮这类,当归使用时间长,可以有温燥的特点,或者壅滞的特点,所以方里用点少量木香来疏通气机,并不是要它来形气止痛。疏通气机主要是全方可以补而不滞。带有通补的特点。

归脾汤体现一种时方,照顾的面很宽,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了。成为一个常用方了。临床上很多治慢性疾患都用丸剂。归脾丸,人参归脾丸,历来这几十年,过去药厂传统都生产这个药。

配伍特点

1.心脾同治,重点补脾。

2.气血并补,补气为主。

3.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补而不滞。

运用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这两个反映心脾两虚,心脾同病,气血不足。便血崩漏是反映的出血。气虚不摄血的出血。舌淡,脉细弱是反映出一般气血不足的左证。

随证加减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鹤草,重用大枣或加花生衣。

若用于再障,加阿胶、肉苁蓉、补骨脂。用于贫血,可加熟地。

临床应用,这里提供了一个关于血证的常用配伍药物。因为崩漏偏寒的,气虚基础上,阳气不足的偏寒证,那就要增加温涩的力量。炮姜炭、艾叶炭都偏温,有温涩,增加温涩止血的作用。偏热的,要用寒凉凉涩的方法。加生地炭,棕榈炭,以及阿胶珠是既能养血,又能止血的。阿胶炒珠,它可以少滋腻。

至于像血小板减少这种紫癜,皮下出血,可以加紫草、仙鹤草一类,这类既能够凉血,或收涩止血,又不留瘀。民间的,或者想办法,大枣或花生衣也是常用来止血的。 再障很多都涉及到肾,要用除了阿胶可以滋肾,同时能止血,肉苁蓉、补骨脂这类往往用来温肾,增加温肾补精的作用。

这里谈到出血,归脾汤仅仅是中医常用治疗失血,治疗心脾两虚,治疗血虚证的一个方。只能说治疗血虚一个方面。所以从血液的生化来讲,应该说是涉及到多个方面,临床上不能够育到血虚就用它。归脾汤一类是用得多。也不能说是绝大多数都去用它。

整个血虚的治法,涉及到血的,中医对血的生化的认识,除了我们前面直接补血,以四物汤为主的这类,并不是典型的补血方法。像归脾汤这类,益气补血的,是用得比较广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补肾的,填精补髓的方法,也是用得较多的。而且针对的这类血虚证,在临床相对难治一些。

像再障一类的,那更复杂。这一类在《内经》里,它已经讲到一些,这个肾精肝血转换,精血同源。它认为逼个血液的完整生化过程,五脏都涉及到。认定脾肺是生血的一种基础物质,形成一个基础物质,如果脾肺气虚,气不生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受气取汁,脾肺这生化来源了,这个不足,当然会血虚,这类用健脾益气生血方法。

另外它认为,还有一个是这些材料是在哪里变成血的?“奉心化赤”,这个心是哪里的心,所以按照《内经》的描述,“血者,神气也”,而且这一基础物质运行,要经过从大的经脉到络脉到孙脉,通过节之交,气血论里说通过节之交,通过气穴,穴位都是在关节交会地方很多,它就是节之交,进入骨髓,骨髓里边呢,它把先后天的东西结合起来,“五谷之津液”,那是后天脾肺产生的基础物质,“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下流于阴股反映出在肾。

那就是说最后有个肾脏的经和脾肺的,以五谷津液提法这个代表结合在一起,内渗入于骨空,《内经》里谈这个过程,就是说以这对基本物质,应该说是脾肺肾,先后天生化系统提供的。

归脾汤的方剂组成及功效(邓中甲方剂学讲稿)(5)

酸枣仁

而这火呢,很多医家认为,“奉心化赤”,是心,这火是命门之火,热力来源。由此产生了治疗血虚,特别像再障一类比较困难的。要涉及到温肾阳的方法。要涉及到填精补髓的方法,要涉及到疏通肝血,肝藏血,肝调节系统,这些材料不能正常运输,也就不能够奉心化赤。所以涉及到活血以生血,活血化瘀,这样的生血方法。那都是近几十年来研究再障治法里,对治法的功效扩展,就形成了一些治法类型。

所以,我看很多文章没有整理过,《内经》里边它有一种血液生化的一个比较复杂的机理。涉及到各脏。如果针对这一环节,可以开拓一些新的综合的一种治疗方法。这意思说明,归脾汤能够治疗血虚,治疗一类。就是说血虚产生的物质基础不足,治疗以脾胃为中心,这个方法。

至于用归脾汤治疗的脾不统血呢,我们在运用这类方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就是说脾不统血,和肝不藏血之间的一个辨证关系。有些顽固病人,你光是用脾不统血角度去,还不见得好,好好坏坏不能彻底收工。所以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灵感,或者不得已而为之才采取的这个,针对脾不统血的治法,和针对肝不藏血的治法结合起来。

