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抱柱的典故(尾生抱柱或可称)

尾生抱柱,或可称“信”;宋恭伯姬,又算什么?

乔志峰

“尾生抱柱”的故事,千年来一直被传为美谈,尾生也成为“重诺守信”的代表人物。

尾生抱柱的典故(尾生抱柱或可称)(1)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尾生的年轻男子,跟心仪的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等了很久,女孩子也没到。这时候涨水了,尾生为了信守“不见不散”的承诺,坚决不肯离去,后来抱着桥柱被淹死了。《国策·燕策一》称:“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将尾生与伯夷、曾参并列,评价那是相当的高了。

不过,想必不少朋友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犯嘀咕:宁可淹死也不离开桥下,信则信矣,是否有几分迂腐呢?为此丧命,究竟值不值得?生命是第一位的,当时的人们,难道就没有对年轻人进行“生命教育”?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履险地,假如尾生懂得变通、珍爱生命,暂时逃往高处避水,肯定不会被淹死,也不会有多少人不近人情,因此而责怪他。他或许对那位约会的姑娘是真爱,可不知他考虑过没有,他死了,让那位姑娘情何以堪呢?

我个人非常不赞同宣扬这种“一根筋”的典型。如果人人都这样“轴”,恐怕天天都会有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跟自己较劲,进而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吧,尾生抱柱虽然不智,从本质上来看,似乎也可以归入“信守承诺”。而刘向《列女传》中大肆吹捧的“宋恭伯姬”,却除了让人“哀其不幸”,更是“怒其不争”。

“宋恭伯姬”,那不是普通人家的闺女,而是鲁宣公之女、鲁成公之妹,金枝玉叶,贵不可言。在她母亲缪姜的操作下,“宋恭伯姬”嫁给了宋恭公。很显然,这是一桩政治婚姻,玩的还是“和亲”的老套路。谁让鲁国弱小,要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呢。

“宋恭伯姬”出身鲁国,鲁国是什么地方?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的老家啊,对封建礼教的推崇,难免会比其他地方要更加强烈一点。“宋恭伯姬”从小受此熏陶,“女德”那一套封建糟粕深深烙印入每一个细胞,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结婚的时候,由于宋恭公没有遵照礼仪亲自迎亲,“宋恭伯姬”极为恼火,迫于父母之命才勉强动身前往宋国。可以想象,当时她的父母为了做她的思想工作,费了多大的劲儿,一定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什么“顾全大局”啊之类的大道理肯定没少说,毕竟宋国当时还是有点强大的,跟宋国扯上裙带关系,对鲁国有不少好处。

“宋恭伯姬”不情不愿来到宋国,继续耍性子。三个月后,按照当时的结婚流程,是要“庙见”的,也就是新娘在新郎的引领下,去夫家的宗庙祭拜,这才算是正式成婚了。“宋恭伯姬”痛恨宋恭公没有亲自迎娶自己,你玩初一,我就搞十五,坚决拒绝“庙见”。

宋国被这位姑奶奶折腾得没脾气,只好派人去鲁国求助。鲁国于是派大夫季文子专程出使宋国,向“宋恭伯姬”传达父母的命令。后来,“宋恭伯姬”应该是屈从了,因为季文子回去后,鲁宣公和缪姜都致以谢意。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两国能够联姻成功,对鲁国真的很重要。

又过了十年,宋恭公死了,“宋恭伯姬”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到了宋景公时,守寡的“宋恭伯姬”所住的屋子,突然遭遇了火灾。所幸一开始火势并不算太大,服侍她的人都劝她赶紧出去避火。“宋恭伯姬”却表示:“妇人之义,保傅不俱,夜不下堂,待保傅来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当时对女性有要求,夜里出门,必须由保傅二人一起陪同,否则就坏了规矩。

保,指保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傅,指傅母,为古代宫廷或贵族之家负责抚养子女的女妾。简而言之,就是两个中老年妇女。

可想而知,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限制女子的活动自由,防止她们夜间随意出入,闹出什么风流韵事来。保傅不仅是陪侍,更是起到了监视和监督的作用。并且,安排保、傅一个人还不放心,必须两人均在场,以防一人被收买徇私舞弊。

火烧眉毛了,“宋恭伯姬”仍不肯出门,就是因为保傅还没有来。过了一会儿,保母赶到了,傅母不知是住得远还是其他原因,仍未出现。下人们再次劝说:夫人还是先避避火吧!“宋恭伯姬”依然不为所动,态度很坚决:妇人的规矩,是傅母不到,夜里就不能出去。与其不守规矩求生,我宁可被烧死也要守妇道。

结果,她就这样正义凛然地坐在屋子里,任凭熊熊烈火将自己吞噬,活活被烧死了。

最早看《列女传》,读到这一节,我当时就震惊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了一个所谓的规矩不惜去死,与自杀何异?

更何况,“宋恭伯姬”守的规矩,其实是男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枷锁,是对女性的无理戕害和限制。将这样的规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甚至要拿自己的命去坚决“捍卫”,是固执,还是愚昧?这脑子被洗得真够彻底的。

但在当时,“宋恭伯姬”却受到了高度赞扬——伯姬之妇道尽矣。她被誉为“贤伯姬”大肆宣扬,成为供女性学习的贞洁榜样。甚至,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听说此事,都非常感动,还专门在澶渊这个地方搞了一次隆重的聚会,对“宋恭伯姬”表示沉痛哀悼。后来,“宋恭伯姬”的先进事迹,还被多种典籍详加记载,无一不是充斥着“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之类的溢美之词。

尾生抱柱,或可称“信”;“宋恭伯姬”,又能算是什么呢?她的行为像是“自杀”,但从本质上看却实实在在死于“他杀”——是严苛的封建礼教和对妇女的思想禁锢,杀死了她。

至于那些统治阶层,为何要对这种愚昧残忍的事情大加赞赏,又是聚会哀悼,又是为之树碑立传,其实很容易理解,不过是维护封建礼教、强化对女性洗脑控制的需要罢了。如果所有的女性都像“宋恭伯姬”这样,自觉自愿维护封建礼教的至高无上,心甘情愿为封建礼教和妇道“殉道”,男权者和统治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不必担心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追求自由、自主和平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