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别不听话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总不听话不用发怒吼叫)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我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这位妈妈跟我倾诉的内容,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共鸣,以下是她的自述:

"在生孩子之前,我就告诉自己以后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在照顾孩子的这2年,我也都认真地执行了,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也越来越调皮,有时候看到孩子总是听不进话,说过的话总是还要一遍遍再说,犯过的错误总是一遍遍又犯。就算我再怎么给自己心理暗示,不要发怒,还是忍不住会有控制不住的时候。但是我又知道吼叫对孩子没好处,所以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我不带情绪地管教孩子呢?"

这位妈妈的经历我深有感触,各位家长,你们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时刻自己特别抓狂?忍不住要对孩子发怒吼叫?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可以试想几个情景:

· 你上一秒刚帮孩子收拾好满地的玩具,一个转身,孩子又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

· 当你走进刚打扫过的厨房,发现你的孩子把牛奶倒得满地都是。

· 到了晚上10点,你的孩子还在拖拉磨蹭,不肯做作业。

诸如此类的情景很多,常常在我们带孩子过程中发生,而想要家长能够克制情绪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同时,做好情绪管理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有关父母愤怒的书《她要发火了》里面有一句话:"吼叫是90%的人犯的危害最大的错误。"

也许是出于有效,或者家长控制不住,相信各位家长或多或少都"发怒吼叫"过孩子,虽然在当下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吼叫"带给孩子的伤害远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带着"情绪"的教育并不可取。因而当孩子犯错或者产生不当的行为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情绪化的管教,而是要对孩子进行理性引导,理性引导也就是"去情绪化管理"。

以下便是"去情绪化管理"的6大策略,各位家长可以把这些策略放进自己的"情绪管理箱"中,在日后管教孩子时,可以根据不同场景、不同的情况进行择优选择。

孩子特别不听话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总不听话不用发怒吼叫)(1)

"去情绪化管理"的6大策略

策略1:少说话

家长总是会以过来人的身份,以过来人的经验去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总是希望能够让孩子少犯点错,于是恨不得将自己一身的经验传达给孩子,也因此就会陷入"喋喋不休"的情况。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了,也知道家长讲得有道理,也会觉得不耐烦,不愿意听。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即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因而当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管教教育时,为避免双方情绪极端化,家长要做到"少说话",在处理问题和进行教育时保持言简意赅,而不是冗长的说教。

比如,孩子又把牛奶打翻了。

· 错误的处理方式是:你怎么又把牛奶打翻了,这是你第几次打翻牛奶了,上次跟你讲了注意事项你没听清楚吗?你要把杯子放在桌子里面一点啊,或者一次性喝完,不要一杯牛奶喝半天……

·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这已经是你第3次打翻牛奶了哦,按照我上次说的自己处理好吧!下次自己要注意了。

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处理方式,然后就此把这件事翻过去,胜过喋喋不休地、冗长地经验说教。

孩子特别不听话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总不听话不用发怒吼叫)(2)

策略2:接纳对方的情绪

为什么亲子沟通总是会产生问题,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长没有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所以当孩子做错或者闹脾气时就会一味地发怒吼叫,批评教育。

而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就意味着我们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也因此我们不会产生极端的情绪。而且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是理解、接纳自己的,也就会更愿意敞开心扉跟家长沟通。

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接纳"情绪"并不代表接纳"行为"。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做的是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同时要告诉他行为的不当。要让孩子明白,家长理解他的感受并代表接受他的行为。

· 比如:家有俩娃,在玩玩具时产生了争执,小宝比较任性,对大宝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加"。

·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

"我完全明白你现在的愤怒,因为你的玩具被抢了对吗,我理解的。但是你对哥哥大吼大叫,甚至想要打哥哥,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符合我们与他人交往该有的样子。"

也就是当我们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在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的同时,要重视、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

孩子特别不听话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总不听话不用发怒吼叫)(3)

策略3:就事论事,拒绝说教

这也是很多家长在带着"情绪"进行教育时会经常发生的情况,当家长看到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孩子的行为,或者看到孩子犯错时,就会忍不住进行批评说教,并且会由当前发生的事情联想到以往的事情,综合起来一起说教,而这是孩子最不愿意听到的。

