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

Hello,大家好!本篇文章是《金融小伙伴》微信公众号之前的文章,不符合当下的时事新闻,阅读时不要太过激动哦!

可能很多人不注意很难发现一个恐怖的数据:这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平均800w+,而且这个数据还在年年增长。

由于毕业生数量年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前,车马邮件很慢,大家喜欢一生只找一个工作。现在,信息爆炸时代,大家喜欢三个月换一份工作。

2010年至今,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阶段。工作种类更加繁多,大家的选择也更多,可是,变化也更快了。

今天你选择的是一个朝阳行业,可能两年以后这个行业就被淘汰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频繁换工作这个话题每年都是热点。

但即使在这样高速发展岗位爆棚的时代,通过我们分析数据之后可以发现高校的毕业生们的择业方向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近几年应届生们的毕业方向可以大致分为这几点:

从就业去向来看,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

从就业地区来看,“北上广深”就业本科生3年后离开比例持续攀升,杭州、天津、苏州等城市对外省本科毕业生吸引力不断增强。

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名校的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甚至没有自己的主观想法任由着外部的干扰。

每个人生存的环境都不一样,既然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差异。

所以,南北两地择业差异具体是什么样?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上海/北京名校毕业生择业分布

主要搜罗了上海和北京两地名校官网择业分布数据。毕竟这两个地方的名校大家熟悉而且也算是在金融行业比较吃香,正好代表着南北两方。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

1.清华大学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2)

毕业生就业率是指深造和就业毕业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

截至 2020 年 10 月 31 日,清华大学 2020 毕业生就业率为 97.8%。

2020 届毕业生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以企业为主,达签三方就业人数的63.9%,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占 29.5%和 29.7%;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占比为 24.1%;党政机关占比为 11.3%

2.北京大学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3)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4)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5)

在所有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中,83.13% 毕业生签约就业集中在教育、金融业、公共管理、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

3.复旦大学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6)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7)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8)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9)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0)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1)

复旦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协议就业人数为3919人。

按就业单位性质统计,66.19%的2019届毕业生在各类企业7就业(其中,国有企业 占15.67%,三资企业占20.28%,民营企业&占30.24%)。

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毕业 生比例为16.53%;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14.19% 。

4.上海交通大学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2)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3)

毕业生流向人数位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合计占比达57.72%。

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的比例达69.53%,赴国防军工单位及部队就业353人(不含定向、委培)。

2020年有204名同学被录用为选调生,赴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层公共部门就业。

5.人民大学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4)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5)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6)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7)

2019届毕业生共计6876人,总体就业率为98.18%。

进入党政机关(17.43%)、事业单位(含中初教育单位、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19.33%)和国有企业(26.27%)就业的比例合计为 63.03%。

主要集中在“金融业”(20.5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9.84%)和“教育”(16.02%)领域。

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行业流向较为多元,其中本科毕业生行业布局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为主(合计占比52.80%);硕士毕业生以“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和“教育”为主(合计占比58.43%);博士毕业生行业流向较为集中,近六成流向了“教育”领域。

6.中央财经大学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8)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19)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20)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21)

金融业为本科、硕士毕业生最主要的行业流向,教育业为博士毕业生最主要的行业流向。

2020年,本科、硕士毕业生签约金融业单位比例分别为35.22%、52.04%,博士毕业生签约教育行业单位比例为58.7%。

7.上海财经大学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22)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23)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24)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25)

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从名校就业看南北求职偏好差异)(26)

金融行业以39.72%的比例居于首位,会计师事务所

(11.98%)、计算机/互联网/电商(8.11%)位居第二第三。金融行业内部,银行仍位居首位,占到整个金融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41.24%,较去年有所上升。

南北应届生择业差异

从详细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两地高校毕业生在择业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每个同学的择业观不同。

比如,有些人想通过一份工作实现自己精神上的抱负,有些人则想获得更多物质上的收益,当然也有人希望得到一份安逸的工作以此获得感受生活的机会。

南北两地择业差异具体是什么呢?

