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根本目的(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前因

李璮乱未平定,李璮叛乱,忽必烈在山东设立行省。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根本目的(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

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丞相赵壁去山东省中枢省权力元代的行省制度开始建立。中书省是元朝的国家最高政务部门,地点设立在燕京,宰相赵壁跑到山东处理政务,也就将中书省的权力临时带到了地方。而临时行使中书省职责的机构则被叫做“行省”。

赵壁在山东处理政务的行省效率很高,不弹但迅速平定的叛乱,而且没有留下后患,如果说赵壁的山东之行,只是形成的偶然开端,那随后江淮形成的设置则证明了形成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入住燕京后,忽必烈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统一全国可燕京距离前线太远,在燕京指挥前线军事,必然会耽误战机,忽必烈想到了平定李璮叛乱时用过的办法,把朝廷搬到前线去。

忽必烈搬去前线的朝廷有两处,一处是由宰相伯颜指挥的荆湖行省,另一处则是有宰相合答指挥的淮西行省两处行省,再直接指挥前线战斗,只用了5年的时间就把南宋给灭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根本目的(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

忽必烈最初实行的行省制度,没有特别多的深思熟虑,把宰相级别的官员派驻到军政最繁忙的地方,是因为朝廷能够快速处理当地紧急军务。

行省制度的推行适应了元朝初年统一战争的需要,不过没多久忽必烈发现了问题。

随着统一战争的逐渐完成,行省遍布全国各地朝中的官员,纷纷指出行省制度的弊端。

有一次上朝有官员站出来对忽必烈说,行省官员的级别太高了,各地行政长官的身份都是中书省宰相,如今行省制度遍布天下,国家怎能有这么多的宰相?忽必烈觉得言之有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根本目的(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

随后忽必烈下诏,各地的行省长官被免去宰相头衔,不再是中央最高级别的官员,一下子成了地方官,但远在担任江淮行省长官的忙兀台接到朝廷诏命,觉得事情没什么变化。

忙兀台是元朝的开国功臣,在蒙古灭宋的战争中立下功勋,忙兀台虽然是武将,但处理政务很有一套南宋被蒙古灭掉后,他被朝廷留在江淮地区处理政务,担任江淮行省的长官。

不过由于忙兀台官爵极高,又在江淮驻扎多年,很多事情都不遵守朝廷规矩,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忽必烈每次听说后,总是不停的去告劝他,忙兀台,总是表面听听随后就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根本目的(元朝实行行省制度)(4)

忙兀台的表现,让忽必烈很头疼,忙兀台不仅是开国功臣,他的家族也和皇族关系亲近,算是元朝是带功臣,现在劝她,她又不听,可怎么办呢?原忽必烈只能询问朝中官员的意见。

朝中官员给忽必烈建议,忙兀台为所欲为,是他在江淮驻扎的时间太长了,手下的官员都听他的,如果朝廷把他调到别处,再派品级相当的官员共同处理政务,他就没法闹事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根本目的(元朝实行行省制度)(5)

忽必烈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下诏把忙兀台从江淮行省调到江西行省,被调到江西行省的忙兀台离开了江淮,果然没有再闹事,反倒在江西工作的不错,当地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安居乐业。

忙兀台被调任江西之际,很多行省长官也被调任到他出这种行省长官改派他省的办法,消除了行省长官长期盘踞地方带来的负面作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从中书省在地方上临时派驻机构,到随着统一战争被推行到全国各地形声逐渐成了地方上的常设机构,到了元成宗初年,行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终于得到了正式确立。

后果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根本目的(元朝实行行省制度)(6)

元成宗罢免江南三省枢密院:元成宗罢免江南三省书秘院,将其权利划归到行省。

结论:行省制加速了元朝统一的进程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也影响到现代中国行政制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