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与穷人区别(有人说精英是1普通人是0)

#我在头条搞创作#(本文原载2009年08月08日《燕赵都市报》)前不久,学者茅于轼在博客上撰文提出社会转型需要精英掌舵,这一观点引起了争议。其实,这一话题人们已经说了几百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结论也流行几十年了。不过这一问题也确实仍然值得再思考。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不少人想自己多起点作用,所以应当让他们使劲使到点子上,不应当让一些人瞎使劲。

精英与穷人区别(有人说精英是1普通人是0)(1)

曾有人说,一个舰队航行的速度不取决于最快的那只舰,而取决于最慢的那只舰。如果拿这句话来看待茅于轼的精英掌舵论,精英是快的舰,但对于一支庞大的舰队来说,几只舰跑得快并不能怎么样。

人们早已经发现,世界上很多事情一旦移植到中国来,就会发生异化或者变形。不是精英不努力,而是大多数中国人不能接受,慢的舰拖住它们,使它们变了形。俄国一位民粹主义者说精英是1、大多数普通人是0。其实如果大多数人始终是0的话,也会被异化,很难甚至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精英与穷人区别(有人说精英是1普通人是0)(2)

黄蓓佳

作家黄蓓佳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大学生高谈阔论以人为本的西方式爱情观,结果女朋友跟别人好了一下他就把女朋友给杀了。作品的意思是说,假定某种的观念就是先进的、是我们必须接受的,那么,观念的东西可能让人表面上接受,但与那样一种观念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没有形成之前很难真的被接受。而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是社会大多数人的事情,舰队中多数的舰赶上去了才行。

一个社会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是由谁决定的?事实上并不是那些被认为是精英的人。比如说,尽管精英们主张在市场中诚信,但由于许多人做不到,结果精英也会以不诚信的方式出现在市场中,那么多院士、大学校长、博导、教授抄袭、剽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所谓短板效应也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不重视教育,使得多数人的教育程度不足,其结果是我们常常只能按照这教育程度不足的多数人的方式行事。

精英与穷人区别(有人说精英是1普通人是0)(3)

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社会成员才是构成一个社会的“型”的决定力量,转型也是大多数人的事情。少数精英对“型”的形成或者转变的作用常常是值得肯定的,甚至会具有主导性的意义,但他们代替不了、决定不了多数人。对他们寄予过大的希望,一害他们,让他们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二害我们,让我们不自信,以为我们需要别人主宰自己。

社会上的知识精英也好、权力精英也好,他们的存在往往让人们产生错觉,以为这样一些特别聪明、有能力的人可以加快社会发展进步。事实上,夸大精英作用,还是集体压抑个体、组织替代社会的观念。我们必须承认,集体和组织不是社会。“社会”应当是由每一个个体的人所组成。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必企图也不可能复制他人的人生经验,我们的人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创造。精英在某些方面钻得“精”,可能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也是普通人,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充其量也只是个外因,不能成为变化的根据。

在中国转型期,我们需要精英,但是更要考虑绝大多数草根的利益诉求,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时,社会和谐才会实现。(配图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