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吃肉有什么区别(早期的和尚也吃肉)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小时候看《济公》时,觉得这个和尚很有趣。因为他既喝酒又吃肉,关键还神通广大。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形象与脑海中那个清规戒律、吃斋念佛的形象格格不入。毕竟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和尚就是吃素的,从不吃肉喝酒。这其实是有一定的误区的,因为最早和尚是可以吃肉的。
佛教刚传入中国之时,还保留着很多天竺那边的传统习惯,比如说吃肉。我们现场时常说的和尚不吃荤,这里的荤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肉类。但实际上这里的荤(hun)应该念作荤(xun),是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
根据《梵网经》记载:“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所以荤指的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就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因为在佛教看来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事实上在佛经《戒律广本》同样也写得就很清楚:佛教没有明确说吃素,而是禁止吃荤。至于肉类食物,佛教里面称之为“腥”,而非“荤”。所以早期的佛教徒是可以吃肉的。、
即便是现在的佛教徒当中,也只有我国的汉族佛教徒才规定了不能吃肉。包括我国的藏、蒙、傣等少数民族在内的佛教徒,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佛教徒吃肉是非常正常的,例如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以及日本等国。
目前佛教大概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个大乘佛教,另一个小乘佛教。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根据《五分律》记载:“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 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 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所以藏、蒙、傣等小乘佛教教徒可以吃肉,而属于大乘佛教的汉族佛教徒就不能吃肉了。
但是汉族佛教徒不吃肉的历史也只有1400多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南朝佛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此时南朝梁武帝萧衍可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和尚。相传他在位期间曾经四次到到同泰寺舍身为僧,自动放弃一切合法权益,变成同泰寺的庙产,其中最长的一次竟在寺院里住了37天。大臣们为了赎回他,让他回来当皇帝,也是耗尽了国库大量钱财。
除了在行为上出家为僧,梁武帝对于佛教经典也是如数家珍。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对于经书里面规定的:“戒杀生”。梁武帝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就杀生管杀生,肯定管不彻底,还是要从根本上抓起,活学活用,干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看你杀生还有什么用?当即就下旨,命令全国僧侣禁止吃肉,对于老百姓则采取了倡导吃素的做法。为了能够在法理上得到支持,也规定了原来用来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三牲”以后也不能够使用,一律换成了面粉做的供品。政令一出,百姓、僧侣只能照做,一时间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
在颁布了“禁肉令”之后,梁武帝担心僧侣私底下吃肉,还设立了一系列的惩罚制度,要求各寺寺官严加监督,寺庙不能惩罚的就利用国家机器加以干涉。梁武帝之所以如此重视这项政令,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要加强统治。最开始梁武帝信奉佛教,就是因为想要吸收佛教中有利于济世安民的内容作为维护君权统治的工具。但是等到他深入了解了当时全国僧侣的所作所为之后,便发现了佛教发展壮大之后,有点要脱离其统治的趋势。
当时的佛教寺院僧侣不受国法制约和户籍管理,不需要对国家尽任何义务;而且,印度佛教中的“平等”、“唯佛”等观念的存在也使得僧侣们有所倚仗,敢于藐视皇权。为了在佛教中确立自己的威严,让僧人为自己所用。梁武帝就开始了一系列的佛教改革,而不吃肉就是其改革的第一步(毕竟生产肉类食物需要耗费大量的稻谷饲料,而将这些稻谷饲料省下来则能够多养活好多人)。
最终这场佛教改革,也确立了包括禁断酒肉在内的一整套中国佛教可操作模式的框架,这 一整套规矩包括素食、僧装和独身,这一框架为后世继承和发展,不仅少有违犯还延存至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