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千古情(此心安处是吾乡)
湖南潭州州治,也就是今天的长沙,在南宋由蛮荒之地跃升为前五的一线城市。
城南书院,其实是张浚张栻父子营建的私家园林。屋宇31所,基地园土26处,有监院,讲堂,书房等六斋。张浚得意挥亳"城南书院"匾额,一直保存到民国,被国民政府某官员认为是杀害岳飞的张俊而毁灭。
张浚张栻父子钟爱此处,倾全家之力精心营造"城南十景"。丽泽堂,养蒙轩,书楼,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有绿竹成荫的琮琤谷,高丘重叠向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湖中有听雨舫和采菱舟。
真正成为书院,张栻在此收徒教学讲课研究是公元1165年以后了。
为什么选择长沙?
南宋,隔江犹唱后庭花。随着宋金以淮河长江为界进入相持阶段后,张浚是想让宋高宗驻跸四川蜀地,在他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时上奏:"窃见汉中实天下之形势之地也,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于兴元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愿陛下早为西行之谋,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斯可定矣"。
然而,一批大臣极力反对,劝说高宗定都浙江临安(今杭州)。张浚想把蜀地作为中兴基业的梦想破灭,后来建议以武昌为驻跸之地,也遭反对而不了了之。
偏安江南的南宋却使湖南的地理位置变得重要,南五岭,北洞庭,控湖湘上游,控交广之户牖,扼吴蜀之咽喉。翼张四隅,襟束万里,长沙巨屏,南江上游,湘川之奥,人丰土辟…
李纲说:"荆湖,国之上流,其地数千里,诸葛亮谓之用武之国。今朝廷保有东南,控驭西北,如鼎、澧、岳、鄂、若荆南一带皆当屯宿重兵,倚为形势,使四川之号令可通,而襄汉之声授可接,乃有恢复中原之渐。"
张浚在洞庭湖督战岳飞剿灭杨幺时,就论及杨幺武装割据洞庭的危害。"建康东南都会,而洞庭实据上流,今寇日滋,壅遏漕运,格塞形势,为腹心之害,不先去之,无以立国。"
湖南水系发达,江河纵横湖泊密布,以湘、资、沅、澧四水注入洞庭湖,交通以水运为主,形成以潭州为中心。南宋的潭州包括今天的长沙,湘潭,株洲,娄底,益阳地区,州治在长沙。"湖岭一都会,西南更上游"。
长沙,在南宋也是新一线网红城市。
宋祁的《渡湘江》"春过湘江渡,真观八景图。云藏岳麓寺,江入洞庭湖。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沽。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十万户人口的长沙在南宋算超级大城市。游女似京都,说的是长沙的繁华可与开封相比。
杜甫"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在张浚之前,从外地来潭州的名人实在数不过来。汩罗江边的屈子行吟诗赋《离骚》,西汉贾谊太傅,西晋的陶侃,唐代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元结,怀素,欧阳询,褚遂良,李商隐等。宋代欧阳修,秦观,黄庭坚等。留下很多诗词书画佳作在《潭州》。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目浅深溢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没有来过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都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贬湖南近二十年的张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决心和儿子张栻一起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在长沙这片湖湘热土上弦歌不绝。
当年还是枢密副使的张浚,在拜谒范文正公祠时写下:"拜公祠庙识公颜,神气如生晚不还。守土小生偏感仰,太平功业重如山。"
南宋初期的主战派李纲和张浚亦师亦友,在抗金主战恢复中原的为官目标上两人惺惺相惜。李纲一首写长沙的诗,使张浚把长沙当成了第二家乡和抗金的桥头堡。"长沙自昔号繁雄,兵火连年一扫空。犹有江湖资险固,恨无方略畅威风。旁通川陕关河远,下视荆襄指掌中。圣主中兴当自此,无因借箸感尧聪。"
潭州长沙是个好地方,在湘江南来北往的东岸渡口,长沙城南的妙高峰下置地兴家业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妙棋。西岸的岳麓书院毁于战火,但教育和传播文化不能断裂,文化亡了,国家和民族就真亡了。
张浚选择长沙办城南书院的原因:
一 长沙地理位置优越,有发达水运交通便利。又远离抗金前线,有一个暂时安全清静的读书环境。
二 众多的书院尤其是岳麓书院的兴盛使长沙成为理学特别是湖湘文化的教育传播中心。
三 培养储备德才兼备的抗金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官学的衰落和朝廷的腐败,需要重新构建一种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道德思想文化理论体系。
四 书院的兴起,儒释道的合流,各种地域学派的争鸣,是继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复兴。张浚有意识的培养儿子张栻博学众长,以儒学为核心,特别是《周易》,兼学三苏蜀学,张载关学,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胡安国胡宏的湖湘学,集理学大成。
五 岳麓书院毁于战火,外来人口为避战乱纷纷迁往潭州,加上本地人口,使得长沙成为十万户的发达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文化发展,而岳麓书院文化教育的中断,众多读书人的迫切需要使张浚决定把私家寓所改成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使张浚张栻父子成为中国式父子的标杆,一武一文,文武双全,迄今难以超越。
张浚终其一生以抗金恢复中原为己任,为何没有让儿子张栻继承和完成未竟的抗金大业,而是让张栻潜心读书求道?难道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首先,张浚不仅是一个好父亲,更是一个好老师。除去抗金名相和中兴名臣的光环,张浚是学者。宋代人们评价一个人不是看官职的高低,而是看做事和学问。
张浚是三苏蜀学苏轼的四传弟子,宋史说他对《周易》很有研究。蜀学是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创立的儒学派别,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三席的苏氏父子主要成就不在文学而在经学。他们以儒为宗,兼融释道,《易》学在蜀。引入史学,独创"情本论",充满"人情"味。人情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欲念自然本性,"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大胆疑经惑古,摒弃汉唐以来章句训诂的治学方式,开放包容,佛道融合。《东坡易传》对宇宙生成看法,大量采用老子说法,以老解易。存在论方面,与庄子物性自然相呼应,认为三教观念出于一心,有相同相通之处。
三苏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在宋代形成三大主流学说,由于四川眉山(三苏是眉山人)是宋代雕版印刷的中心,苏轼苏辙是文章高手,门生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著述传播,使得蜀学成为影响儒家弟子的最大学说。
张浚著有《紫岩易传》,对《书》、巜诗》、《礼》、《春秋》等均有注解。也就是说,张浚作为学者,按学派分类应归属于蜀学。张栻创立的南轩学派受张浚的影响,是以蜀学为基础。
但是,张浚在教育儿子读书上,并不局限于蜀学。从张栻在永州的诗词和文章来看,张栻推崇张载和周敦颐,后来又师从胡宏。海纳百川的包容开放,成就湖湘理学大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