北方偏体制内,南方偏市场化

1.体制内

体制内指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而那些不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边缘的部分就叫体制外。

泛指公务员、国企编制内员工或国家管理阶层家属等代表国家权力或依靠国有资产获得收益的群体。

体制内的优势,更多表现出的是工作的稳定性、福利的优厚性、社会的主导性;与之相应,体制外更多表现出灵活性,伴随而来的还有风险性、低福利性,以及对社会或所在单位的影响力弱。

曾经的我,挺鄙视那些想进体制内的同学们,这个曾经,指的是本科的时候。有点特殊,我是学法律的,而法学专业在我们学校属于优势专业。身边一大半同学,都想去考公务员。我对这种情况,是深恶痛绝。

“不就一群求稳,不求上进的人么?”

我当时认为,适合去考公务员的就只有两类人:

家庭背景确实很硬的人。

情商智商达到极致,特别适合官场的人。

前者很好理解,虽然比较灰色,都说水比较深,往上走如果有家庭在后方支持,有优势太多。

后者通常就是学生干部里的那些,真的能够把为人处世,与人打交道做到极致的人。而往往后者比前者还要少。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适合去当公务员。

当时,我也有些认同我观点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有的还是父辈就是体制内,能够给予支持的级别。

但等到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开始理解他们了。我研究生上的是政法类的院校,考公务员的氛围更有甚之。

人真的在那样的环境里,还是会去尝试去理解。我的这帮同学,难道真的也是“不求上进”么?跟他们相处和交流多了之后,我发现很多人真的都很优秀,但他们之所以去体制内的工作,并不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只求个铁饭碗。

而是,很多人都热爱生活。

尤其是同学里,来自江浙沪的居多,本身很多人家里就是浙江体制内的,家里也不需要他们去赚多少的钱。

其实,省下来的时间和糟心,就可以去“浪费”在美好的生活。就像我当初鄙视那些同学为了安稳和放弃个人成长,很多人也会觉得我加班熬夜也没挣几个钱而不值。

最后,或许你也收获了所谓奋斗带来的快感,但是你不能否定他们陪伴家人和享受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人各有志,追求不同,本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所以,从那以后,我去回答大家的选择工作问题,都会从回归到“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起点。

近几年体制内越来越火爆。前阵子,跟清华经管、北大光华的几个同学有过交流。怎么说,能进这种学校学院的,也称得上天之骄子了。

而他们过往,去的最多的,都是顶尖的投行、基金或者PE等。这些年来,部委和省选调生、商业银行的总行、政策性银行、国企央企等这种偏体制内的工作,反而迎来大热。

我问他们为啥不去券商基金了,一个同学反问我:“哪有那么容易呀,到了校招还要让你去实习,那么多人抢几个岗位的。而且去了也不见得有多少钱。体制内的工作待遇不错,又相对轻松,确实性价比高太多了。”

但当年,大家其实觉得校招实习考核都很正常,也愿意为了这些岗位,去付出更多时间甚至承担风险。

因为很多年轻人觉得:看不到希望。繁重的房价和生活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就算我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毕业,我依旧很难买得起房,很难在北京落叶归根。

过去为什么愿意这么辛苦进入金融行业的核心岗位,因为听说了很多巨额的奖金。如今也许基础待遇也没下降,进入的难度可能也没提高多少(对于他们来说),但是毕竟想象空间不在了。

体制内待遇还普遍涨了,很明显就更香了。

所以仿佛是一个循环,这几十年来体制内工作从人人羡慕、到饱受鄙视、现在又重新回归到了大家最向往的工作类型上。

2.市场化

市场化定义有两种,一是指建立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由此形成统一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二是指在短期内实现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双轨过渡体制的改革过程。是一项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

市场化是指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放松管制,工业产权的私有化的影响。市场化的工具有好多种,比较低程度的市场化就是外包,比较高程度就是完全出售。最简通俗一句话: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叫市场化。其实就是市场扩大,内容开放。

在所有的经济领域和环节大步推进各类市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市场机制,让各类市场参数正常运转,通过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组织和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场基础,通过法律重新确认财产所有权,形成真正的商品交易者。

