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组织的电影(这不是电影是犯罪)
海报带来的高级感,更加强烈。/DAU官网
镜头,成了施暴的保护伞。
文 | 土卫六
原文首发于《新周刊》APP,欢迎下载使用
昨天,有一部电影看得我很生气。
片名云山雾罩——《列夫·朗道:娜塔莎》,豆瓣开分一度高达8.7分,有一种不明觉厉的高级感。
12000平米1:1搭建前苏联时期小镇,服装、车辆,甚至货币都使用前苏联时期的;
上万名临时招募“演员”入住小镇,给你一个当时的身份生活工作,你可能是小职员,也可能是克格勃,还可能是科学家;
全程零剧本零台词,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拍了足足3年……
这些设定更让人们对这种高级感的期待,达到了极致。
但在这高级感的背后,却是令人发指的恶行。
娜塔莎和这位光头科学家推杯换盏的时候,还不知道他是间谍。/《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尤其在影片最后的20分钟里,女主角娜塔莎因为和外国间谍通奸,遭到“审讯”,被扒光衣服、猛揪头发、强行灌酒……
最让人愤怒的是,一只啤酒瓶,被审讯者塞进了娜塔莎的隐私部位。
如果是一般的电影,会采用借位、虚化等手法来表达。
但这部电影,都是实拍。
甚至塞啤酒瓶这样的动作,都是“演员”临场发挥,因为根本没有剧本。
给娜塔莎灌酒后,强迫“认罪”后,“审讯人员”临时起意,把酒瓶塞了下去。/《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而导演和摄制组,像没事人一样,在一旁看着恶行的发生。
这种冷眼旁观,这种真实记录,是更大的恶行。
如果这样的恶行发生在你我身边,可以告他猥亵强奸。
但放到电影里,它竟然成了“艺术”。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列夫·朗道:娜塔莎》还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如果银幕上的暴力可以真实发生,而不是演的,那这样的电影,会开出多么可怕的先例。
娜塔莎的哭泣,似乎不像在哭泣岁月和青春,更像是对导演和摄制组的伤心控诉。/《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就这,还想让观众觉得美,看得爽?抱歉,我不是变态。
那是反人伦,甚至说它反人类都不为过!
艺术,不是暴力的遮羞布
这部电影能获得银熊奖,和它极具史诗意义的历史设定有很大关系。
片名中的列夫·朗道(Lev Landau,1908-1968),是前苏联的一位传奇物理学家,拿过诺贝尔奖。
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全能物理学家”的他,曾在20岁时当面怼爱因斯坦:
“你演讲不错,但从第二个方程开始就算错了。”
俄罗斯在2008年朗道去世40周年时,发行的纪念邮票。/百度百科
《列夫·朗道:娜塔莎》是导演伊利亚为致敬朗道,所拍系列电影中的第一部。
这个系列英文名叫《DAU》,取自朗道之名Landau的后三个字母。共14部电影,其中最长的《列夫·朗道:退变》长达6小时。
“39200次试镜,40000套服装,12000平米布景,400名主要角色,10000名群演,700小时胶片素材,8000小时对话……”
DAU“演员”造型,都是那个年代的特色。/DAU官网
DAU所搭建的场景,与其说是一个摄影棚,不如说是个平行世界。
这个“世界”从2009年开始搭建,之后的3年时间里,所有演员生活在其中,遵从1938年到1968年前苏联时期的生活节奏,但无需按照历史的条条框框来重现它。
相反,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自由”,只是必须要接受重返前苏联的时代“事实”,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扮演真实的自己。
DAU中使用的货币,列宁头像很有时代特色。/DAU官网
苏格兰制片人埃迪·迪克2011年曾在DAU参与拍摄。他的体会是,“沉浸感非常强”,即便是摄制人员,也要穿上当年的服装。
进组前,导演会发一本《DAU世界的实时事件纪要》,以便摄制人员把握拍摄节奏。
在布景入口处,还有“警卫”给他们办理“入境”手续。
DAU“入境”签证。/Aureliano Tonet、Brigitte Salino
导演伊利亚称:“所有场景都是用35毫米拍摄的,没有针孔摄像机,不会侵犯演员隐私……我很高兴大家都感觉到真实。强暴是真实的,折磨是真实的,情绪是真实的,它在这个世界里也是真实的。”
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真情流露的演技输出……
的确,影片的艺术价值值得肯定。
但艺术不应是暴力的遮羞布,更不是暴力合理的理由。
被脱光衣服的娜塔莎。/《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即便是成人电影在拍摄之前,导演都要和女演员约定好,哪些行为可以,哪些行为不可以。
这些约定会体现为一张非常详尽的表格,它代表了对演员的尊重,也是契约精神的体现。
但这部影片的初衷,要的就是突然袭击,就是要看到啤酒瓶捅下去时,女性的自然反应。
导演曾放言:“我不在乎!她是一个性工作者,我在一个性服务场所里找到她的!”