因此要做到"去情绪化管理",我们就要克制自己"说教"的欲望,并且养成"就事论事"的习惯。最好的教育方式、表达方式就是:简单叙述自己看到的。

比如:孩子吃完饭一直忘了把碗筷放在洗碗台。

· 错误的教育方式是:"你看你看,又忘了把碗筷收好,都多大人了这点事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做什么事,还有上次叫你打扫个房间你也没有做好……"

·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我看见你又忘了收拾碗筷哦!"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不当行为时,我们只需要简单叙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而孩子也能够明白我们在讲什么,而且不会产生反感,于是良好的沟通就在此打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好过喋喋不休地说教、或者训斥谩骂。

孩子特别不听话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总不听话不用发怒吼叫)(4)

策略4: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这一点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当孩子犯错、不听话时,应该是家长管教孩子,那怎么能让孩子参与管教呢?

这就是传统教育的理念和误区,传统的管教教育,家长总是管教的一方,而孩子总是倾听的一方。这样的方式虽然也难起到教育的作用,但是我们不清楚孩子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教育",是否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当孩子被一味地说教时会产生逆反的心理,也会激发双方的不良情绪。

因而我们可以采取"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的方式,家长和孩子可以进行一次合作的、双向的的对话,而不是单向地批评说教。

· 比如:孩子在生气的情况下任性地打翻了牛奶。

我们在对孩子这一行为进行管教时,我们便可以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

比如看到孩子生气地打翻牛奶,我们可以说:

"你刚刚很生气然后就打翻了牛奶,弄得满地都是,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孩子会说:"因为我很生气。"

那么我们就可以接着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生气就把牛奶打翻了,我又要收拾好久,怎么办?"

这时我们将解决方式抛给你孩子,孩子就会进行思考,或者是道歉,或者是和家长一起打扫或者是别的方式。而孩子通过对解决方式的思考,孩子也能够拥有同理心,也能够更加体谅、尊重别人。

孩子特别不听话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总不听话不用发怒吼叫)(5)

策略5: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

当孩子产生任性的行为,或者提出无理的要求时,发怒地拒绝,说"不"是最无效的方式,那么我们要如何用不发怒不责骂的方式去拒绝孩子的不当行为呢?

就是: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什么意思呢,就是用鼓励性的、肯定性的叙述去委婉地拒绝孩子的要求。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在无形中便接纳了事情的结果,即使家长并没有认同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提出今天要去吃汉堡,但是前一天孩子刚刚肚子疼,于家长并不想今天带孩子去吃。

· 如果直接拒绝就是这样的情形:

我不同意,你昨天刚吃坏肚子,想要再吃坏一次吗?

· 而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就是这样的:

你昨天刚刚吃坏肚子,所以不能吃汉堡,就算我们带你去你也只能看着我们吃,等过两天你的肚子好了我们再带你去好吗?那时候你也能好好地享受汉堡了。

两种方式都是在拒绝孩子的要求,但是带有条件式的、鼓励式的"拒绝"就更能让孩子接受,也能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策略6:多看积极面

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忽略的一点,出于想要孩子变得更好的心理,家长会经常性地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常常忽视孩子的积极面。这也是许多家长会容易发怒的原因,因为我们眼中都是孩子的不足。

因而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多看事情的积极一面,把重心放在积极的东西上,与其强调孩子的消极行为,不如聚焦到积极的方向上,这样能够避免我们产生负面的情绪,从而让事情往越来越差的方向发展。

比如: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我们想要孩子吃完蔬菜。

· 强调消极行为的做法是:"不吃完这份蔬菜,你就不许出去玩。"

· 而聚焦积极一面的做法是:"你只要把这份蔬菜吃了,我们就出去玩。"

两种说法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传递的情绪却是不同的。聚焦积极面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信任,因而孩子也会想加倍地做好表现,因而就能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家长并非圣贤,我们不可能做到面对任何事情都不发火不发怒,但是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发怒吼叫的做法并不可取,并且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去情绪化管理",只要我们能够从"去情绪化"的角度出发,掌握"去情绪化管理"的方法策略,我们就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因此孩子能够收获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特别不听话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总不听话不用发怒吼叫)(6)

我是尼莫妈妈日记,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