有过这样的病例,一个高中女生,不断的牙龈出血,六年,家里也说不清哪天开始,就说那段时间老感冒,后来就牙龈出血。牙龈出血量挺多。因为白天顺着流,就咽下去,晚上睡觉就流出来,和口水流出来形成那个被头上就淡红的一片。到处找医生看,好一些,但是经常流,还是流,量少了,颜色淡,当然因为有很多口水和在一起。

他们很多处方,都看过了。所以当时请他们问那个实习医院的医生,分一下,以那些处方,当地的,地区的,省里的,有哪些?一般都是当时开的处方,像归脾汤,这类用得很多,完整的归脾汤,或者归脾丸,很多;黄土汤还少,凉血方面的,连十灰散这类都用过。所以对清热凉血一类的,是考虑的肝不藏血,归脾汤、黄土汤一类是考虑的脾不统血。两个看起来,用药一个温,一个凉,从作用的治法机里相差很大,但是看那方堆在那一起,就这两大用法。中间加一些收涩止血。

这类病人,当然长期由于失血,经常头昏,记忆力各方面都受影响。面色,口唇,舌质颜色都偏淡了。那一看这个,首先考虑肯定是归脾汤。但是大家坐下来想,因为当时病案有些当面要讨论,我说你们用两那么多归脾汤,好好坏坏解决不了,我再开个归脾汤,就是有效,也不会持久,还是走老路。那就想个新的路子。

新路子就考虑,自己脑子在想,考虑这个脾不统血基础上,可不可能包括肝不藏血的继发病机,脾不统血,长期的失血,阴血不足,肝藏血也会不足。肝藏血不足,那它的阴阳失去平衡,肝这个脏,特别强调阴阳平衡,失去平衡就会造成肝旺,那这时候疏泄太过,整体的脾不统血基础上,产生内含有继发肝不藏血的因素。

所以当时我就想说,把这两类方结合起来行不行?我们就讨论到这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的关系,那要弄一个涉及到凉血止血方的话,应该怎么想呢?我过去很喜欢用这个,像治便血的槐花散这类配伍,配得相当好,不是单纯的凉血。在止血方面,又结合到像调气,结合到疏风实际上是疏肝的意思。这样子,荆芥,后来我也不说用什么方,我说几个药,前面开归脾汤,龙眼肉,枣仁这类可以不要,换几个药,养心安神的不要。

加什么呢?白茅根,侧柏叶,荆芥,枳壳。他一听,有点像这个,我说先写上,凑的方,不是个方,为什么?如果说他们一看告诉她槐花散里把槐花(当然不是槐花散加减方,是另组新方了),思路是用的槐花散里的槐花,换成白茅根。适合于治上的。小量的枳壳,有一些降气作用。你上部在出血,降气,也可以引血下行,那不教他们说,为了我怕你们说这是槐花散结构。那学生的家长,他们说这治便血用来治这个,本来牙龈出血,怎么用便血的药呢?

结果用这个方,后来都是当地医院的医生观察,因为我们在那里一两个礼拜,吃了后来比较好,她能够达到还有出血现象,但是就不是天天有了。早上起来被子比较干净了,明显比较少。而且有时候看起来,牙龈那里出来淡红色有一层,流出来明显少。就继续用这个,后来当然阿胶,什么也都加进去,以后一共享了半年多,基本上控制,体质差一些。追踪大概是一年,追踪一年,后来平时调理还是归脾丸一类,但控制的那一段是配了凉血止血的。

所以肝不藏血,脾不统血两者,应该说中医的很多基础病机,看起来对立的,它可以彼此有继发,就要用前面讲的对月经机制里边,闭藏疏泄的关系。像滑胎治法里你是抓闭藏问题,还是抓它是疏泄太过的问题呢?这也就是说,不能把这一最基础病机看做病人得的都是单打一这样来治疗。有些是比较复杂的。后面涉及到像这一类的,双向调节的方法,很多方里都体现到的。

这个学生后来是怎么知道她一直比较好了呢?那是大概一年后,写信来,说现在读书也很正常,生活也正常,基本不出血,很感谢。而且由此喜欢中医。因为那时候高中要毕业,她说想考中医学院,能不能跟着学中医。后来我们回信,现在都是要高考统一的,你分数只要够了呢,那绝对可以,也收你了。分数不够,我们也不能跟师学徒这样带徒弟。后来因为那个县里有我们教学医院,她经常要去开药了,听说,考试没考上,当然这个就中断连系了。

这类方法,那医院后来凉血止血和益气摄血组成一个协议处方的观察,以这种益气摄血为主,凉血止血、收摄止血为辅,构成一个方,用于出血日久,反复不愈的。他们一直有些就在用这个方法了。

归脾汤就讨论到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