DAU系列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国际档案理事会ICA
这样的暴力镜头在DAU系列里不是孤例,系列的其他电影中也有相关刻画——
《再生》里大量刻画人吞下致幻剂的极端状态;
《萨沙和瓦列拉》里,两位男保安在员工宿舍里酗酒,直至两人在一种极端情绪中发生关系……
更影响深远的暴力来自心理层面。
“演员”们在DAU生活长达3年,结束拍摄后,会造成认知错乱和心理创伤。
DAU中的“演员”们,有那个环境下的“家人”“配偶”,杀青后能接受这种角色回归吗?/DAU官网
正因为这些身体或心理的真实暴力,影片在欧美国家放映时,引起不少明星集体抵制。
德国导演法斯宾德的御用女演员汉娜·许古拉,曾在《娜塔莎》放映途中退场。
她说:“我不想看到娜塔莎被折磨拷打。”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直接拒绝参与配音。
在《娜塔莎》中施暴的演员阿兹波在DAU项目杀青后,为了弥补心里的愧疚,多次参加联合国国际特赦组织反对酷刑的活动,最后在2017年因心脏病忧郁去世,终年60岁。
大型社会实验,就是大型作恶现场
许多影迷鼓吹DAU,除了艺术价值,还有一个似乎很有说服力的理由——
社会实验。
DAU片场平面图,故事都在这里发生。/DAU官网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一部电影,实际上则是一次社会实验。目的在于检视人性,尤其是权力等级结构下的人性。
柏林电影节官网是这么介绍《娜塔莎》的:“这部影片深入心灵的深渊。”
DAU系列的制片马丁尼则认为,在一个极端的模拟环境下,DAU成为完美观察人性的显微镜。
但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在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9人扮演狱警,9人扮演囚犯,6人候补。原本设定为14天的实验,最终因为发生了虐囚事件,被迫在第6天就宣告终止。
这个实验在美国曾被拍成电影,2015年上映。/截图自影片
第一天,狱警就开始用吹口哨的轻蔑方式,命令囚犯排队,以树立自己的权威。
有的狱警还惩罚囚犯做俯卧撑,甚至自己坐在囚犯身上让他继续做。
第二天,囚犯开始反抗,用床堵住牢房,不让狱警进来。狱警恼羞成怒,拿出喷火器喷射囚犯,并视反抗严重程度,对囚犯区别对待——
反抗激烈的,扒光衣服单独囚禁;反抗较轻的,好吃好喝伺候。
第三天,囚犯中出现分化,反抗轻的囚犯被质疑“告密”,遭到暴力攻击。
实验中,囚犯佩戴的脚镣。/维基百科
与此同时,狱警的压制行动越来越激烈,不让囚犯睡觉,也不让他们上厕所。
之后,有的囚犯濒临崩溃,被迫退出,还有人谋划越狱。与此同时,实验也被社会质疑“虐待志愿者”。
最终,实验不得不提前8天宣告终止。
但DAU持续的却是3年,这可是182.5个6天啊!它对“演员”的折磨程度,可想而知。
它的终止,也是一系列暴力升级的必然结果。
在《退变》中,一群光头青年抓住一只猪,把猪头蒙住一边驱赶一边追逐。突然一个青年举起一把大斧头砍向它,猪头顷刻落地。其他青年争抢着撕扯猪蹄,场面凶残至极。
斧头太过血腥,被迫打马赛克。/《列夫·朗道:退变》
所幸这是DAU项目的最后戏份,否则再这么演绎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有法国媒体用三个词汇形容了所见的DAU:出格、暴力与混乱。这些形容指向的是DAU中频频发生的性侵犯、精神虐待、肢体暴力与动物折磨。
所谓大型社会实验,不过是大型作恶现场。
这样的作恶现场,DAU不是第一个。此前风靡全球、引来多国模仿的真人秀《老大哥》,也曾因为其社会实验性质而备受争议。
看似人畜无害的《老大哥》,实则深藏污垢。/节目截图
这档节目是一档成人节目,设定是让一群男女嘉宾在封闭住房里居住数月,不准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过镜头记录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然后剪辑播出。