像在知乎里有个问题:“为何所有行业都在劝退?” 下面有很多精彩的回复。

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经济形式不是向过去那样一路上扬,压力之下,其实确实没有那个行业是很好过的。

互联网圈的社畜、996福报,各种竞争的内卷化,让大家很多人的幸福感很低。这个时候,体制内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不过,我这里其实不是单纯来讲体制内工作好的。

说说市场化的工作吧,虽然要忍受繁重的工作,要忍受失业的风险,福利待遇也不一定比的过体制内的工作。

但是,你能收获什么呢?可能是两个很虚的字,听起来一点感觉都没有,叫做“能力”。

不是说体制内就不能锻炼能力,也不是指体制外你就变能力很强。而是,你脱离了平台,能否自力更生。有句话叫做,错把平台当自己的能力。

其实体制内就非常明显,你在一个地方,可以长久的待下去,不用过于担心受到挑战。

但是,在市场化的地方,其实每个人是一个市场化的价格的。所以有人建议你每工作几年,哪怕不跳槽,也要去其他公司面试面试,看一下你的身价变化。

因为你的工作,是从市场化中拼搏出来的,你要接受公司的考核,要接受别人的竞争,要适应市场的变化。

所以,虽然平均下来,不一定有体制内听起来那么好的福利待遇和氛围,但是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差距也会非常明显。

贝索斯说的,未来绝对不变的就是在不断变化。

人的本能是在希望不变,当环境变化的时候,才会感到不适。但社会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未来每个人都会接受挑战。

这里也不是说体制外的工作就不会面临挑战,而是他们都习惯了。体制内你要下岗了,你大概率觉得天都要塌了。体制外丢工作了,擦把泪,哼,不就重新找份工作么!

南北择业差异的原因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南北文化差异,北京为中国政治中心,而上海为金融中心。

近10年来,多个经济数据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形成,是不争的事实。2020年GDP前十城市中,北方只有北京一城上榜,2019年位列第十的北方城市天津也被挤出前十行列。

改革开放初年,南北方经济总量基本是平分秋色,2019年,我国南方的GDP占全国的比重2/3弱(64.56%),北方占1/3强(35.44%);2020年,经济总量前10位的城市中,北方只剩下了北京一个城市;2019年,36个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10位中,北方仅北京和青岛。

1.传统文化

这里以山东举例。

山东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孔孟之乡”,其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特别深。孔子作为至圣先师,首先是一个教育家,他是很提倡大家去读书的。

古代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就是出仕,也叫作考功名,俗称就是当官儿。毕竟孔子也说过,“学而优则仕”。

2.“官本位”的思想浓厚

北方一直和中国的政治中心临近,靠近首都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卫戍,所以它本身的稳定就至关重要。

所以山东在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担当着“保皇派”的角色,“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其最好的写照。

由于山东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统治阶级的重视,维稳一直是重中之重,而维稳最有效的办法是靠威权,威权又势必会导致官员崇拜,这就是产生“官本位”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产业结构

除了海尔、海信、浪潮等少数几家企业外,其余的几乎清一色的重化工及能源等企业,这里面只有海尔一家是私企。

对比一下江浙粤的前20强企业:江苏的前20强,大部分也是纺织、冶金、建筑等传统行业,但是排名第一的苏宁,已经转型为互联网电商型企业;浙江的前20强企业,头三家都是国家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新能源制造业占据了很重的位置。

在这三点上,南方则属于另外一种思路。这两种思路直接影响到了大家的择业方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方学子更加关注体制内工作,而南方更加注重。

注意,这里没有好坏之分,我甚至能感觉到分工明确内味儿了。

而南北差距拉大,根本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北方经济的主干,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支持下,由一批计划安排的重大项目构建起来的。

而南方文化有助于创新创业,在深圳得到了诠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深圳创新体系的成果。图为深圳华为总部

在一个只有村镇建制的地方搞特区,最需要的就是人,而它的特殊体制和优越区位,使一批冒险家、创业者涌入了这里。

移民和他们身上特有的自力更生精神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不可多得的创新文化。他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地处珠三角,是岭南文化的亚文化—广府文化的地域。广府文化是务实、低调的文化。

所以,为了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南方更加偏向于市场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