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孟子的历史(儒家思想孟子)

义利之辩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义利之辩就是关于道义和利益关系的争辩。孔子在《论语》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在继承孔子的思想的同时更加推崇“义”。

孟子的义利之辩的道理很简单,并不是义和利摆在你面前让做选择题,如果真这么简单大家都要取利了,真正的逻辑是你作为领导者,你的行为将会影响别人的行为,如果你行义,你的人也行义,你就拥有一个义的团队;如果你唯利是图,你的人也唯利是图,而他们从外面取利远不如在内部取你的利来得方便,那你就会死在自己人手里。“没有永恒的利益,只有永恒的道义。”你今天这样做有利,明天就不利了。所以,如果你追逐的是利益,就会变来变去,最后利益总比你变得快,你总也追不上它。而道义呢,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只凭着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做。义才是永恒不变的。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我心光明,勇往直前。”“义”和“利”摆在你面前,你以什么方式行事就会被人报以什么方式对待。

修行“义”的心法,孟子说了三个字“不动心”。就是说能够在利益和利害关系面前坚持原则,绝不动心。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必须和道义相配,行事合乎道义,则一身正气得道义之助,行事勇决,无所疑惧,也就是不足以有所作为了。

我们常说一个人一身正气,或者说这个人做什么是很有底气,这些都是浩然之气的一部分体现。做什么事情有底气当然很爽,即使我们无法做到一身浩然之气的人,那我们也要努力做到一个有底气的人。那么怎么养成这个浩然之气呢?孟子讲了三条心法:”配义与道(行合乎道义的事);集义而生(一刻也不间断地累积);勿忘勿助(不能忘,也不能过度)。“

儒家哲学,就是把正道、仁德作为自己真正的舒适区、愉悦区、快乐的家园。君子的本性就是”仁(内心真挚深沉的爱);义(正义之义,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礼(就是敬,是举手投足的规矩);智(通透通达,明事理,通人心。)这“仁义礼智”四德根植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来就会体现在行动和肢体上,身体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不需要思考,一举一动就没有不恰当的。如此率性而为,自由自在,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君子之性也。君子本分已足,内心强大,比外面的所有东西都强大。所以君子无所谓事业大小,君子的修为本身就是事业。这就是专注坚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孟子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一切都是命运,但顺理而行,接受的就是正命,而不是死于非命。这世界不归我们控制,我们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怎么能控制世界呢?我们连自己给自己定的原则都把握不了,怎么能把握未来呢?我们只管努力,把结果交给命运和运气,顺手正命。当你对结果没有要求了,你就能专注坚持了,因为你能坚持的是自己的本分,是使命、志向和价值观就。

那么我们如何学做圣人呢?在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著名的的德才论,算是给圣人下了一个定义“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大概的意思是说才和德都达到极致的就是圣人;既没有才又没有德的是愚人;德超过才的是君子;才超过德的是小人。问题越来越明朗了,圣人就是才德兼备的人,这差不多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了,首先是才德兼备,然后是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才和更高的德,这就是在学做圣人了。达到品德最高尚,智慧才能最高超,品德才行没有一点污点那就是圣人了。我们每天的应事、接物、待人都是学做圣人的一种表现。也许大的事情咱们没法学,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咱们还是可以向圣人看齐的。让我们从此时此刻开始努力学做圣人吧!如果我们在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的时候想一想,如果是孔子来做这件事情会怎么做呢?然后我们也学着孔子来做,那么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就是圣人了。如此一件一件事情来修行,天长日久,咱们就可以学到圣人的高度级别了,咱们无法成为圣人,但我们可以学成圣人。所以学做圣人就是找到对照,然后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学。个人要学圣人,公司和企业要学做圣人公司和圣人企业。只要眼到、心到、声到,我们就走在了成为“圣人”的路上了,把事做成也会变得容易。孟子言:“王天下易如反掌。”

做事要顺应本能和天理,虽然环境会影响人发挥自己的天性,但只要不断向内求,向内观,就能找到自己的天命。这是命运的哲学。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春夏秋冬的季

2021-9-17

儒家孟子的历史(儒家思想孟子)(1)

#春夏秋冬的季#绘画作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