划重点:男女,封闭住房。
你说会发生什么?答案不言自明,关键就在于是你情我愿,还是强迫就范。
不要以为有“镜头”监督,嘉宾或者演员就会谨言慎行、安分守己。恰恰相反,在镜头凝视下,人们会更有表演欲望,更想在观众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实力。
果然,在《老大哥》中,不少女性遭到性侵。
2017年11月的一期节目里,24岁的年轻姑娘普拉多被其他嘉宾劝酒灌醉。其中一名男嘉宾洛佩兹对她实施了性侵。
普拉多虽然醉酒,但还是拒绝了洛佩兹的凌辱,但洛佩兹仍要硬来。/截取自节目视频
更让人毁三观的是,第二天节目组请普拉多看了一遍自己被侮辱的影片。刚刚醒酒的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被性侵,当场崩溃。
而节目组却并未被受到任何惩罚。
镜头成了施暴的保护伞,《老大哥》如此,DAU亦然。
这是为什么阿兹波在给娜塔莎灌完酒后,一定要把酒瓶塞下去的原因。
因为“社会实验”场景的真实性,他已经将自己代入到了克格勃这个角色里,要只有严刑逼供,他的表演才称职。
指望这电影掀起一场运动,省省吧
有观点指出,“DAU不是电影,DAU是一场运动”,认为《列夫·朗道》系列都把真实和虚构的含混性发挥到了极点,这使得DAU项目极端迷人。
极端迷人就可以施暴了吗?就可以堂而皇之犯罪了吗?
我又要拿成人电影来做对比了。成人电影里,真实很关键。
但一切动作,都要满足两大条件:
演员知情、且有意识。
醉酒后的娜塔莎同事奥莉亚,被男同事调戏。/《列夫·朗道:娜塔莎》
既不会超出脚本胡作非为,也不会用灌醉或者迷药这样的手法,在演员意识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拍摄,这是对演员人格和人伦最起码的尊重。
但显然,DAU做不到这两点。
还有的观点则认为,影片在表演方面的张力,自然真实,可圈可点。
比如在评论娜塔莎醉酒后的戏份时称:
“她一个人坐在地上,痛苦地质疑自己每天都在干什么?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就在这样一个时刻,电影真正走进了一名女性的内心世界。这种对生活本质的追寻,是一个‘人’的瞬间,也是整部影片最深刻之处。”
酒后吐槽人生的娜塔莎。/《列夫·朗道:娜塔莎》
的确,自然发挥肯定比硬演要贴切许多。但也要看你是在发挥什么。
如果某个演员喝高了,拿出一把刀来,摄影师是选择平实记录,还是要立即干预?
还有许多媒体,喜欢把这部电影和经典影片《楚门的世界》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是着眼于“真实”。
但楚门是以真示假,用真实的幻象揭示虚伪的可恶,这样的“真实”,都是演出来的,是为剧情服务的。
DAU却是以假乱真,用虚假的时代还原来扰乱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人迷惑于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产生认知偏差和暴力倾向。
指望这样的电影掀起一场运动?
如果宣扬的是“无台词、自由发挥运动”,那无可厚非。
但如果是想推广“社会实验式拍摄运动”,省省吧,这完全就是纵容作恶!
2018年,DAU团队来到柏林。他们想要复刻DAU的“成功经验”,重建柏林墙。
揭柏林墙的伤疤,心理不健康吧!/图虫创意
他们试图建造一面柏林墙的复制品,给参观者提供“冷战时期失去自由感”的沉浸体验。
这种行为,最终被柏林市政府拒绝。亲历过冷战的人还生活在创痛中,这样揭开他们的伤疤用意何在?简直是脑子有病。
DAU团队碰的壁,还不止柏林墙。《列夫·朗道:娜塔莎》豆瓣评分目前掉到了6.6分,IMDB评分只有4.7,相当低。
所幸口碑崩塌,否则,会“激励”多少人模仿片中场景、对别人造成身体和心灵的折磨?
一部电影引发的悲剧,莫过于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