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

甘肃省博物馆

春雨潇潇,刚刚好到用不着撑伞。这在大西北,或许尤其“贵如油”了吧。走进河西走廊,先要走进甘肃博物馆。这个古称甘陇、陇右、雍凉、陇原的丝路重镇,省博这部大书里写着它的前传。其常设陈列有三大章节,一曰丝绸之路,二曰彩陶文化,三曰古生物化石。其实这三大章节并非平行独立,而是互为表里、传承有序,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抽丝剥茧,梳理脉络,求其规律。当然我最关注的藏品,还是丝路花雨。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2)

东汉铜奔马

东汉铜奔马,久仰久仰,今而终得一窥真颜。它身高34.5厘米,体重7.3公斤,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墓主人为张掖镇守夫妇。记得茂陵霍去病墓有圆雕曰“马踏匈奴”,这件青铜器曾一度命名为“马踏飞燕”。张骞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不知其原型是大宛马还是乌孙马。但见此马三足腾空,一足掠过龙雀的脊背,全身在行空瞬间似乎舒展到了极致。其力的感觉、动的节奏,极富想像力和感染力。自它1969年10月惊艳问世,就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随后成为中国旅游标志,并晋升为国宝级文物。忽然想起老夫书房里有件青铜器,造型、个头一模一样,恍惚间不知孰真孰假……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3)

魏晋画像砖驿使图

这块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名“驿使图”,出土于嘉峪关。这年头,电子商务把邮政业务挤兑得无处下脚。可能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图案是中国邮政的标志。画中这位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足蹬长靴,持缰举牍,飞马急递。在1600年前的古道上,不知他在传递什么?或许匈奴犯边狼烟四起?或许封狼居胥捷报频传?或许,只是边塞戍卒的一封家书?其实职业使然,他的神圣使命在于飞信传书,无关乎内容。不过,这老实巴交的寂寞驿使还是忍不住说了句真话:抱歉我是仿品。或许,这也是最好的文创品。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4)

汉简

汉简。早在1906年,斯坦因曾在南疆民丰之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翌年,他又在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发现大宗汉简。1930年,随后发现小河墓地的贝格曼,在额济纳河下游发现居延汉简,彼时亦属汉之张掖郡。研究存世的数万枚汉简,其内容涉及到汉代的边防设施、烽燧制度、屯田制度、兵制、官制、行政制度、文书制度等等,堪称那一时期的百科全书。从书法的角度讲,从西汉简上可以看到汉字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简上则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趋势。尤其这原始汉隶的横空出世,或许颠覆性地改变了书家对传统隶书形态和审美的认知。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5)

西汉绢底丝绣。图源网络

一方小孩巴掌大小的绢底平绣人像,残高7.2厘米,用作手帕似乎有点小了,它精致得宛如一枚邮票。貌似画中胖西施问:吃了冇?瘦潘安答:还有点小饿耶。画面小则小矣,来头却不小——出土于武威磨嘴子西汉墓。红色绢底,以绛、黑、浅绿、浅黄四色丝线平绣,寥寥几针,情态可掬。奈何以其小巧,可怜我隔了展柜玻璃,老眼昏花又没带长焦,放大之后未能突显其针脚效果,只好“图源网络”了哈。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6)

唐胡腾舞俑

唐胡腾舞俑。胡腾舞为西域传入中土的男子独舞,配以回鹘乐,既雄健迅疾粗犷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幽趣,流行于北朝至唐。据说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胡腾舞不同于胡旋舞,前者以蹲、踏、跳、腾为主,突出腾;后者以旋、转、蹬、踏为主,突出旋,为杨贵妃、安禄山所擅,玄宗所赏。唐人李端有诗曰,“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小小摆件,感觉抓住了舞者由蹲而腾的那一瞬间,一种无法言说的气势与气场。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7)

春秋时期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

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这件宝物相当抢眼,据说系从民间征集而来。据考证,它应该只是春秋时期宫廷陈设中的一件屏风底座,或者镜架,可想见当年之奢华。从不同的角度细看,但见这只老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真叫一个利爪缚羊无悬念,弱肉强食没商量。那种瞬间的神态与动感,可谓扣人心弦。记得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出土过一件虎噬鹿器座,似乎动作远没这件夸张。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8)

唐三彩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9)

唐三彩

唐三彩俑。有的牵马,有的引驼,表情、形态各异,可作各种组合。貌似与生俱来就是经商高手的粟特人,几乎垄断了丝路商贸。这是河西走廊最常见的一幕场景。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0)

说唱俑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1)

说唱俑

陶制说唱俑。有的表情夸张,有的气定神闲。我想知道,乐工是在吹奏什么曲子?西凉乐还是龟兹乐?可惜多为仿品。弱弱问下:元芳,可知真品藏在谁家?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2)

公元前2000年齐家文化红陶刻划纹鸟形器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3)

公元前1800~1500年四坝文化三狗钮盖彩陶方鼎,玉门火烧沟出土

上古时期的河西走廊,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既可见游牧文化的元素,亦不乏农耕文明的基因,或许可谓之交错影响、互为源流。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4)

北魏石造像塔(局部)释迦涅盘,庄浪出土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5)

北魏佛造像

北魏佛造像在延续十六国风格的基础上,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行和南北文化的融合,更多融入了汉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法,出现了所谓“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艺术形象。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6)

丝路上的文字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7)

丝路上的文字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8)

丝路上的文字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19)

丝路上的文字

无论汉御匈奴,还是唐击突厥,丝路古道上乌孙人、月氏人、匈奴人、塞种人、突厥人、粟特人、回鹘人……以各种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交流着、融合着,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20)

石窟造像

风起陇右(河西之梦陇右前传)(21)

甘肃境内佛窟一览表

天下石窟在中华,中华石窟在甘肃。甘肃石窟自西向东分为河西、陇中、陇南、陇东四大窟群、五十多处石窟。敦煌莫高窟被誉为“绘画博物馆”,天水麦积山被称作“东方雕塑馆”。还有最早明确纪年的柄灵寺石窟,以及武威天梯山石窟、南北石窟寺等。从十六国时期延续到宋元甚至明清,时间跨度长达1600余年。它影响到了我们的历史进程,以及种族、民族、宗教、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没去过的,魂牵梦绕;去过了的,百看不厌。

陇右一域,地形本就搞怪,酷似一只大蜈蚣;地貌更是复杂,大概除了海洋都占全了。它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更是千差万别、星罗棋布。所以我的这篇所谓“前传”,也是有意无意地散漫如此。或许我这次河西之行的目的,就是试图拨开迷雾、探索发现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